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楚楚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早在1945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战工作,着重强调“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2]。国内学术界对加强统战学建设予以积极关注,中南大学刘新庚认为,“统战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反映人类社会统一战线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3]华南理工大学莫岳云从学科建设角度指出:“统战学具备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有设立为独立学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然而2009年之前,各级统战部门开展招聘工作时,面临着“无对口专业”“泛化招考条件”的尴尬局面,系统化、专门化的统一战线学也一直处于学科建设的空缺状态,“人才缺口之大”和“人才供给之少”的现实,迫切需要将统一战线学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上日程。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同时也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和选拔统一战线人才的光荣使命。2009年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牵头,山东大学提供学科建设基地,双方合作共建,经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批复后成立统一战线学学科,旨在培育统战事业的专业人才。2013年山东大学设立统战学为政治学下二级学科,培养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统一战线学”首次作为独立学科被纳入国民教育招生系列,陆续招收百余名统一战线学研究生,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2014年11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山东大学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培养统一战线学研究生协议》,统战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双向发展步入正轨。2018年底,中共中央颁发的首部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其第四章第三十三条对社会主义学院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做了明确规定,为社院培养统一战线理论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标志着统战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迈入新征程,统一战线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因此更加完善和健全。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指出,要将统一战线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在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选优配强统战系统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加强统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着力提高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统战学学科建设依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山东大学联合培养模式,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借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其性质定位为统一战线学研究的专门学院,拥有的师资力量均为统一战线领域的知名教师,紧扣政策研究的前沿性和先进性,统战部业内认可度高,学科的专业性、操作性强。鉴于统战工作较强的实践性,学科培养增设了实习环节,研究生们经过理论学习会在中央社院相关部门实践学习一段时间,通过实践锤炼,可以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统战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借力山东大学双一流高校优势平台,以学位教育培养方式为主,在高等院校标准的学位授予和培养要求之下,统一战线学社会认可度高,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强。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山东大学联合培养统一战线学学科自2015年招生以来,学科课程设计从逐渐摸索到日臻完善,社会认知度逐年提高,培养的统战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总和达百余名,总体上统战学学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实现了质的飞跃,不断有统战学专业的人才走上统战工作岗位。但从服务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大局、巩固现有统一战线成果、凝聚多元化社会发展合力的角度来看,距离学科的成熟和健全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在学科课程设计层面较完善。现有的培养计划包含五个研究方向: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中国政党制度、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统一战线中的民族与宗教理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学科课程以山东济南和北京两地共同授课的方式进行。总体上看,统一战线学学科培养期间的课程内容相对均衡和完善,基本上可以覆盖到理论与实践层面统战工作开展的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对统战工作对象的12个方面的理论探索都有所涉及。就课程设计而言,在山东大学研学期间,对学术规范要求较高,对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要求严格。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期间,对纪律规范要求较高,实践性更高,理论学习更侧重于转化为实践。
