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关切与学术创新
——评《生态审美教育研究》

2021-01-13 12:14:21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授智慧生态

曹 英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这种灾难的产生直接源于科技主义与工具理性,深层原因则在于人类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偏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与关切,罗祖文教授积十年之功撰写了《生态审美教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7FZW056)。该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生态审美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体现了一位学者的入世情怀与责任担当。

一、破中立新:构建新的生态审美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博雅教育”与西方古代的“完全教育”都是审美教育思想的渊薮,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学科,则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虽然《审美教育书简》产生的直接缘由是席勒试图以美学的途径来解决国家政治与道德的自由问题,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其对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割裂,恢复人的自由,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席勒的情感美育理论将美学研究从抽象的思辨带到现实生活之中,同时也将康德美学理论中的‘自由’从形而上学的天堂带到现实生活之中。他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性的改造,建构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给后世以巨大的启迪与影响。”无可否认的是,席勒对人性冲动的划分是基于主客二元的对立思维,并且在平衡人性冲动的手段上又带有“唯艺术”倾向。在席勒的影响下,现代审美教育无论在理论建构思维上还是在教育手段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印痕。因而,席勒所开创的现代审美教育慢慢演化为物质功利主义与民族本位主义的手段。如19世纪西方艺术美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个世纪,艺术被西方教育部门用来发展人的右脑功能,激发公民的创造潜能;甚至有些国家以艺术美育来塑造鉴赏者的政治偏好与审美品格。凡此种种都偏离了审美教育的宗旨。在全球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现代审美教育的“智能”教育倾向和对“自然美育”的漠视,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审美教育形态来缓解生态危机,引导人类的美好生活。

罗祖文教授的《生态审美教育研究》顺应了新时代审美教育转型的需要,从哲学基础、教育性质、审美范畴等方面阐释了“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他指出,生态审美教育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美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情感教育、价值教育、伦理教育和责任教育,其审美范畴并非“情感”“自由”“经验”“想象”“趣味”,而是一系列与人的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意识”“共生性”“家园意识”“诗意地栖居”等。在生态审美教育的溯源与理论支撑方面,该著作不仅在对西方当代环境美学思想的观照中,论证了“生态审美教育”的存续依据,而且提炼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生态智慧,总结了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方式。

如果说对生态审美教育哲学基础、教育性质与审美范畴的阐释是理论创新的话,那么对模式和实施途径的探讨则体现了《生态审美教育》的“实践”品格。罗祖文教授以阿伦·奈斯的浅层生态学理论与深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将生态审美教育分为生态式艺术教育和生态本体论审美教育两种模式,并分别探讨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理论支点与培养目标。该著作以艺术教学为个案,探究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操作原则与方法,比如合作学习法、学业游戏法、学科互涉法以及自由探究法等。更为独到的是,罗祖文教授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文艺学课程考试方法。在罗教授看来,生态式艺术教育和生态本体论审美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前者以“艺术”为教育手段,采用“对话”和“学科互涉”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生态型人格;后者以“自然之美”为主要教学内容,意在培养受教者的自然德性与生态审美意识。

二、阐旧辅新:系统挖掘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审美智慧

在理论资源方面,现代审美教育以席勒美育思想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援用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而生态审美教育兼收并蓄,既吸纳西方当代环境审美教育的思想,又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

在罗祖文教授看来,中国传统艺术的生态智慧不是单纯生态观念在艺术领域的直接体现,而是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自然观等诸多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因而,他超越了单一的艺术视角,以多学科的视角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的生态智慧。比如,罗祖文教授从虚实布局、技法与笔墨的阴阳五行观念透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生态智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论证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养生、药物养生和呼吸养生功能。另外,《生态审美教育研究》突破了生态美学理论的比附倾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利用。比如,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智慧的发掘上,罗教授指出:“在中国当下都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城市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生态效益,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生态节制观为当下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城市规划应该因地制宜地保护当地环境;城市景观的设计应该巧妙得体,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罗祖文教授对中国传统艺术生态审美智慧的挖掘与透析,弥补了当前研究不系统、不全面的缺陷。总体上看,他是以中国传统艺术生态智慧的发展变化为线,以各种艺术门类的生态智慧为面,以“位育中和”的文化传统为背景而进行的系统研究。罗祖文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艺术里,生态审美智慧渗透在各种艺术门类的物质媒介、创作原则、艺术世界观上。“具体说来,中国传统艺术将‘自然’视为与人同气相应的灵性之物,并在‘象法自然’创造过程中,推崇情性的自然表达与‘宛若天成’的艺术技巧……中国传统艺术以‘中和’为审美准则,以‘和谐’为审美旨归,追求美与善、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它象法宇宙,与天地同构;在选址上,它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浑然天成;在结构上,它以木为构材,以门窗为界口,追求生命之气与自然之气的交流;而在平面布局上,它以“中”为轴,以“和”为审美旨归,致力于实现伦理礼序的和谐。又如中国古典音乐追求情感的自然表达,在结构思维、音乐织体及调式处理上都追求“和”的审美规范。中国古典舞蹈在方与圆、虚与实的圜道思维中实现人神天地、君臣邦国与亲朋族辈的和谐。

三、实践创新:彰显生态审美教育的实践品格

罗祖文教授认为,生态审美教育要获得学界的认可,最终还得靠教育实践来实现,“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环境的知识;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此,该著作提倡以“生态美”的原则来保护环境、指导农业生产和城市景观建设,彰显了生态审美教育的实践品格。

“环境”在《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中被分为“生境”和人为状态的环境。在“生境”的保护中,罗教授主张以“顺应”为主,既要合理控制,又要适时放手。针对当下我国“生境”保护误区,他指出:“我们对生境的保护需要尊重其自然性与系统性特点,为生境生命物质的互渗与互补提供生态场。”而对环境污染,他主张变“废”为“宝”,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引导民众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针对石油农业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罗教授主张,生态农业要实现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这也是对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精神的贯彻。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但陷入了“千城一面”和人们精神家园失落的窘境。如何让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如何让城市成为人类诗意的栖居地?罗祖文教授以西方环境美学为价值参照,以人本主义为维度,指出城市化建设应该以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为建设路向:“其一,应重新请回在城市化过程中被逐出的自然,在城市中培植自然生态;其二,强化‘场所意识’,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居民交流、娱乐和想象体验的场所;其三,保留城市的人文景观,维护精神生态,让城市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依归之所。”

猜你喜欢
教授智慧生态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刘排教授简介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决定成败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