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举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为全面破解“三农”问题、快速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揽子顶层设计,已写入党章,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然为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激发出更多新机遇,从而让金融成为乡村振兴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2017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既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地位,又强调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三农”短板,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时代的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新天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与之对应的产业体系、业态模式、供应链等将会进一步重新构建、裂变、延伸的新变化,新融合业态、新城乡融合等均会催生新金融服务空间。
1.围绕“产业振兴”牵引金融发展新流向
乡村振兴是五大振兴一体发展的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实现产业兴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会进一步带动有关产业链条、新生涉农业态、对应的实体经济跨越式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
2.围绕“生活富裕”与“畅通国内循环”带动金融发展新渠道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富足、生活富裕,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生活富裕后农民自然激发出新的需求,新需求带动新消费,从而进一步畅通国内的大循环。为适应这一过程,金融机构本身也必将通过消费金融的创新,提供个性化、差别化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发展红利中实现新发展。
3.围绕“生态振兴”创造金融发展新热点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道路、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等不仅需要金融资金大量投入支持。在特色乡村建设方面更需要大量资金进入乡村,各层次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各自特长,通过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特色乡村建设。
4.围绕“深化改革”创新金融发展新模式
深化改革可以进一步迸发内生发展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实行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通过激活农地价值带动金融相关业务进入乡村。可以采取土地入股,农民转变为股民形式,也可以采取农民进入新组织参加劳动的形式实现承包地的价值变现。企业可以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从而取得企业运营的起步资金,实现金融机构、第三方企业、农民的三路互通、多方合作共赢。
近年来,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创造性的开创了一些精准扶贫、支持“三农”发展新模式。2021 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中,农村金融机构表现亮眼,总资产规模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的13.3%,总负债规模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规模的13.4%。下面主要以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一个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在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使命,既肩负着全国金融精准扶贫的责任,又承担着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的牵头职责,还有具体的定点帮扶陕西省一个县、一个区的任务。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加强制度供给,带动金融源头活水助力全社会脱贫攻坚。主要是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一套高效运转的金融制度体系,让金融资源流向最迫切、最需要的扶贫领域。相继出台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等10 余项政策,创设发行扶贫金融债,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扶贫融资担保及风险补偿缓释体制机制。
二是加强实践创新,为全社会定点扶贫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具有金融特色的扶贫方案和行动指南。组织签订《责任书》《倡议书》,帮助471 万余名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种好“示范田”“责任田”两块“田地”,推动金融政策落地,推动金融普惠实现。
三是加强示范引领,创建“宜君模式”带动全系统脱贫攻坚。在总行定点帮扶的陕西宜君县,探索以“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知识扫盲+便捷基础设施”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宜君模式”,成为世界银行确立的普惠金融全球倡议项目。截至2019 年底人民银行总行定点帮扶的区县全部脱贫摘帽,人民银行系统定点帮扶的近2000 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超50 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从讲政治的高度,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2020 年,农发行累计投放支持“三农”各类贷款1.72 万亿元,全年净增5524 亿元,全年让利实体经济70 亿元。2021 年计划全年贷款累计投放2 万亿元。截至一季度支农投放贷款6263 亿元。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聚焦农业科技短板,支持现代种业发展,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机装备制造升级改造。
二是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国民经济循环的农业基础。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积极支持菜篮子、生猪、乳制品、水产品、食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紧紧围绕土地做文章,服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模式推广应用,推动农地信贷业务发展壮大。
三是着力支持乡村建设行动。认真贯彻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联通化。
截至2021 年3 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53 万亿元,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1.37 万亿元。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加大对国家粮食安全领域信贷投放,法人贷款余额1268 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817 亿元。
一是突出服务引领,倾斜配置县域信贷计划,强化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考评。实现县域贷款投放“两高于”“两提升”“一稳定”目标。构建服务乡村振兴产品品牌体系,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拳头产品、精品产品,促进全行“三农”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多元。
二是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基础上,研发全行统一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县域掌银工程特色发展,研发推出掌银惠农专版。加快县域线上贷款扩面上量,推广“农户信息建档+全线上化运作”“惠农e 贷”模式。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三农金融事业部支持保障作用。总分支行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深化“三农”县域业务“放管服”改革,为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县域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近几年虽然金融支持“三农”工作有了很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主要有:
具体表现在金融网点覆盖面偏低。营业网点主要集中于县城,乡镇特别是农村金融网点布局偏少。除部分发达地区外,在多数地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触角尚未下沉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难以满足农业产业振兴等多层次大规模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另受制于农民素质和农村具体环境等原因,在乡村数字金融普及率更低,农民和农村企业还远没有享受到银行信息化融资方式的便利性。
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更倾向于风险低、利润高的房地产等高利行业,或者具有国资背景的大中型企业。农村小微企业受市场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多属于银行“负面”清单范围。如南方某经济发达县2016~2018 年数据显示,全县域范围内农村小微企业贷款年均仅增长4.13%,远远低于各项贷款增速9.37 个百分点。当地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各家金融机构虽有信用认定标准,但整体标准不一,“整村授信”等先进模式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另外,农户征信覆盖面低,农户本身信用意识淡薄,再加上由于居住分散、收入不稳定、收入形式多样以及“有才不外露”观念影响,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低、影响了农户信贷获得率和融资增信。农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农业保险覆盖率低,导致信贷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银行对农业信贷投入往往缺乏信心。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又进一步导致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农户申请信用贷款更为困难。
全国各地正在推进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条件和巨大空间。但是原有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农村长远发展需求,急需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支持乡村发展。另外,目前担保机构作用有限。如辽阳市有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为2%,2019 年累计担保户数仅9 户,全部为小微企业。由于担保费用较高,担保条件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同质化以及代偿责任划分等问题,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受限。再是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完备,物产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务滞后,土地、物产等变现能力较弱,给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带来了困难,降低了银行贷款意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立足新发展阶段,政府、金融机构要同心共力,抓紧抓实抓细,强化农业农村优先,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是加大商业银行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中国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面向“三农”战略定位,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发挥好网点网络优势和丰富的小额贷款专营经验,突出做好小微普惠领域的金融服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优势,突出重点支持领域,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等方式,筹集长期资金用于乡村振兴。三是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挂牌融资。
一是整合财税扶持政策。完善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奖励政策,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型贷款的财政贴息力度,建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基金,促进财税扶持政策与金融有机结合。二是整合金融政策工具。创新债券市场融资工具和产品,鼓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商业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三是发挥好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涉农信贷导向效果评估等正向激励作用,制定灵活的再贷款政策。
一是针对农村资源特色,加强涉农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服务供给,围绕农业产业化、乡村特色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妥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二是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支持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水、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领域。三是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四是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应用,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等问题。
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科学确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提高农作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风险能力。二是鼓励保险机构在乡镇设立服务点,提高偏远地区的保险可获得性。三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进一步降低涉农业务担保费率和担保条件,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明确代偿责任。
首先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应用,推广符合农业农村农民需要的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产品。其次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守信激励与失信惩处的力度,培育农村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最后加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