在学科实践层面较丰富。统一战线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具备很强的实践性。首先,实践灵活性强。统一战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变迁导致的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多元诉求和多样的统战对象对一线统战工作者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其次,实践需求量大。中央到地方各级统战部门、人民政协和地方社会主义学院等都涉及着统战工作。“统一战线学的直接宗旨是为了加强统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统战工作这门科学提供理论支撑。”[5]而统战学专业成立的初衷是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专门教育与统战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增强各系统中统战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从而弥补统战实践领域长期存在的专业性不足,专业能力虚化、弱化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了解并报考统一战线学硕士、博士,录取人数呈现稳中有升。统战学每年招收10名统战学博士研究生、20名统战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其他小学科可观,可见统战学面临的人才缺口之大、人才需求之高。但建设探索中的统战学科现阶段面临一些挑战,如人才转化渠道不畅、缺乏输出渠道和政策支持、人才吸纳途径单一及生源分布不均等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和优化。
在人才转化方面,动力不足。统战学专业开设6年来,各地对统战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不乏一些高校申请相关的统战学硕士、博士点,但与统战人才的需求量相比,统战学人才培养仍存在平台单一,动力不足的问题。统战学人才需求较高,实践性强,无论招生人数还是招生比例只对有相关工作背景的、报考统战博士的人员有一定政策倾斜。现有培养单位的数量仅有少数几所,且培养单位的培训教育、培养锻炼、监督管理还没有步入制度化轨道,与研究热潮和人才缺口形成巨大反差。拥有足够数量的培养单位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缺口的源头问题。
在人才输出渠道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当前统一战线学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已经相对成体系,人才培养的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无论影响力还是成效已相对显著。如何最高效利用起这一批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基地,培养出的统战学的硕士博士可谓尽享统战领域的资源优势。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首批毕业的统战学硕士直接参与统战工作的仅寥寥几人,没能有效地将培训成果转化为一线统战工作的直接动能。
在人才吸纳途径方面,存在招生途径单一及生源分布不均情况。有学位晋升意向的学员考虑择校时,受地域影响的因素很大。现阶段开设统战学的高校屈指可数,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山东大学联培开设的统战学硕博点、复旦大学政治学下设研究统一战线方向的二级学科硕士点、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统战学硕士点、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共同办学的统战学硕士点。招生方式大都是经过高等院校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计划统一招录。分析山东大学近年的招生生源情况发现,南方一些统战工作成果丰硕的省份,如重庆、湖北、广东,一些统战任务较重的省份,如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至今没有招收一个统战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统战学生源分布存在严重不均的现象。
在教育培训方面,教学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2015年,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教学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要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教学,优化统一战线理论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同中央最新精神相一致,并在师资培养、科研教学中提供积极条件。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却并不理想,最重要的原因是统战学专业课程教师的匮乏。中央社院作为专门的统一战线教学单位,教职人员不仅要满足学院内的教研工作,同时,要面对全国各地的专业课程培训。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开展统战教育配备的专职教师很多不具备统战学专业培养基础,从中央到地方教学人才普遍短缺。现阶段统战学硕博研究生产出不足,无法转化为各地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力量,难以分担全国统战理论培训的教学工作,各地抛出引进统战人才的橄榄枝却无人可用。如何平衡统战学人才的缺口和供给,如何实现全国均衡吸纳的培养统战人才,如何使统战学的发展走上规范化、完善化、成熟化道路,是当前一段时间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从事统战学培养的教学单位较少,缺乏从理论研究转化为对口工作的衔接渠道,符合执教统战学课程的专职教师严重不足,亟需加快学科培养的自身建设。通过“强化统一战线学学科的学理性,用属于统一战线学自身的学术语言做到‘用学术讲政治’,达到通过开展学理性探索强化统一战线学的学科性功能,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上获得实质性突破”[6]。应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研发特色精品课程、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强化学科建设,推动学科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统战学是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一门科学,是引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开展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要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深度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统战学学员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坚持政治底线的圆心不动摇,画出最大同心圆。
二是完善基础保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学院开展统战学教育培训主要依靠短期培训。2018年中共中央出台《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鼓励有教学条件的地方社院发展学历教育,通过中央及地方社院基础培训体制的优化,加强社院专门化培训场所和专门教学内容的建设,保障统战专业人才成为活水,有利于长效发挥人才红利。
三是完善学科培养体系,研发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科建设和改革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统战学教学过程研发了许多针对统战政策和实践的专业课程,但仍有许多空白领域亟待探索,特别是每个省份省情的不同,统一的课程内容不一定适用于具体情况,各地社会主义学院可以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研发一批结合自身省情特点和个性的基础课程,打造特色化的优势课程服务于自身建设。
