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勇 广东广播电视台
人物形象塑造是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纪录片当中的人物形象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悟纪录片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在实践工作当中,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构建不仅需要考量人物类型,更应该根据人物类型选用个性化叙事手法和形象塑造方法,从而保证人物形象与纪录片内容高度适配。
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无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必须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纪录片制作者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适度的艺术加工,展现真实生活。纪录片主要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诗意型纪录片,主要强调情绪传达;第二,阐释型纪录片,意图明确、解说词严谨清晰;第三,观察型纪录片,放弃解说与扮演,记录冗长而沉闷的真实画面;第四,参与型纪录片,导演与被拍摄对象互动多且较为刻意;第五,反射型纪录片,重视现实世界表达,传递导演思维,具有较强抽象性;第六,表述行为型纪录片,主观放大真实事件,强调创作者主观思想。无论是在哪一类纪录片当中,人物形象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艺术主角纪录片当中的人物形象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纪录片内容与情感的承载者,更是唤起观众注意、引发观众共情的关键载体[1]。
并不是每一部纪录片当中都包含人物形象,但是在反映真实生活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更能引起共鸣,更有利于表达纪录片的观点和情感。纪录片当中的人物形象源自现实,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它更像是纪录片制作者对现实人物的一种艺术加工。因此,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有概念化人物、圆整性人物和类型化人物之分。当前,纪录片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种人物如下:
普通百姓是真实生活的主体,所以他们也是纪录片当中最常出现的人物形象。在纪录片当中,故事叙述、观点传递都将围绕人物的日常生活开展,挖掘人物特点、丰富人物形象是纪录片创作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人物十分容易与观众共情。塑造普通百姓时,还原真实、适度加工最为重要,而且只有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普通百姓才能激发人们的探究欲。
在纪录片领域,有关于特殊职业人物的纪录片众多,这种纪录片不仅起到记录作用,还承担着科普责任。通常来说,纪录片当中的人物形象为职业人士时,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崇拜感,可以让作品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和价值性。纪录片对此类型人物日常生活和工作细节的捕捉,对相关职业、职业人士的精神世界进行真实记录,可以为普通观众打开一扇窥探职业领域的大门。
许多纪录片都是以热点事件或人物作为主体进行拍摄的,在剖析相关事件情节时,必然要塑造热点、焦点人物。观众对这些人物的关注度极高,纪录片中的内容往往会引发热议。无论是历史人物形象的还原重现,还是现代人物的记录展现,都将为观众呈现真实的人物形象,能基于纪录片突出人物的思想、文化、人文价值。
纪录片当中的人物形象,必须经过“精雕细琢”才能塑造成功。真实性、生动性、代表性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关键;与其说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是“人”,不如说是“载体”,他承载着讲述故事、反映真实、揭示社会、引发思考、传递情感的多元责任,纪录片是否能够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直接影响作品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
从美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成功塑造纪录片人物形象,将提升纪录片的审美性,可以将创作者的美学价值观准确地传递给观众,人物的感染力将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成功塑造纪录片人物形象,将强化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倘若将纪录片视为艺术品,则人物形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人物形象塑造不成功那么纪录片也将存在瑕疵,作为艺术品它是不成功的,更难以为人们带来艺术审美方面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成功塑造纪录片人物形象,将深刻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教育性和感召性。纪录片是对真实的记录,它能反映现实、重现历史、记叙生活、展现变迁,而人物正是这一切的重要载体,有血有肉、典型立体的人物形象能将纪录片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也能让纪录片的社会性充分展现。
纪录片当中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观众直观地了解纪录片所展现的内容,更真实、具体地认识现实,还能为人们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鉴于纪录片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和强调纪录片人物的有效塑造。为此,本文从以下角度出发,对纪录片人物形象的有效塑造方法加以论述。
