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凡,王 娟,芦雪莲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集合地,是反映各种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和动态的最前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具有高级职称,是学科带头人或重要业务骨干,有的还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在一线教学、教书育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凝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共识,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共有1.7亿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超过1.3亿人,约占75%[1]。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高校多达80余所。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党外知识分子约8000余人,其中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党外知识分子有1800余人,占全校副高级职称以上师资队伍的48%;民主党派成员700余人,副处级以上党外干部12人;留学归国人员900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有省政协副主席1人,省级统战团体负责人1人,省政府参事1人,党外副校级干部1人,各级政协委员50余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已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庞大群体。在高校,他们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深深影响着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未来走向,其意识形态及社会影响力不可低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已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资源。
目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面临挑战和难关,广大知识分子第一反应是冲上前、顶上去。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同中共党员一起驰援湖北、武汉和省内一线,共同抗击疫情,甚至参与国际救助;党外教师恪守本职,为抗击疫情常态化防控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担负起守护人类健康的责任。同心战“疫”中,他们刚毅、勇敢和坚毅的品格充分体现了中华士人精神在当代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传承。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也呈现出思想观念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全媒体成为全球范围的交流平台,网络信息化加剧了意识形态问题的国际性、群众性和复杂性,其中的不实信息和不良文化给高校师生思想带来的困扰,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新课题。尤其是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实施“西化”“分化”的突破口往往选择统一战线相关的领域[2],防范意识形态领域渗透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共识状况‘喜忧参半’,思想意识领域还存在‘问题共识’”[3]59,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文件;把“正确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确定为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明确了巩固统一战线的团结必须重视并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等等,这些新理论新思想为凝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共识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规定。
凝聚共识是统一战线之基,也是贯穿始终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4]。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功能优势,花大心思、下大力气解决好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就能扩大团结面、凝聚正能量,担当起凝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共识的整合和引领责任。
一是层次高。高校拥有一批优秀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的专家,他们精于作出正确研判,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人才荟萃。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很多是本领域、本学科的专家,他们常常通过“跨界”寻求发展,既是“单位人”,又是“社会人”,其代表人士通过各种平台为地域经济发展、国家治理能力、民主监督等积极建言献策。三是联系广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的归国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他们沟通海内海外、联系线上线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现在一些高校缺乏制度化的工作体制机制,常态化系统化教育培训不足,活动载体单一、功能式微,导致党外知识分子主体力量薄弱,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不足,影响党外知识分子凝聚政治共识的目标,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逐渐复杂化的意识形态共识工作。
高校教师分布在不同院系,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发展不均衡。大量的党外知识分子分布在基层,一些地方党委对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不足、重心下移不够、指导性不强,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面对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和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一些高校统战干部反应比较迟缓,与部分统一战线成员说不上话、对他们的思想和需求了解不清楚的情况普遍存在。“分众统战”意识不强,不善于争取统战力量,工作方式单一老旧,特别是对新媒体传播手段不熟悉,小切口沟通渠道开展互动少,反映出高校统战干部服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水平尚需提升。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加强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以省属本科高校为例,可以从决策、协调、指导、实施和执行五个层面构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凝聚共识的主体体系[5]。
从决策层面上看,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方位下统一战线领域中意识形态受到的国内国外的双重挑战,客观辩证地认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现阶段意识形态特征,准确把握其发生影响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主流意识形态共识的整合作用。
从协调层面上看,高校要建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党政领导必须重视党外知识分子联席会议,建立“先调研后规划”的常态化工作机制。领导干部要善于交友,增加面对面沟通的机会,真正融入到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生活中,了解他们的诉求,共筑“同心圆”。
从指导层面上看,统一战线工作任务重的高校应设立党委统战部。高校党委统战部门要将精力重点放在统筹并指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凝聚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共识引领工作上,组织开展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把握好与党外知识分子的关系。
从实施层面上看,要发挥党外知识分子所在的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党的统战理论及方针政策的学习,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与问题,做到应改尽改、立行立改,不能马上改正的问题应抓住不放。
从执行层面上看,要把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作用,夯实凝聚共识的工作基础,及时更新基层党外知识分子数据库,直面解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共识的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是包括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2020年,一场罕见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不仅是对各国抗疫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各国社会治理能力和各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一种无声比较。中国抗“疫”故事让世人见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正能量与价值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生命至上思想[6],认真挖掘和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价值内涵,从而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真正做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
新时代凝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共识就是要团结联合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信仰的党外知识分子,共同分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一方面要坚持尊重与包容并重,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提出不同认识和意见,另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旗帜鲜明地反对危害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并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要坚持求同存异,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宽广的胸襟,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把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在多样化的诉求中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要发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引领作用。党外知识分子教育培训工作要常态化、系统化,培训内容要全面化,方式方法要现代化,切实增强培训的效率和吸引力。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引领要抓重点,针对不同层面的党外知识分子“对症下药”。要突破传统的工作格局,做他们的诤友、挚友,可以由引领党外代表人士向普通党外知识分子辐射,由单纯的思想引领转化为务实的行动引领,工作思路要从个体向组织转型,从平面向立体发展,探索和制定出更多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3]60-64。
“分众”是相对于“大众”概念而言,“分众统战”就是关注不同界别、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统战工作原则、方法和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可以精准到具体受众,根据受众需要筛选信息,利用有效平台传播有用信息,以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提高凝聚共识的工作质效。
一是拓宽和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针对有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利用网络发声表达诉求的现象,统战部门要顺应潮流,搭建官方网络平台,并安排专人管理和引导,让他们通过正规化渠道表达诉求,并给予有效的回应,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共识,保护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并对其中合理的建议予以采纳。
二是建立信息“联动—反馈”工作机制。要推动工作重心下移。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分布在高校各学院基层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就要把意识形态安全纳入每个党外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考核之中。统战部门要与宣传、组织等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发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格局,有效破解凝聚共识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是成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团结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引导他们增强政治意识和判断能力,推动他们积极投身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中。
四是做好有宗教信仰群众的工作。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直面问题,引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党员、群众、学生在正确认识现实的同时投身国家建设[7]。要切实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高校党委既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又要体现对信教群众的关怀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自觉抵制西方政治制度的渗透和影响。
五是开展党外网络人士调查研究。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走向常态化,开展党外网络人士凝聚共识工作是高校党委的重要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负责,会同宣传、网络等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把高校党外网络代表人士纳入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研判形势、加强教育引导,确保不出问题。
统战干部代表党团结联系广大党外人士,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抵防什么”上要做到心明眼亮、心中有党。高校统战干部还要精通党的统战方针政策,熟悉统一战线历史,同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知识,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统战组织建设。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进行意识形态专题教育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主流媒体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正面引导,掌握意识形态舆论主导权,提高防御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思潮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