四是完善师资配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统一战线学的专职教师“作为统一战线科研工作的领航员,必须有扎实的统一战线理论专业基础和较宽的相关学科知识面,以及开阔的视野、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学风”[6]。鼓励已有的专职教师继续深造,开拓教师引进的绿色通道,探索优秀教学成果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教师成长成才的制度体系,形成师资队伍“主动成长、努力成才、尽展其才”的积极发展氛围。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山东大学合力主办的统战学硕博点作为统一战线学前期摸索的成功经验和标杆,为统战学学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加快推进合作共建培养单位,实现统战学“双轨制”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学科影响,“争取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共识和认同,为争取早日完成统一战线学学科确立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6]自2018年底《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出台以来,中央社院加快对自身的统战学硕博点建设的步伐,同时,各地社院也在学习《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的过程中对相关政策有了新的认识,2020年6月首个由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统战学硕士点亮相长沙,是地方社院摸索同地方高校合作办学的创新成果。
今后办学的重点可以依据“优势互补、精益求精”的办学原则开展双轨制学科建设。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依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第三十三条“依法申请取得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指导要求,纳入国家学位管理体系。可以针对和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面向统战工作一线人员的招生比重,加快人才成果转化,早日弥补各地统战理论人才的空缺。这一方式有利于扩大统战学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有利于为全国各地有志参与建设统战学学科的人才创造更为公平的机会。在省级社院与地方高等院校共建的统战学教育中,依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具备条件的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可以与国内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省级特色的统战工作需求,开展相应的培养人才计划,以便形成“招纳、培养、发展、应用”的统战人员成才体系,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招生途径单一和生源结构不均的劣势。“双轨制”可以凭借各自的优势资源,由各地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以此“建立开放合作的学科建设机制,推动学科内外开放,整合各路研究力量,并吸纳高校学科建设力量,形成专业的学科建设队伍,形成学科研究共同体。”[7]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主阵地”和“三个基地”的作用,逐步实现布局合理、学科完善、特色鲜明的统战学学科体系。
统一战线学的建立在学界反响很大,填补了国民教育系列的空白,经过系统培训后的统战学硕博人才,可供转化为工作实践的单位也有很多,如全国的社会主义学院系统,党校系统,各省市地区的统战部、政协等等单位。渠道畅通与政策扶持可以避免花了大力气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经过专业化培训却未能走向专业化岗位。今后针对各地区自身需求,应制定符合当地统战需求的对口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引进符合要求的统战人才,解决各地区存在的人才缺口问题。
一是畅通统战学人才输出的渠道。如各地社院和中央社院签订战略双向合作协议,可以个性化地培养符合自身教学工作的后备人才,一方面为统战学的毕业生提供合理的从业方向,另一方面鼓励全国社院青年教师考研,以学历提升、待遇提高吸引社院师资的提质,通过在中央社院参加系统专业的学习,可以“学以致用”回馈到岗位。
二是统战部门和中央社院可以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推动统战学硕博生直接进入统战部门工作。
三是定期回访,听取那些已经通过人才渠道走向工作岗位的亲临者感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推广的成效,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做好准备。
统战学本身是一门拥有较强实践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如果能在培养计划中结合进行,便可到达相得益彰、一举多得的效果。因此,统战学招生中可以针对具备基层统战工作经验的人员予以优先吸纳,包括统战部门的干部、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师,等等。基层统战工作有着全面性、复杂性、多重性和琐碎性的特征,因而多招收具有统战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不仅在理论上增强专业性,使理论与实践形成合力有效提升,同时,对于丰富统战学的课程实际也起到积极作用。
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相对健全的学科体系,在人才吸纳方面经验较丰富,他们有针对高校思政教师骨干培养计划,有学历教育和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教师队伍相结合的经验可借鉴。统战学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相关的人才优先条件,开展“专项培训计划”、“针对性培养方案”,既能鼓励相关从业人员不断丰富专业素养,也能由此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整体上推动统战学的优化发展,是一种可行的鼓励机制。
结语
“统一战线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综合性的社会科学。”[8]加强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社会主义学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多样化、复杂化统战需求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和自身建设的共同发力,担当起培养思想引领、凝聚共识人才的责任,有利于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高质量发展,发挥统一战线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