纪录片人物塑造环节,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准确选取拍摄对象,更应该正确选用叙事手法,从而增强观众对人物形象的好奇心与共情能力,人物成为作品灵魂。为此,纪录片制作者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纪录片制作者需要成功选取拍摄对象,这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和制作高水准纪录片的决定性因素。纪录片的拍摄对象应该在特点、职业、年龄、生活经历、家庭关系、性格爱好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即通过纪录片塑造的人物形象观众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够获得共鸣或直观地认识了解某个群体[3]。以纪录片《人生7年》的拍摄对象为例,选择14个分属于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小孩进行拍摄,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纪录片制作者每隔7年对他们进行一次拍摄,直至他们56岁;这部纪录片为人们真实呈现了孩子们的成长轨迹,极具代表性和现实意义,更有着极高的哲学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价值。
另一方面,纪录片制作者应该关注细节,以生活为叙事基础,深入拍摄对象的真实生活从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在此环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先利用拍摄技巧和叙事手法,打造一个足以吸引观众的开篇;然后,再通过科学选用片段深度刻画人物形象。在纪录片叙事过程中,导演必须严格把控节奏和步调,做到张弛有度、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让观众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主动观看作品,让人物成为纪录片内容发展的线索。以纪录片《背篓电影院》为例,该片以霞光中打快板的人的双手剪影为整片开端,第一组镜头后立刻出现黑屏字幕,然后再呈现完整人物剪影,充满悬念的叙事手法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注意力,更能将他们引入特定的情境当中。同时,这部纪录片当中还选取了许多趣味性片段用于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让纪录片主人公张先令的形象变得生动而立体,从细节出发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小人物形象。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需要以环境展现人物品位、以语言展现人物思想、以动作展现人物性格,而上述内容都需要在镜头当中呈现,所以画面拍摄的科学性同样是影响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质量的关键。纪录片是一种需要深度运用画面语言的艺术形式,只有选用合适的拍摄手法,才能让画面语言得到有效运用,才能真正唤起画面语言的艺术性。
为此,纪录片制作者应该在拍摄过程中强调画面语言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增强画面形式美感,让画面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为保证纪录片观众能够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审美享受以及精神愉悦感,纪录片制作者需要关注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审美性,在纪录拍摄对象真实生活的过程中插入美学元素,让画面当中的光影、构图、色彩变得更符合影视艺术特点,为有效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奠定基础。比如,合理运用空镜,让观众从人生百态当中短暂地抽离出来,获得思考和树立情感的空间,从而加深观众对人物性格、情感、经历的共情能力;适度运用长镜头,以连续镜头完整呈现事件过程,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并将观众的注意力锁定在特定情节当中,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合理设计“服化道”,虽然塑造纪录片人物形象时需要保证真实,但适度的艺术加工也是允许的,而“服化道”正是人物艺术加工的主要形式,纪录片制作者需要基于贴合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情感、表达真实人物的原则,合理运用服装、化妆和道具,使其为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发展提供辅助。在画面拍摄方面,纪录片制作者还应该注重对声音元素的有效捕捉和应用,此时能够展现生活细节和人物特点的声音应该被保留[4]。
对于纪录片而言,后期制作十分重要,它是提升纪录片艺术价值、深化人物形象的基础。虽然,纪录片是对拍摄对象真实生活的记录,但只有经过良好的后期制作才能实现拍摄素材的有效加工,才能真正展现纪录片的艺术性、影视性特点。在此环节,纪录片制作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画面剪辑。纪录片应该在电影或电视艺术基础上进行剪辑,从纪录片制作的角度来看,剧本创作、导演拍摄以及画面剪辑是纪录片的整体创作过程,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音乐特效。适时插入背景音乐和特效,将起到烘托氛围、展现性格、刻画形象和丰富情感的作用,将实现音画交融,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人物的印象。此外,纪录片制作者还需要对纪录片的插曲、片尾曲进行合理创作,使其符合故事内涵、呼应记叙主题。
最后,旁白解说。在纪录片当中,解说词往往起到辅助叙述的作用,旁白可用于介绍背景、概述事件、升华主题。纪录片制作者需要结合画面语言和叙事手法,巧妙地设计解说词,并适时插入旁白,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在三言两语之间吸引观众注意力、引导观众深度认知和把握人物特点。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制作环节不能过度依赖解说,画面叙事必须居于主体。
综上所述,纪录片当中最为常见的人物形象是普通百姓、特殊职业人物和热点人物,这三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和方法并不相同,纪录片导演以及后期制作人员需要采取个性化人物塑造方法。从现实角度来看,在纪录片当中做好人物塑造不仅强调叙事手法,更需要强化镜头语言应用和后期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