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雷 阳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 自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国内,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的商业银行逐步开始拓展新的业务,中间业务凭借其优势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新的重要部分。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探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国际金融市场中逐渐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使得传统存贷业务受到挤压,西方商业银行为了开辟新的利益市场便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并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创新,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科技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升级,我国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变革和逐步完善中,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公司涌入金融市场中寻求新的业务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仅依赖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很难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冲出重围。当下市场的激烈竞争,不仅带给商业银行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商业银行应依托当下发展势头迅猛的金融科学技术,着重发力于中间业务板块,是其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效益增长点,从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经营模式转型。
国外对于中间业务的理解及定义主要源自于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将中间业务表述为表外业务,同时将其又分为狭义的表外业务和广义的表外业务。狭义的中间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反映,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和负债业务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业务。广义的中间业务则是指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一切业务。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的第三条规定:“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体为非利息收入,基本上等同于中间业务的广义定义。
根据对国内外理论界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的阐述,可以从国际上和国内角度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分类。国际上,即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角度进行分类,分为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和或有项目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类包括与贷款有关的服务、信托与咨询服务、经纪人/代理人服务、支付服务及进出口服务等,或有项目中间业务包括贷款承诺业务、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等。而在国内,则是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分类,主要是根据中间业务的功能和性质分为传统类和新兴类,传统类包括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及代理类中间业务等,新兴类则包括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风险较小。在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商业银行只需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即可,不需要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其二,成本较小。中间业务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经营中间业务的过程中也主要以收取各类业务的手续费等为收入,能合理规避高额准备金的提取。其三,自由度高。中间业务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时也有了更高的自主权。其四,透明度低。由于中间业务中许多具体业务无法完全在资产负债表内进行反映,从而使得中间业务透明性较低。
(一)总量持续增长,但发展速度逐渐减缓。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其收入占比也是展现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相关金融信息平台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至2018年,期间我国16 家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由5,800 亿元增长至8,500 亿元,增长率约为47%,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由19%左右提升至21%。其中,我国五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维持在18.8%左右,而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较为快速,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20%左右提升至30%左右,占比相对较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银监会密集下发监管文件,要求推进开展银行业“三套利”、“三违反”和“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金融去杠杆的严厉政策使得银行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国家对金融行业及市场的监管要求也更加严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二)种类逐渐丰富,但创新程度仍然较低。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间业务也正在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在产品品质和业务交易规模方面,都有比较大的进步,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迭代更新的速度也逐渐加快。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历程比较短,与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广泛涉及到很多商务方面,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仍旧集中在比较简单的理财型业务及银行卡业务等劳动密集型业务上,缺少其他创新性的中间业务产品和运营模式。而根据2018年数据显示,近年来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为快速的表象背后,也出现了其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银行卡业务独大的发展势头。
(三)中间业务的市场基础差。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效益有保障,这是中间业务发展的目标原则。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于银行的认知仍然仅仅停滞于对银行资金的需求这一层面上,并且对商业银行收取中间业务相关手续费的行为也不理解,这就阻碍了我国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后续的有序推进工作。同样,人们对于中间业务意识的模糊与落后,使得对比较新颖的金融产品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少。同时,银行自身能够提供进行更高层次金融产品服务的能力也不够专业。有效的需求和专业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显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开拓新兴中间业务方面市场基础差这一问题比较突出。
