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雯霏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美育课程实施不单单是对高校生展开美育课程实施,还应包括对他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通过美育课程,能够极大提升高校生的审美素养,在无形中帮助他们发掘出良好的趣味、气质和宽广胸襟。当前,在高校教育中,美育课程实施仍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授课工作时,未能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提起充分重视,导致其缺乏必要的平台和载体,未能形成良好的美育课程体系,对人才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当前,党和国家对高校的美育课程实施工作高度重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实施必须要做到对高校师生的全覆盖,让更多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育课程实施中去,让全体高校师生成为育人主体。另外,音乐鉴赏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在于需要对高校生进行全周期覆盖。它并不单单只是通过鉴赏音乐作品就能达成教学目标,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坚持,树立明确的思政目标,并及时解决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经过长期影响,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目标。
高校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要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方可让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都感受到美育课程对自己的影响,从而逐渐培养优质的思想品质、审美素养。另外,随着时代发展,美育课程实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展开美育工作时,要对多个领域进行全覆盖。同时,在开展育人工作时,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界力量,从全方位开展美育课程实施工作。
高校的美育课程实施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将美育理论与音乐鉴赏教学实践进行充分结合,并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最终建立“美育+德育”的协同育人体系,这样方可全面提升高校的美育课程实施效果。但是,在开展美育课程实施协同育人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随着美育课程在高校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很多教师投入到了美育课程实施中来,这为高校美育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由于育人观念落后,导致高校的美育课程实施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很多音乐鉴赏教师认为,对高校生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思想政治老师的职责,这需要借助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表明许多老师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概念性的混淆,不能准确理解“何为课程思政”。长此以往,高校美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挖掘、融入与实施将成为镜花水月,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想效果。
进行美育课程实施时,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引导,还需一定的基础环境。当前,很多高校之所以难以开展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实施协同育人,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当前,高校进行教师招聘时,通常是录用一些音乐专业扎实的人才,很少对他们的教学能力提出一些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育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施的开展质量。此外,音乐鉴赏课教师很少将精力投入到对课程思政的挖掘与实施上,他们只做好了音乐作品的鉴赏,却忽视了课程思政的对于树立学生良好品格的作用,这样也是影响课程思政融于美育课程实施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提升美育课程实施效果,很多高校在制定育人方案后,会将其按照不同任务、方向进行划分,让不同部门的教师负责相应内容,这样看起来是有利于落实方案内容,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美育课程实施不能单打独斗,应该充分整合本校资源,而后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育人机制,全面提升美育课程实施效果。事实上,学校不同部门在开展美育课程实施时,存在一定的互相推诿、牵制现象,这对美育课程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极为不利。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中表示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挖掘各类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极为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也是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具体要求。音乐鉴赏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旨在通过鉴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和传播美,而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则能从逐渐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发展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美育作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它不仅仅涉及传统的艺术类课程,还与高校生的个人追求、辨别是非能力息息相关。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美育课程实施,不单单是艺术类教师的任务,还是全体教职工的目标和责任。当前,美育资源较为有限,很多学校的美育课程实施内容并不丰富、形式缺乏创新,整体处于较为劣势的状态。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合作,通过对美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让“全员”参与到美育课程实施之中,这样方可全面提升高校美育质量。
在实施美育课程的音乐鉴赏时,声乐作品赏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高校生通过对声乐作品鉴赏,能大幅提高其审美能力。高校生若想对声乐作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能够对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曲式、调式等因素展开分析,这样方可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美育课程实施质量。一般来说,声乐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音色之美。音色是决定声乐作品整体表现力的关键因素,其也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如果将伴奏比作是果仁,那么音色就是果仁,只有果仁完好整合果实口感才会最好,凸显出音色、伴奏间的协调,让高校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和谐”这一思政元素。比如在鉴赏《黄河大合唱》时,除了对作品的体裁、演唱形式、曲式等方面进行讲解,还要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时,可以着重引领学生听辨伴奏乐器是什么,然后讲解为什么作曲家要选用这两种乐器在此处使用,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作曲家的爱国情感,思政点可以无声的润入其中,这样除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可让他们对团结、爱国等素养产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
其二,歌词之美。歌词是声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内容,也是声乐作品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多歌词中蕴含着文化,在鉴赏这类音乐作品时,高校生可从歌词入手,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同时还要注意咬字、歌词衔接,做到强弱适当,快慢有度。以《我的祖国》为例,其歌词简单、质朴,并借助大河、高山等意象,凸显我国的壮丽景色,又结合豺狼、猎枪等意象,突出了保家卫国的坚决态度,高校生可从中品味到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等思政元素。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高校生来说,接触器乐曲的机会比较少,在器乐作品鉴赏过程中,高校生需要了解乐器种类、乐器音色特点、器乐曲体彩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读懂音乐作品,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以下将从中、西器乐作品鉴赏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作品赏析中:
其一,中国民族器乐鉴赏。在进行民族器乐曲鉴赏前,往往要让学生先认识民族乐器,我们可以在介绍乐器时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介绍民族乐器“古琴”时,我们可以先讲古琴的构造。古琴的构造较为复杂,但它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社会都体现出“和谐”思想。据蔡邕《琴操》所载:“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古琴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个月,另一个最大的徽则代表闰月。单从古琴的构成就可以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古琴的三种音色,泛音(如天)、按音(如人)和散音(如地),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就可以很好的融入和谐的思政元素。
鉴赏器乐曲时,要带领学生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古琴曲《关山月》,其借用李白的诗作标题,歌词中也引入了相关音乐的意境,沉浸在琴声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歌词中表达的内涵,与创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也能激发自己心中深切的思乡之情。以《闹元宵》为例,该作品表现的内容为元宵节,描绘了灯火阑珊的场景,百姓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唱起了节日之歌。通过鉴赏民族器乐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能提升审美境界。
其二,西方器乐作品鉴赏。在鉴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西方器乐作品时,可以多带领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时代内涵、社会内涵、文化内涵。在鉴赏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第一乐章时,可以先介绍创作背景,维瓦尔第首次用了标题性质的创作方法,这里可以融入创新意识的思政元素。又如,鉴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我们要结合贝多芬的生平,带领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深刻意义,在鉴赏到第四乐章时,可以让学生齐唱《欢乐颂》,便于学生感受歌词中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向往。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若想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实现高水平的美育实施,我们不妨从深化美育观念,促成全员参与;通过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鉴赏,提升审美能力,升华审美境界等层面,以此在无形中促使高校美育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