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增辉
祖孙三代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为石油石化行业奉献热血青春,与石油石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是89 岁的齐柏年、60 岁的齐大庆和35 岁的齐慧。
齐柏年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颤抖着双手把十枚(本)沉淀着岁月印记的勋章和证书一一排列开来。当兵14 年,他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华中南、抗美援朝等多项战役。这10 枚勋章在他的心里,是保家卫国、出生入死的褒奖,更是敢打敢拼、英勇无畏的赞誉,重如千金。
“这一枚勇敢奖章是我在辽沈战役上立大功的奖章。”齐柏年颤巍巍的声音把大家带回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岁月。攻打锦州时,齐柏年所在的解放军部队与国民党在一条巷道内的石墙两侧展开了激烈交战。齐柏年主动请缨要求去炸石墙。
他背着炸药包,伴着耳边“嗖嗖”划过的子弹和战友们牺牲受伤的血腥味,溜到了墙根下。“砰”的一声巨响,墙倒了。齐柏年顾不得腿上的伤,和战友们继续冲锋,最终取得了胜利。
1960 年,齐柏年怀着“为国争油,为民争气”的决心,服从部队转业命令,投身大庆石油会战。
当时,吃不饱、穿不暖。齐柏年住的是临时帐篷、干打垒,吃不饱就拿野菜充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有的人吃不了苦,想办法调走了。凭借着宁可少活20 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坚定信念,齐柏年留了下来。
冬季的大庆,最冷时零下40 多℃。为了解决冬季油井保温问题,齐柏年不吃不睡,砌砖房、接管道、建火炉……在天寒地冻的井场里忙乎了三天三夜,一座“油井保温房”应运而生。齐柏年所在的油井因为这座保温房成了“明星井”。
1966 年,齐柏年转战到江汉石油会战,担任采油队队长。这里雨季长、住宿条件简陋,更严重的是受血吸虫等地方病的威胁。齐柏年顶住了一切困难,一起和职工们战天斗地,最终赢得了会战胜利。由于常年无法照顾家,他的女儿也在那个时候不小心患上了血吸虫病,成了老人心中永久的愧疚。
齐大庆因在大庆油田会战时出生,所以取名“大庆”。这也是齐柏年老人在儿女身上的期待。
“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组织让干啥就干啥。父亲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我这样做。”受到父亲影响,初中毕业的齐大庆到江汉油田史家湖农场接受锻炼。凭借着吃苦、能干,他很快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从第四石油机械厂热处理工、安全科安全员、生活服务公司助理工程师一点点干起,成为汽修厂厂长、书记,使得汽修厂年创收从十几万元增至三百万元。2003 年,修理厂正红火的时候,组织上把他调离了汽修厂。他毫无怨言,先后到白沙湾站、赤壁站当书记,直到2014 年二线退休。
11 年时间里,齐大庆都在外面“飘”着。虽然每年都有身边的同事陆续回到襄阳,他却从未向组织提及调回。背井离乡的他,休假少之又少。
同事们不知道,当齐大庆的父亲住院检查需要儿子尽孝床前时,他正在白沙湾站筹备南京处第一个由站队承办的QC 成果发布会;当岳母重病住院时,他正忙于公司标杆站队创建,错过了见岳母最后一面……
齐大庆说:“我唯一的缺憾就是没能陪着女儿长大,没能给予父母和妻子多一点陪伴。”
摄影/杨鑫娟
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齐慧从小就和石油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期待着有一天可以像爷爷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石油石化人。
2011 年,得知单位有补员政策时,齐慧放弃了原本优厚的工作待遇,放弃了与爱人相守成都的机会,回到了爷爷和父亲曾经奋斗的地方。无论是在偏远的小站倒班,还是从事后勤服务工作,她始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做事。直到现在,夫妻二人依然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2018 年12 月,已经3 个月没见过丈夫的齐慧休工休假。她订好了机票和行程,要和丈夫一起去稻城亚丁。他们一直没有宝宝,她想在美丽的川西种下“希望”。然而,一通电话中断了她和丈夫甜蜜而忙碌的准备。单位正是“四供一业”分离移交的关键时期,需要齐慧坚守岗位。“好,我这就订票,回单位。”齐慧毅然做出决策。“没关系,等这次任务完了,咱再把公休假补回来。”作为一名“油三代”的家属,她的丈夫可以打满分。
“爷爷是第一代,父亲是第二代,我是第三代。我应该继承他们身上‘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接好父辈们的接力棒。”齐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