(四)专业型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缺乏。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急切,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聚集方面则稍显劣势,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开办较早,导致员工的基数相对较大,并且普遍学位学历较低,专业性不强。中间业务作为金融行业的高级服务领域,专业知识涉及广泛,因此十分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然而,按照我国目前的招聘模式和后续培养方式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精通金融、企业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极度缺乏。对于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发展。虽然我国近些年来高新科技技术发展迅猛,商业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在人才需求和银行未来长期发展方向上已经将人才重心放在科技技术人才上,但由于历史差距和国外相比较大,所以当前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仍处于相对弱势层面。
(五)缺少针对中间业务的系统性经营模式。对比西方发展较好的银行中间业务来看,西方商业银行一直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对于中间业务产品从研究、创新、推出到最后的销售,都有一定具体规范的流程,内部管理体系较为系统,更具专业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其全球化服务网络系统服务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普遍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管理理念,中间业务在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均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每一部门都有其特定的工作流程与标准,中间业务没有较为系统性的统一管理体系,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及配合问题,不同业务之间难以有序衔接,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从而使得中间业务容易出现权责不等、出了问题却没人负责的局面。同时,除了管理体系还未形成系统性之外,针对中间业务的销售经营模式也还存在问题。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秉承大力推动通用型产品的社会普及和销售的经营思维,从多家银行中间业务的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是银行卡业务、结算清算业务、代理业务和理财业务,股份制银行则是以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理财业务和托管及受托业务为主,主体依旧是相对固定的中间业务形式,整体经营思路缺乏对客户的个人需求的匹配度,每个客户的主营业务或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仅一味地开发通用型产品也很难真正实现商业银行服务的完美匹配度,对于提升中间业务的市场覆盖率也较为不利。
(一)增强产品创新性,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然在不断地增多,但并没有质的改善,中间业务的经营类型仍然还是以银行卡类、结算类、一般代理类等比较低层次的业务为主。这些业务虽然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不少收入,但由于这些类别的中间业务创新性较低,很容易被不断地模仿,然后通过其他商业银行又再次推向市场,如此循环往复,不仅使得市场缺乏行业竞争力,逐渐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客户对中间业务需求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的需求,依托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势头,合理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提高市场满意度。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加强对中间业务高端产品进行创新的意识,提升中间业务产品的层次,可以向保险业务、代客理财、信用卡业务、证券业务等成本低收益大的业务发展,从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引进专业型人才,升级科学技术。中间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业务,因此对于经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如果仍旧按照以往的人才招聘要求和培训模式,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前商业银行应该专注于引进一批具有企业管理、金融、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中间业务的认知和重视意识,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化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然而这些仍旧跟不上中间业务发展的需求。中间业务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其附加值越高,对于高科技技术的要求也就会越高。我国商业银行要注意自身“软硬件”条件的改善,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
(三)提高社会认知意识,推进中间业务发展。从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中间业务对于增加业务收入,整体扩大银行交易规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转变经营观念,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当作一种附属业务,要摒弃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要从未来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角度来明确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中间业务正确的认知是决定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意识到中间业务已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变收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增长点。同时,由于受到较为落后的经济制度的影响,人们在中间业务的认知上仍然存在着许多较为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许多公众的思想仍旧停留在对银行资金、银行利息的需求层面上,对于商业银行收取中间业务费用的规定和行为依然不能理解。这种观念的形成很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对公众思想的正确引导,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中间业务宣传活动,例如发放宣传手册等,使公众理解收取一定的中间业务费用是对银行投入设备、人员成本的弥补,要让公众意识到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的同时理应支付相应的酬劳。
(四)建立新型经营模式,促进营销转型。商业银行应该强化对中间业务的认知思维,转变经营观念,不能仅把中间业务当作一种附属业务,要从未来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角度来明确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并发展“深入市场、围绕客户”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把握当下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高新科技技术,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与商业银行各业务相连接,加速科技创新与中间业务的融合,不断拓展中间业务服务范围,打造能够实现客户消费和资金流通同步发展的全场景可应用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链,扩大中间业务在主营业务中的比重,加快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形成商业银行新型经营模式。同时,在中间业务产品营销方面,应摆脱仅销售通用中间业务产品的固定思维,向定制化营销模式逐渐转变。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商业银行通过对自有客户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将各业务板块用户进行精准化分类,通过科学技术分析和总结客户的社会背景以及业务偏好,从而更加准确地刻画用户特征,助力商业银行找到客户消费痛点,进行中间业务的定制化服务。同时,商业银行也可通过与各种企业进行合作,如商贸企业、零售企业或电商企业等,通过扩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使用场景和潜在用户群,根据科技技术进行大数据的定向分析,从而根据客户消费过程中体现的消费需求进行后续用户定制化中间业务服务的推广,扩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范围,增加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