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2021-01-13 22:17◆方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4期
关键词:皖南山区县域

◆方 正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占我国领土面积约1/3 的山区,其县域经济更值得我们关注。安徽61 个县(市)中,有17 个山区县(市),其中皖南山区占了12 个(宁国市、广德市、东至县、歙县、青阳县、泾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旌德县、黟县、石台县)。皖南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安徽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更关系到安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

一、皖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自1994 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安徽省始终坚持扶贫与开发并举,积极探索有山区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皖南山区的县域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但通过对比发现,皖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山区经济实力整体依然较弱。

(一)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总体来说体量相对较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皖南山区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总的来说体量偏轻,且排名在61 个县(市)中较为靠后。以绩溪为例,2011—2019 年GDP 总量从40.0 亿元上涨至87.93 亿元,但与肥西县(803.9 亿元)、肥东县(655.7亿元)等县相比差距甚大,GDP 总量排名第57 位。且除宁国市、广德市外,剩余10 个县GDP 排名全部处于末端,倒数前六名中全部为皖南山区县。

(二)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但与中部县域差距较大。近年,皖南山区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以黟县为例,2019 年黟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621 元,同比增长8.5%,但与长丰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91 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9 年黟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9 元,同比增长9%,但与2019 年长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27 元相比,差距明显。

(三)产业演化程度优化,但县域间产业结构差异明显。近年,安徽省皖南山区县域产业结构得到很大程度优化,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向明显。另外,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财政收支、对外贸易等方面也显著发展,居民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化水平较低,且县域间产业结构差异明显,除宁国市、广德市工业化程度较高,余下10 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四)发展空间较大,但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皖南山区县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意味着拥有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空间。比如有的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较大的旅游市场;有的县农产品丰富,适宜开展深加工;有的县毗邻苏浙,有着地域的先天优势;且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倡绿色经济趋势下,山区县域经济拥有巨大的潜力。但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主导产业缺乏亮点,没有强有力的增长极。

二、皖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观念落后,发展方向不明。长期以来,皖南山区思想不够开放,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经济发展模式陈旧,乡镇经济大部分仍以出售农产品原材料为主;城镇工业基础薄弱,纳税千万以上的企业很少。部分领导干部认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经济发展无能为力。在寻求经济发展方向上,没有明确目标,盲目跟风。如,浙江、江苏搞特色小镇、工业旅游,皖南山区也搞,结果投入大量人财物,收效甚微。

(二)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地理位置、政策重心、发展方向等因素影响,皖南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具有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不发达、二产比重低等特点。同时,由于皖南山区乡镇道路崎岖不便;部分县燃气管道仍未铺设到位,居民用气价格较高;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所医疗设备落后,百姓生产生活仍有许多困难。

(三)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皖南山区县拥有丰富的竹、木、茶、药等资源,以及各类矿产资源。但由于山区自身产业加工链短,产品加工技术不高,加上没有较好的保险及包装措施,使得产品附加值低,整体效益不高。现有可利用的资源优势基本都是粗放式开发,无法形成精细化系统产业优势。

(四)专业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不足。由于山区经济水平和综合条件制约,皖南山区很难留住人才。应届毕业生在薪资待遇、生活环境、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回乡建设比例很小。当地很多年轻人也因择业范围受限,选择外出务工。产业技术人员因为皖南山区发展较为落后而不愿来皖南山区工作。甚至许多机关单位公职人员,也因为工资待遇同安徽中部地区差距较大(如旌德县、休宁县等地工资待遇连长丰县、肥东县的1/2 都达不到),纷纷选择离职。这些原因都使得皖南山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专业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不足的困局。

三、皖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一)自然人文优势突出。皖南山区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人文优势,富含多种动植物和矿产资源,还有享誉中外的九华山、黄山等风景名胜。这不仅是山区进行综合系统开发的基础,而且还是山区三大产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为山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选择空间和后发优势。

(二)交通区位优势凸显。皖南山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北接滨江平原,东、南、西三面与苏、浙、赣三省交界。全区包括黄山、宣城和池州三个省辖市,地处泛长三角腹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区域内水道、高速铁路、省道、国道交汇,特别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区位与交通后发优势日益明显。

(三)多重政策优势叠加。2010 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4 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4 年国家发改委等11 个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并将安徽列为综合试点省;2016 年,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些多重国家级区域政策,为安徽皖南山区后发赶超提供了利好条件。

四、皖南山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新路径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学培训工作,提升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培育他们勇于革新、敢闯敢干的精神气质,切实改变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注重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注重从供给端破解发展难题,注重先发地区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山区县域经济中三大产业的融合,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在山区的普及度,从而提升山区县域经济的产业化进程。

(二)加大资源要素挖掘,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皖南山区具有多种特色农产品原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产品加工程度不深况,农产品产业链没有达到一个系统的闭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应在现有山区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纵向横向延伸,扩大农产品产业链,挖掘各类资源的附加值,打造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形成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市场化、品牌化的规模经济。

(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抓住皖南作为皖南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战略双重机遇,扩大改革开放力度,建设开放发展新平台,实施精准招商,承接符合当地发展的优势项目,推动产业外向化发展。强化技术革新,提升现有工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引入先进生产工艺和智造技术,加以融合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强化融合发展之路,加快资源优势转化。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利用皖南山区中医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生项目。利用竹木资源制造现代化生活用品,如安吉一根竹子被开发成毛巾、内衣、杯子、玩具等多种产品;同时,可将生产制作流程对外开放,发展DIY项目。利用茶、菊花、花卉等当地经济作物开发旅游观光项目,实现种植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借助全球网路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实现业务流程再造(BPR),不断提升协同研发、众筹融资、众包设计、网络制造能力,实现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发展。

(五)加强制度政策供给,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制定符合皖南山区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政策,并精简办事流程,下放权利,切实改变以往复杂冗长的体制。探索建立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有效缓解皖南山区县面临的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双重压力。统筹考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力度,建立皖南山区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如对高新技术企业,予以补贴、给与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尤其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技术,加大资金奖励力度。同时,要在在教育政策、医疗条件、户籍政策、人才吸引等方面进行灵活的创新,强化柔性引才,吸引更多的本地人才和外来人才为山区县域经济的建设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皖南山区县域
《皖南的秋天》《余晖》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追梦皖南川藏线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皖南印象》
山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经济提速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