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恩,张 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1]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要求全省“抢抓机遇融入国内大循环”[2]。我国及我省“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了任务,“十四五”规划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环境中开局。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相比,“十四五”时期国际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给“十四五”开局带来了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既有前所未有的压力,又有必须应对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科学概括了三大挑战:一是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二是由疫情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三是某些国家对我国的无端打压、围堵,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这是“十四五”开局面对的叠加性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科学应对世情国情,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思路和新战略,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提出的战略调整,对化解“十四五”开局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推进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及“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有重大指导意义。
大国发展,规划先行。“十四五”规划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划。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高度,在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3]这是对自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等出现的新情况作出的科学判断,可以说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雏形。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后逐步完整表述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展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基础、支撑作用,由此做到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处于我国北部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我省,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有许多不同点,为此,要立足省情,弄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之间畅通循环的“断点”“堵点”“痛点”,提出解决的对策,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双循环奠定强大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4]这段论述为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断点”“堵点”“痛点”,主要就是供给侧转型升级落后于国内需求侧升级换代。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其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所以党中央提出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解决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上的问题。产业链供给链是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和基础。以往在经济发展中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部分企业满足于“两头在外”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还有的以为让出市场能换来技术,没有全力投入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有的行业和领域走上让出市场交换技术的不成功路径,导致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不足,无法适应国内市场需求,没有做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当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有些国家就打贸易战、科技战等,以阻碍我国的发展。贸易战的实质就是科技战,一旦出现“卡脖子”问题,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于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在高端产品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高科技企业供给,因而成为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及国内大循环的瓶颈。这是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最大的“拦路虎”,是经济发展中的“痛点”“堵点”,是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出这个问题。
产业链供应链中这些“断点”“堵点”“痛点”在我省经济体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我省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我省的讲话中尖锐提出“五头五尾”,形象指出了我省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我省补链、强链、接链,以形成经济循环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具体而明确地指出:“要以‘油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石油精深加工;要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煤炭精深加工;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在“十三五”时期,我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的讲话精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经济循环中的“断点”“堵点”“痛点”,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诸多“断点”被接上,“堵点”被打通,“痛点”成增长点,省内经济环境在改善,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市场主体在不断形成,且不断壮大,助力我省2020年经济发展实现了正增长,为“十四五”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方向,要紧紧扣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4]任何社会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都要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之间的循环畅通无阻。但在现实经济循环中,我们在分配、流通等环节还有“断点”“堵点”“痛点”,具体表现在资金过多流向非生产环节和部门,导致金融业资金空转、房地产价格虚高,不利于发展实体经济,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的有力支持,导致实体经济资本收益率和人员工资偏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才被人家“卡脖子”。我省本是制造业大省,但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滑甚至萎缩,使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无法在省内形成良性循环,更无法融入国内大循环。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打通“堵点”,立足国情省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经济运行中的“断点”“堵点”“痛点”,使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起来,以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5]。党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格局是有坚实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支撑。这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选择,并已被实践所证明。扩大内需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但也不是单纯地强调“扩大总需求”。要通过扩大总需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以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我国早在“十一五”规划时就已提出扩大内需,由于当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经济发展环境远不像今天这样严峻,也没有出现自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科技战、文化战,等等,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也不像今天这样恶劣,国际贸易保护协议、单边主义如此猖獗。现实要求当下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循环的战略基点,是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大循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2020年成功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为双循环提供了客观环境。2020年我国是全球经济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已证明双循环的正确性。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有事实依据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及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形成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消费水平,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另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地区差异带来市场的巨大潜力,推动经济发达地区外向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形成大国经济内部的“雁阵模式”,以国内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活力,出现新的经济增长极并牵动国内经济畅通和循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推动我国发展格局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的一个分水岭和转折点,使我们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重视经济的内需,由此使对外贸易依存从2006年的峰值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最高时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可见内需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支撑,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战略重点。
发挥扩大内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基础作用,必须要接通经济循环上的“断点”,打通“堵点”,化解“痛点”,关键是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紧紧抓住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大趋势,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步采取政策调整,深化消费体制改革,把我国及我省巨大的内需潜力释放出来,彰显基础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要求,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完善居民社保体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共同富裕,缩小收入上的差别。据调查,从2015年至2019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从18929元提升到27563元;不考虑价格因素,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9.8%。2020年前三个季度受疫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为14923元,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专家预测居民消费水平的回升需要一个过程,但居民的服务型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增长,新的消费要求出现,如线上的消费就大幅增长,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是构建国内大循环要认真研究和推进的,表明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战略基点。西方许多国家预测,我国2021年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能力随着经济的增长将会有爆炸性的提升,其战略作用会更明显。
“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局并实施,我们要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给居民消费带来的新变化,全方位释放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在需求侧领域多做文章、多采取措施。如要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医疗、养老、育幼等民生水平,特别是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要破除金融垄断,助力实体经济,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形成有效的扩大就业创业机制;要提升服务型消费的品质,化解在服务型消费上的“断点”“堵点”“痛点”,解决“有需求、无供给”的现实“盲点”;要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加快以服务市场开放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接通消费的“断点”,打开消费“堵点”,化解消费上的“痛点”,完善扩大内需的制度和政策,由此畅通国内大循环,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使我省更好地融入国内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过程。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升的过程。现实经济运行和循环中还有一些“断点”“堵点”“痛点”,影响了国内经济大循环,阻碍了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要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连接“断点”,打通“堵点”,化解“痛点”。
其一,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八项任务,其中第四项任务就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4]。在新发展阶段仍要系统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强化对金融行业的监督,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发展环境,以加快生产要素与产品流动,在优良市场环境中让“断点”接起来、“堵点”通起来、“痛点”畅起来,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并以此形成国内国际的双循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二,坚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最终需求。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成为现实要求。为此要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转化,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延长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要推进科技自主自立和创新,不断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带动我国产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生产转变、由技术追赶向技术引领转变,奠定国内大循环的科技基础和科技支撑,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意义。
其三,立足省情国情着眼世情,全力提升产业基础。我省确立的工业强省战略目标,要求我省必须构建有龙江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基础决定产品质量、产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省的讲话中提出我省产业结构中的“三偏”,即“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深刻指出了我省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省“十三五”期间有了极大改进,但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我们要在“十四五”期间,全力深化改革,在产业体系上补短固长,打牢科技基础,实现科技上的自强自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学研合作体系,重视基础科学创新,使产业发展迈向科学化和现代化,使我省融入国内大循环,助力高质量发展。
其四,全力推动对外开放,注重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都已明确了对外开放的任务,也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目标。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高质量开放是必然趋势,单边主义及“脱钩论”是死路一条。这内在要求要形成强大畅通的国内市场,完善投资体系和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以国内更高层次的开放推动国际经贸交流,提升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基础和环境,推动我国及我省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走向全球,在“十三五”成绩的基础上,实现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一带一路”大战略带来了宝贵机遇,我们要以开放打破围堵和贸易保护,助力形成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确保我国“十四五”任务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