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宫森 陈蕊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提要]2020年我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消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对贫困地区发展的限制,改善贫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贫困人民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崭新生活。本文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安置社区实现“互联网+”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尝试通过利用互联网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贫困居民后续生计的发展,进而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产业转型升级、增收就业,防止返贫。
2020年12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中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贫困居民搬离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消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对其发展的限制,但部分安置区内的搬迁居民存在是否能在新环境中“稳得住,能致富”等问题。在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网络信息社会的兴起,互联网给我国搬迁社区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帮助,互联网独有的融合特性可以与社会各区域实现融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易地搬迁居民在新环境中的空间失衡和生计可持续等后续发展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推进社区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社区内扶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真正意义的“稳得住”。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的自身资源质量低、资源存量少、综合素质落后的原因,从原先恶劣的生存环境搬迁至现在的新社区中,面对新的事物还比较陌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大部分居民对互联网的了解不多,针对互联网能带给自己的便捷、收入很漠然,为了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更好地应用互联网建设和发展社区,在安置区内加强搬迁居民对互联网的认可和接受尤为重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有效缓解搬迁居民新环境融入问题,通过互联网来提升社区居民自我发展是当下的主要问题,为其在新环境中积极能动的获取资源,摆脱贫困找寻新的出路。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激活多元主体、盘活市场和整合资源,提高社区内产业的各要素生产率和搬迁群众的网络数字化意识和技能,加强后续发展能力成为当下必要的工作任务。
(一)搬迁居民后续融入发展问题严重。目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消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对贫困地区发展的限制,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为主要目的。脱离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生活的地理空间发生了迁移,物质条件改善,但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可能还停留在往日的情境之中,他们之间难免会产生一种空间分裂的感觉,社会和心理空间存在与地理空间变化不协调的问题,产生的各种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中的矛盾,会给移民安置社区的社会治理以及搬迁后续的发展带来各种困难和阻碍。
(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思想保守,对互联网的接受和参与程度低。从微观层面来讲,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来说,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便是思想转变的问题。易迁居民的传统思想是由于长时间生存在闭塞的农村环境中形成的,而新兴互联网意识的出现是对搬迁居民传统思想改变的一个巨大挑战。搬迁居民由于世代生活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对新事物的接触太少,所以直接导致了落后的思想在居民身上根深蒂固。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现象在很多贫困地区都存在,由于中国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多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于我国中、东沿海地区。种种因素致使我国多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教育、新科技应用等方面发展适应缓慢。集中安置社区内,因搬迁居民相对保守的传统理念和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大多保持传统思想,各安置社区内的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程度不相同,仍然有部分地区、部分居民处于“不能、不会、不想”使用互联网及网络通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其地区和行业虽然覆盖了网络等基础设施,但仍可能存在设施落后、功能缺失、认识和利用不完善等问题,无法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对搬迁后续生计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素质人才缺乏,无法吸引专业人才参与社区后续发展建设。人才是互联网行业发展和实现安置社区内居民生计创新可持续运行的基础,当前安置区内的成员多为搬迁居民,互联网及电商方面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搬迁居民对互联网销售平台的认知和操控能力较弱,致使他们常常无法完全的信任并良好地去运用,进而导致他们利用互联网增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步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很多本地人一心想要通过走出去来摆脱贫困的束缚,缺乏回来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加上贫困地区物质和生活条件较低差,很多专业人才都不愿前来发展,参与社区的后续发展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来实现增收致富的策略。
(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新兴产业发展困难,无法保障居民后续生计。易地扶贫搬迁多分布在城镇周边,相关设施建设发展不充分、不全面,附近产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较小、资金不足,扶贫产业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生计问题,所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新兴产业尤为重要。再加上社区内产业规模大都较小,其质量很难把控,部分生产厂家质量、安全意识缺乏,甚至生产手续不全面,生产的产品大多流入周围城镇乡村进行线下销售,网络交易不多,不易扩展市场。产业基础不足,质量难以保证,没有独特的特色产品、品牌,导致易迁社区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帮扶社区居民解决就业,保障生计。
(一)加大互联网思想传播,提高对互联网的认可和参与度。在目前安置社区内搬迁居民融入困难情况下,提升搬迁居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和参与能力,引导他们开展活跃的网络信息交流和网络资源利用,对因易地搬迁导致的空间失衡问题进行有效的化解。凭借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大力宣传引导他们接触互联网,加强他们对互联网参与和利用,依靠计算机凭借互联网的移动通信开展灵活沟通,快速地在信息空间实现交流,同时可以便捷地渗透到人们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表象空间中,突破边界的限制,修补在其他空间中产生的分化,尽快摆脱空间失衡状态。而且引导搬迁居民进入互联网开展积极的网络信息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巩固脱贫的一个重要路径,符合习近平说到的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坚持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在解决搬迁居民适应并融入新生活环境问题的同时,使其为在新环境中积极能动的获取资源,摆脱贫困找寻新的出路。
(二)重视搬迁居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巩固脱贫能力。“扶贫先扶智”搬迁居民因经济生活上的贫困与其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处于贫困环境,长时间文化教育的不足甚至缺乏,使得贫困山区的群众既没有能够脱贫的能力,也没有进行致富的意识,没有对改变未来的渴望,容易形成对所处贫困生活的适应和惯性,造成长期稳定贫困的心理状态。所以,在目前的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把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发展教育,既包括对儿童的基础教育,又包含对贫困人口的技能教育,除了让适龄的儿童正常接受文化教育外,对因迁移导致暂失工作的人员,使其接受适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扶智、授能”通过改变思想,提高能力,全面增强人口素质,打断贫困思想意识的继续传播。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不能被网络信息社会所割裂,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阔眼界,接受多元教育,在共享空间中全面发掘资源、信息。加大对易迁居民的互联网科技的实用技能的普及和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互联网的使用,进而开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稳步提高易迁居民的生活质量,使易迁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完善相关设施建设,搭建“互联网+产业”发展平台。完善网络信息通讯、物流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易地搬迁社区移动网络的全覆盖,降低在新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上的滞后。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大力宣传特色产业、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大力发展各地的特色经济、产品和支柱产业,调整搬迁安置区的产业结构,加快搬迁安置区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使物流配送中心更全面覆盖,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物流发展,使其特色产品更畅通地流向广阔的市场。在实行“互联网+”计划下,加强互联网、电商与安置社区业务的对接和扩展,通过各级政府扶贫、招商引资政策和税收优惠等吸引互联网企业投资社区产业,创建当地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重点打造社区互联网创业示范点,打造多元扶贫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发展互联网行业的热情,不断巩固发展现有成果,营造“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搬迁居民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多元的就业创业机会,拓宽农民的致富路径,促进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移民大工程,通过将中国960多万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城镇郊区附近,结束了原始恶劣自然条件下难以生存的宿命。总体来讲,通过城镇化集中安置的方式统筹安排,给大部分贫困居民为脱离贫困打开了局面。易地扶贫搬迁除了要解决身份的转变,还要做的是“扶智、扶技、扶业”,从而来帮助易地搬迁居民脱贫致富。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通过搭建信息化互联网平台,依靠政府相关政策,借助更多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发挥互联网的效能,进而帮助贫困人口发家致富。通过“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将网络经济与发展扶贫产业经济相结合,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扶贫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逐步实现社区统筹一体化发展,进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搬迁后续发展的相关问题,防止进入“脱贫陷阱”,让社区居民能够真正融入新的生存环境,保障易迁居民的生计,实现真正的“稳得住、能致富”的长效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