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薇
早在2017年,保定市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6%。养老服务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因此,保定印发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保定市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等要求”,自《意见》发布以来,保定市的养老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运用PEST 框架对保定市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路提出建议。
PEST 分析框架是对宏观环境的分析,该分析框架包括四个维度,即政治维度(politics)、经济维度(economy)、社会维度(society)、技术维度(technology)。通过对保定市养老服务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能够对进一步了解保定市养老服务的环境背景和未来发展空间。
在政治条件维度。首先,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为保定市提供了机遇。尽管环渤海地区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快,但是在国家宏观战略的推动下,保定区也分享到了发展红利。通过近几年的协同发展,区域内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为保定市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北京市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计划在津冀共建一批养老机构、护理医院等,比如京津冀最大养老机构落户保定高碑店市。在分两批进行的养老试点工作中,第一批试点协同养老机构分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河北省廊坊市以及天津市武清区,由京津冀三方政府共同出资进行补贴和援助。
保定市基于本市养老的压力,也出台了众多养老政策引导养老服务的发展。早在2016年,保定市人民政府就印发了《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暂行办法》规范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为载体,加之社会组织的辅助,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随后相继出台《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保定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2018-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政策,通过覆盖多个方面的宏观政策的发布指导保定市养老服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保定市还印发了《保定市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方案》,利用商业保险机构专业优势和市场机制作用,为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提供保障,为社会养老保障市场化运作营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北京人口集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情况使老年人养老环境越来越差,加之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转变,异地养老逐渐兴起。在“选择异地养老的标准”的问题上,更多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交通方便的选项[1]。因此,交通是影响跨区养老、异地养老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外,为承接京津冀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保定依托高铁发展加入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的“半小时生活圈”,高速公路也已形成“一小时交通圈”。普通干线公路方面,保定已形成“多通道连通京津、全方位覆盖保定”的公路网。此外,京津冀交通一卡通的开通使京津冀之间的流动更加便利;对内,根据《保定市城市轨道交通专项规划》,至2030年,保定有望规划建成“两纵两横”的四条地铁线路。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不仅保定市内的交通条件能够得到改善,而且能够吸引更多低龄京津老人异地养老。
此外,保定市本级政府2021年预算公开中提到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全市26.8 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十六连涨,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810 元,同比增长5%。拨付20 亿元,确保全市143 万名城乡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在重点支出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为1.7 亿元,其主要用途包括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中老龄卫生健康事务一项支出198 万元;在提前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情况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为134 万元。以上财政预算表明,保定从财政方面为本市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势支持,有决心将养老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保定全市常住人口924.24 万(不含定州市、容城县、安新县、雄县、高阳县龙化乡),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保定是人口增长较多的地区之一。常住人口中14 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9.55%,15-59 岁人口占比为60.67%,60 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9.77%(其中65 岁以上14.08%),由此可见保定市的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在老龄化压力的助推下,养老服务的完善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6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的结果就表明北京市老年人已经有异地养老的意愿,愿意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占12.3%[2]。2012年,对北京市海淀区290 份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愿意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占比为17.5%[3]。2017 有学者对年龄在60 岁以上的北京老年人群进行了有关异地养老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74 份有效问卷中有134 名受访者表示愿意异地养老,占比为35.8%[4]。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在逐步更新。有调查显示,北京城区至少有1/5的老年人能够接受异地养老,还有1/6的老年人持观望态度,在有异地养老的利好政策出台的条件下,将会有1/3 的老年人愿意尝试[5]。这种传统养老观念的更新,为保定市发展异地养老提供了契机。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签订医疗对口帮扶等合作协议,河北省地区的医疗水平正在逐步提升。《2020年保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620 个,卫生技术人员6.6 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7 万张,其中,医院4.6 万张,乡镇卫生院0.7万张。全市有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123个,床位26745 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20 个,床位26633 张。由此可见,保定市不论是医疗机构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在稳步上升,这将为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河北省在不断推进智慧健康养,智慧养老依托互联网技术能够减少人力成本,而且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加快速的诊断疾病,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2019年高碑店市首家智慧养老中心挂牌成立,一方面建立了辖区内完整的老年人信息库,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档案和信息化监管系统,该中心的建立无疑为保定市的智慧养老提供了经验。当然,智慧养老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2020年度河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达2534.4万户,居全国第七位。到2020年底,保定市电话用户总数1219.8 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332.5 万户,电信业务总量793.1 亿元,这些指标在河北省各城市的排名中均位列第二。由此可见,保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河北省各城市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和良好基础。
保定市在地理位置上背靠京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争取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覆盖下,保定市不能忽视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优势,应充分利用资源在大都市圈的流动弥补自身的短板。通过与其他区域签订合作协议以及干部互访等形式,保定市需要加强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区域经验与技术。此外,还应以项目为载体,对其他区域丰富资源、先进技术加以利用,加强与周边毗邻地区的交流。
当前,北京市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但养老资源却是有限的,而保定市在多年规划中达成的交通便利程度已经使京冀之间人口的流动更加便捷,因此,推动异地养老的发展可以作为未来保定市发展的方向之一。完善京津冀之间医保的异地结算是发展异地养老的前提条件。异地医保结算全覆盖能够促进京津冀老人在三地之间自由就医,减少异地就医的成本。通过对异地就医进行补贴能够减少老年人异地养老就医的不便,鼓励和促进京籍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6]。
智慧养老涉及多维度的知识与技术,绝不是简单的依靠某一个企业和组织就能够建立的,所以,应引导多个主体参与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个主体的独特优势。由政府牵头,以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依托企业的技术,建立起“互联网+”养老的布局。此外,依托技术发展,京冀两地可通过远程诊疗等形式加强两地间的医疗合作,将北京在医疗资源方面的优势运用到河北医疗水平的提升中[7],为养老服务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