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颖晔
(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综合服务中心 福建·厦门)
[提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介绍新圩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营造政策环境、加强教育培训、搭建人才平台、引入激励机制、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新时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农村中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涉农产业农村劳动者。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支主力军,在服务社会经济、民生事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新圩镇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北部,北接南安市,西临同安区五显镇,南与同安区洪塘镇和本区马巷镇、内厝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03平方公里,下辖2个社区居委会、14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和1个农场,总人口约5.2万人。新圩建制近三百年,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多样,耕地面积20,946亩,林地面积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生态环境优越。近年来,新圩镇先后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首批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厦门市特色小镇创建培育点,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关系和谐乡镇,2020年荣获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新圩镇产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业、环保等领域,辖区内的厦门银鹭高科技园区经国家农业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是厦门市唯一的民营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银鹭集团作为龙头企业,目前辖区内有19家规上企业、123家规下企业、56家农业企业、81家小作坊。农业产业拥有多个特色品牌,如畅销东南亚的古宅大蒜、获评农业部和福建省“一村一品”称号的乌山青葱,还有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金莉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两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近年来,新圩镇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做足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的文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建设大帽山田园综合体、面前埔村七彩田园综合体,打造现代农旅品牌,成为新圩乡村振兴、发展经济的新引擎。
目前,新圩镇共有户籍人口51,960人,处于劳动力年龄内人口32,035人,辖区内就业人员22,939人,其中务农3,327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8人,占全区新型职业农民总量的19%,其中农业生产型人才55人,技能服务型人才3人;按学历划分:初中及以下学历27人,高中学历11人,大专学历20人;按性别划分:男性44人,女性14人;按年龄划分:40周岁以上36人,40周岁以下22人。认定农村实用人才14人,占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的36%,其中3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进入村两委队伍。
(一)落实人才战略。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人才战略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性作用,依照厦门市翔安区“群英领翔”人才计划、《翔安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计划》和《翔安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细则(试行)》,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专门成立新圩镇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人才工作小组,积极搭建区、镇、村人才信息沟通共享平台,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二)培育人才带头人。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农村管理人才、推进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工作,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培养造就更多“土专家”、“土秀才”,增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用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2018年以来,新圩镇加大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的实用技能,组织培训作物生产型专业技能483人,农业项目创业培训374人、农产品加工烹饪培训100人,休闲农业培训85人。2019年全镇共组织25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厦门市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训。
(三)搭建人才发展平台。2019年新圩镇通过开展村庄建设规划和“蔬乡果镇田园综合体”创建规划,积极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全面打造面前埔村七彩田园综合体,以“一心带动,两轴支撑,三产融合,六片联动”为功能布局,依托新圩镇两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打造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建设,引进农业种植方面的专业性人才驻村指导。目前,新圩镇面前埔村拥有农业合作社9家,以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企业,推广大棚种植和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种植技术,形成蔬菜种植、加工、流转、管理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建设,形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产品产销平台。庄家宝还与元初食品、夏商集团、闽蓝超市等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充分扩大农民就业,带动120余名村民就业。面前埔村田园综合体将围绕产业发展、农村人才培养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扎实开展工作,辐射周边自然村,依托产业实训基地,组织致富能人、养殖大户等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现场示范、结对培养、以师带徒等方式,把掌握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农民。
(一)人才数量少、学历低。翔安区现有新型职业农民301人,农村实用人才39人。目前,新圩镇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不超过60人,人才总量偏少,后备力量不足,作为拔尖人才的“领头雁”数量更是凤毛麟角,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新农村产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整体学历素质不高,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开展培训工作效果不佳,高技术专业型的新技术、新知识难以推广。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农村实用人才分为生产型、管理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等多种类型人才。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以果蔬种植业方面的生产型人才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生产加工服务型人才比较少,特别是管理技术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缺乏,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类型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需求。
(三)人才认识不全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只能靠天吃饭。长期以来对农村实用性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爱护人才的环境,没有形成培养人才的氛围,导致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到涉农企业就业。没有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引才聚才效应弱。涉农企业主现代管理理念比较缺乏,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引用和使用。培训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办,联合职业院校承办,企业内部缺乏人才开发、培训的条件。大中专毕业生留不住,不愿意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生产种植业基层工人招募越来越难。人才市场中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熟练技术工人较难招募。人才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子女上学难、商业生活配套不足,导致涉农企业引才难的矛盾一直没有大的改善,科技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营销策划人员紧缺。
(一)创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农村实用人才,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要给农村实用人才创造更好的社会地位,让人才有奔头。在制度上,建议通过提供项目、资金、金融、保险等方面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变富裕,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地位和收入,加强各类人才扎根农村。制定人才政策,加大农村实用人才保障力度,解决人才居住、子女就学等农业企业和人才关切的问题。扩大产业园区周边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完善产业园区周边生活娱乐配套和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加大文体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镇区品位、层次和承载力。用特色产业的发展汇聚人才,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汇集效能,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不断引导本土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人才成长提供沃土。实现产业汇聚人才,人才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后备军,要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实行重点培育,针对青年农村实用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要大力拓展平台、优化政策、营造氛围。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训班,提升学历素质和专业素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重点培养对象,领军带头人培育,领创办人孵化,实施农村实用人才提能工程,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农技推广员、企业管理人。不断推进农民职业培育,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注重学历提升和学历教育。
(三)加强实训平台建设。依托产业实训基地,借助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载体,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优化提升农村实用带头人队伍,广泛吸纳和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积极搭建专家工作室,柔性引才,以“综合体+合作社+农户+基地+专家”模式开展技能专业培训。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组织专家、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示范、结对帮扶培养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把最新的农技知识、种植技术、管理经验等传授给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户。通过实施就业技能、劳务品牌、岗位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项目,进一步培育高素质人才。培育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才中介机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企业施展才能搭建平台。
(四)推进职称评审体系制度的完善。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打破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论文的问题,构建重实操能力、重农技水平、重经济效益、重社会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制定更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审标准,把农村种植能手、生产带头人、农村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纳入人才范围,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促进职称评审体系与管理、考核、激励相衔接,建设一支初级、中级、高级农民职业人才队伍。
(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薪酬体系,政府人社部门可针对职业农民群体形成工资指导价意见,探索建立高级农村实用人才补贴政策,提高人才服务平台,将优秀人才推荐加入村两委、镇区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科技特派员队伍,考虑学历高、整体素质高的高级农村实用人才进入事业科研人员队伍,增强人才获得感。
(六)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以农产品、食品和轻工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以优势产业引才聚才鼓励人才创业,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基地。优化招商引资载体,发展与区域定位相吻合的产业领域和优质产业资源,培育新品牌,做强旧品牌,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特色乡村旅游新业态。充分发挥闽南传统民俗文化优势,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促进民俗文化与休闲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民宿,加快农民产业化。以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周边自然村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