许木坤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数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基于个人的五、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分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以期推动更合理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来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老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从数学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力所能及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于实践的能力。新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思路对数学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解题中获得问题的最优解,另一方面还要培育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基于此,笔者针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进行实际探讨。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忽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育。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特质决定这一学科教学中需要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容易偏知识灌输而忽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阻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当前,还有些数学老师习惯以课本为依据和框架,忽视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学情,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难以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化和工具化的数学产生认同。
第二,机械化的数学学习模式。传统教学禁锢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核心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这种不足,但部分数学老师引导学生机械化地背诵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试图用套公式、套模板的方式解决全部数学问题,有碍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式记忆中,学生的思维日益产生了僵化,对问题的审视也只能基于老师传递的问题解决模板,难以灵活地培育学生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
第三,缺乏对知识框架的系统把握。学生若要从根本解决数学问题,脑海中需要有对知识框架的系统把握,对知识点和相联知识点能做到信手拈来,但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缺乏系统分析和数理关系的把握,难以掌握真实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难以灵活应对多样的数学问题,不利于快速抓住问题的关键,以致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有限。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探讨
第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解决”情境。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围绕课堂内容设计有情境的数学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认清数学学科来源生活且回归生活的本质。小学数学知识相对通俗且易懂,生活中存在数学原型,数学老师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解决”情境,让“活”的数学真正走入学生的世界。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内容时,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学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节奏一起画出数据统计图,将提前调查好的学生的身高变化数据记录在统计图当中,根据统计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绘制出数据统计图,并照图说出学生在哪个阶段长得最快?②学生的整体身高增长趋势一致吗?③学生未来的身高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学生在思考后着手准备,动手操作,提升学生数与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以此推动数学学科教学走向情境生活化。在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情境中,数学老师将复式折线图引入到课堂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效率,运用复式折线图学会对数据简单处理和简单分析,依据复式折线图学会预测趋势等。在与学生成长道路上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实现迁移,从而在数学学科学习中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第二,培育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巧妙的问题设计后,数学老师要善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团队协作与合作交流中,通过思维的碰撞创造新的火花,搭建从问题解决中成长的平台。小组在研究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产生质疑和思考的能力,激发数学课堂的活力并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不断顺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求。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内容时,数学老师要组织学生基于既有的图形面积计算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数学老师给出多边形后,组织小组合作以获得更多的面积计算方式,看哪个小组能给出最多的计算技巧。在小组讨论中分散思维,掌握多元化的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技巧,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合作意识。在团队讨论和积极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掌握分割、添补、割补的多变形面积计算技巧,让原本复杂、抽象且难懂的组合图形转化为简单的规则图形,让原本枯燥且单调的数学计算变为有趣的问题解决活动。在课堂总结环节过程中,数学老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反思和总结,畅所欲言地表达心得和体会,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同时,数学老师还要围绕数学问题倡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并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第三,创建轻松和谐的“问题解决”课堂氛围。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解决课堂,培育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就要从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着手活跃学生的思维,而非拘束学生的行为和思考。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加乐意与同学、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甚至针对数学知识点提出质疑,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若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数学老师就要重新定位个人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积极沟通与交流,以拉近师生间和距离,增进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相遇问题”一课时,数学老师为让学生理解相向运动,可以找四名同学上台演示相向运动的相遇过程,课堂瞬间活跃且轻松起来。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更容易抓住和掌握相遇问题的本质,学会从相遇問题中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愉悦且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密切配合并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当中,学生也更加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利于创建轻松和谐的问题解决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老师需要以存在问题和短板为教学导向,积极主动构建“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常态化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解决”情境,培育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创建轻松和谐的“问题解决”课堂氛围,在师生密切互动和沟通协作中重视对问题解决技巧、问题解决思路的传递,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钦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初探[J].学周刊,2019,08(6):15-16.
[2]乔自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