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凯丽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特殊经济区发展的最新阶段,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1]。2018 年2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将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四川天府新区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正在从“公园城市”概念首提地到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迈进,绿色本底正成为天府新区的显著特色,居民的认同感、获得感逐步增强,生态、产业、人口高度融合的生态新城已初具雏形。本文基于对四川天府新区的实地调研,总结其公园城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得出对滨海新区发展的政策启示。
天府新区抢抓多重战略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基础,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支撑功能,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新范式,把城市建在公园中,将公园建在城市里,做足城市绿色本底,打造蓝绿交织、产城融合的绿色发展样板。
(一)坚持生态为本,做足公园城市底色
1.明确定位,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天府新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明确公园城市新定位。坚持生态优先思路,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率先同步,将核心区待开发区中70%的土地作为生态和生态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仅占不到30%,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融为一体,天府新区正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
2.规划先行,打造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天府新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公园城市,强化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公园的规划理念,将城市建在公园中,规划形成“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五级生态文化景观结构和天府中心“一轴一廊一核三区”、天府鹿溪智谷“一河三湖一心三极”空间布局。明确公园城市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2 年,公园城市形态初步形成;2035 年,建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公园城市;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未来城市样板。出台公园城市——全域森林空间布局规划,提出203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天府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关注点已经从产业增长导向的城镇建设空间视角转向人——地和谐导向的山水田林湖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营造,打造“开窗见田,推门见绿”的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3.专职推动,完善公园城市建设框架。天府新区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成立专职机构。以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体,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组建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专门成立公园城市建设局,负责推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各项工作。从2018 年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到2019 年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的成功举办,到2020 年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公布我国第一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公园城市有了分领域建设目标与衡量标准,天府新区在实践中不断构建起公园城市的四梁八柱。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活力新城
1.以新经济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天府新区重点发展两大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供给侧”,发展新经济。天府新区成立时间短,没有旧动能束缚,直接聚焦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差异化发展高端商务、会展经济、智能经济、旅游产业,打造“一心三城”(即天府中心、西部博览城、成都科学城、天府文创城)。二是从“消费”层发力,发展夜经济。依托天府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如成都特色美食,民谣音乐,文艺酒馆及成都人热情奔放、开放包容、注重休闲的性格特点,大力发展夜经济。丰富的夜生活拉动了城市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餐饮、娱乐等多种服务业的升级与发展。
2.以科研活力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天府新区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院校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推进小组,搭建“领导小组+主管部门+园区”三位一体组织架构,探索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院校企地利益捆绑机制,按照“政府出资、高校院所出智、双方共同建设”的原则,打造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已建成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研究院、国科大成都学院、西南交大天府新区研究院、北航成都研究生院、北航大学科技园等一批研究中心。
3.以人才活力支撑天府发展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天府新区四处可见充满干劲,努力创业的年轻人。庞大的青壮年人口,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和较低的老年抚养负担,有利于充分释放天府新区在创新创业、新经济发展上的巨大潜力。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大力实施“天府英才计划”,设立十亿元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实施涵盖行业和社会认可、学历和学术能力、奖项和技能水平等因素的人才认定标准;实行混编用人、同工同酬的人员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高水平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和配套设施,努力筑巢引凤。得益于天府新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较低的房价负担、多样化的人才政策、完善的配套设施、宜人的气候条件和开放包容的巴蜀文化,使天府新区不管是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还是与二三线城市相比,都具有较强吸引力。
(三)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建设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
1.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渝昆、成昆、川藏、渝黔铁路为基础,借助“蓉欧+”战略,建设天府新区铁路口岸,面向中欧和中亚集聚高附加值产能。利用自贸区便利,探索“一单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升口岸吸引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天府新区海关、“中国——欧洲中心”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引进法国阿尔斯通、美国雅宝新材料、国际航空动力产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四是搭建对外投资平台。联合西南大学“一带一路”法律咨询平台、中信保等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法规、市场状况等咨询服务。
2.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利用天府铁路口岸、两大机场、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发展多式联运。如天府新区龙泉驿区与泸州港合作,打造公水联运的无水港,与上海港、青州港等国内港口加强合作,探索海铁联运新模式。
3.紧抓双城机遇,加强与两江新区合作。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办公室[2],并在金融、教育、港口、会展等领域签订十余个合作协议。两新区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的十项重点任务,并陆续在警务合作、市场监管、企业服务、智库交流、教育合作、“两新”党建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深度交流合作。
天府新区虽为后起之秀,但牢牢抓住“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和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举四川全省之力,努力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天府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才聚集、产业落地、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借鉴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的典型做法,为推动滨海新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建设提供参考。
(一)突出滨海特色,做足“水”的文章。强化海岸资源利用保护。海岸线是滨海新区发展的重要特色资源,要加强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打造滨海特色海岸景观。一是要加强滨海新区海岸带相关规划编制,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根据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好现有海岸线资源。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海岸线日常管理体系,实施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强化对海岸线日常管理。尤其要高度重视景区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加强卫生清理、建立监督举报机制、黑名单制度等多种方式打造环境优美的海岸线景观。
优化现有水面旅游资源。滨海新区拥有广阔的海域和河流水面,海岸带洼地众多,资源禀赋较好,形成了众多的天然风景旅游区。古海岸贝壳堤、北塘古镇、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大港湿地公园、天津临港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数目众多,但挖潜度不够,知名度与质量有待提升。新区要加强对现有水面旅游资源的优化,一是加大对外宣传,积极申办国内和区域性的水上体育赛事,借机增加新区知名度和吸引力,外树新形象;二是要加强旅游资源质量提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现有配套设施,做好新区旅游规划,打造几个旅游片区,形成旅游资源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将水面旅游资源打造成新区的名片。
(二)加快新动能培育,建设制造强区。滨海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抢占中国制高点、世界制高点,以制造业支撑滨海高质量发展。一是培育新动能。对照新区产业图谱,加快强链补链延链融链。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引导要素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现有产业集聚区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发挥工匠精神,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重点引进和扶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增强重点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打响滨海品牌。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传统制造业与智能科技的融合,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三是同步发展金融、租赁、研发、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大力开发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四是利用好新区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科研机构与新区企业结对发展,解决重点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方位扩大开放
滨海新区与天府新区均处于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期,具有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得天独厚条件。滨海新区要抓住机遇,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并借机实现自身发展。一是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对照产业图谱,精准定制招商方案,提升产业平台的承接功能;争取通过整建制引进、设立分校或研究生院等形式深化与在京高校合作,提高新区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与京津冀三地建立院校企地利益捆绑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让创新、创业、创造要素活力充分涌流。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放大海港优势,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建立与国际国内港口的重点合作关系,发展多式联运,支持平台公司建设,探索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标准化体系,打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障碍,提高天津港的物流服务能力。
(四)瞄准青年人才需求,全力筑巢引凤
滨海新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营造青年人才喜爱的“轻奢”氛围,大力吸引青年人才。一是强化人才认证。对接国际化人才认定标准,综合考虑行业和社会认可、学历和学术能力、奖项和技能水平等多种因素,制定包容性的人才认定政策。二是优化人才保障。高标准推进人才公寓、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探索高层次人才股权激励机制,争取共有产权试点,给予新落户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首套房优惠,完善住房租赁机制等多措并举吸引高端优秀青年人才。对标一线城市,高标准打造教育、医疗康养资源,满足高技能、高学历专业人才教育、医疗、养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逐步为紧缺人才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三是打破“身份”限制。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实行行政编制、事业编制、无编制人员混编用人、同工同酬。优化青年人才晋升机制,探索评聘分离与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