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002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同国家、民族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文化是更基础、更根本的动因。因此,文化建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文化探索更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经历了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肩负民族复兴使命和文化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辛的探索过程。
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中国人遭受了巨大的文化打击,陷入文化焦虑,而终至文化自卑的深渊。晚清以来的有识之士,一方面忧虑中国传统文化应对陌生的异己世界无所适从,是否真的气数将尽;另一方面又害怕挟着军舰大炮的强势的西洋文化会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战胜与吃掉[2]。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担负有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党通过建立完整的文化管理组织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定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针,凝聚人心以实现“文化自立”。
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既不主张复活旧有文化,因为这“无异于为反动势力张目”;也不主张全盘西化,因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已经“百病丛生”,两者皆不可取。中国共产党要建立“新兴的健康的文化”[3](P29)。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4](P663)。因此,建立有根有魂的新中国,首先就要实现文化上的自立,要实现文化自立,就必须先确立文化建设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政党,确定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必然要求也是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时就“倡导和鼓励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解答历史与现实问题”[5]。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指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6](P82)。
第一,“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化方针,也被称为旧的“两为”方针。此方针的制定受到列宁“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无论在一般的政治教育方面或者具体的艺术方面,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精神”[7](P298)论断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8](P866)等方略的延续。这一方针的聚焦点在于何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实际上从广义层面看“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它是指文化发展为坚定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而服务,而非狭义、单纯的理解成为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服务。
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9](P54)。“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9](P229)
第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1964年,毛泽东在批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来信时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这一方针厘清了近代以来的古今中外文化关系,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融合。
通过以上措施,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文化管理组织体系,并在国家组织下有序开展文化生产与创作活动,形成了丰富而优秀的文化作品,取得了显著的文化成就。
文化自觉,“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10]。经历了“文革”浩劫的新中国,开始对文化功能与文化发展规律进行理性反思,这是“文化自觉”的过程,这种文化反思与觉悟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探索历程。
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尊重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11](P213)。1980年,《人民日报》将此讲话精神凝练为社论文章《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也被称为新的“两为”方针,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对文化的新定位和文化建设方向的新指引。1983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北京景山学校,给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P35)(简称“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提出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但其实际上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前景:文化要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要立足当今面向未来。
随着对文化功能的深入认识,党中央对文化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之中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专论文化的第一次全会,会议通过了有关文化建设的第一个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3](P1173)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党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挖掘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价值。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党的十四大对市场经济作出了制度化的安排。此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速倒逼着文化体制调整与思想解放、文化反思。
一方面,文化市场开始繁荣,发展迅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六中全会都聚焦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探索如何打破体制壁垒激发文化活力;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强国的中国开始崛起,精神层面、道德层面上却出现了滑坡失落现象。经历过“文革”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面对西方多元思想涌入和市场经济冲击,思想上陷入困惑和焦虑,文化领域出现了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之间有何关系,市场经济究竟是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丧失还是促进了其生长,是聚焦与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14]。文化学者们发现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学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似乎走偏了,他们只看到亚当·斯密左手举着《国富论》,却没看见他右手还举着《道德情操论》。此时我们才明白原来市场经济应该是诚信经济、价值经济、道德经济,其发展的背后必须要有价值观来予以支撑。
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文化发展的两条路径逐渐明晰。
一方面,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国际形势,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党中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2003年到2012年,中国经历了为期十年的大规模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文化创作明确了“两个面向”:面向群众与面向市场;文化产品具有“两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文化文艺具有“两种功能”: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基于此,国有文化单位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与经营性文化企业,分别履行不同的社会职责,参与不同的社会分工。此次改革使党对文化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化单位的分工更加科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15]。
另一方面,党特别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6]。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
由此,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伴随着对文化问题的深入理解、对文化规律的持续探索、对文化功能的充分认知、对文化精神问题的研究与反思,深刻体现了党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
进入到新时代,中国站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也面临很多新机遇、新挑战。
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危机与价值危机,一度丧失文化自信,忘记了“我是谁”。为此,进行文化建设首先就要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是否有坚定的文化立场,是否有独立的文化精神,是否有明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18],也是具有统领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的前提。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19]的总思路:从文化自知的维度,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质;从文化历史的维度,在实现民族复兴中重拾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传统满怀“温情与敬意”;从文化整合的维度,以中华文化的进取精神与整合能力完成古今中外文化的衔接与融合;从文化互鉴与文化主体性的维度,在文化彼此尊重、交流、学习的互鉴过程中更加明晰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其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它的生命力、凝聚力也来自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据指导地位,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核心价值观予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并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紧密相连。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伦理秩序的重建问题,解决好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支撑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内在规范系统,这个规范系统不仅依靠制度和法律,同时也需要依靠文化,以避免思想领域的混乱与无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1](P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意识、维系精神纽带的重要意义。
“学史以鉴今”,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可以得出一些深刻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满怀文化信念、担负文化使命的政党,其文化使命是传承文化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建设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文化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历程。其中,对于文化规律和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历了诸多曲折。但中国共产党能够以不断革新的精神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文化功能与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制定的文化方针,尤其重视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改革开放后,党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聚焦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以此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促进整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在实践中重视文化的经济属性,将文化视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手。而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党重视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开始认识到文化自身的价值属性。进入新时代,党对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22]。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23]。文化具有能动作用,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关系密切。制定的文化方针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文化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推动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兴盛;若违背文化发展规律,文化就会给政治、经济建设带来破坏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统一思想和文化创作模式、开展思想文化运动等。这一时期,我们在取得丰硕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宣传教化功能,把文化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的附属品等问题,束缚了文化艺术界的创造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一方面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国有文化单位转换体制和经营机制;另一方面,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生产,极大激发了国有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作和生产的积极性,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然而,随着文化生产力的空前释放和文化领域多种所有制并存局面的出现,片面追求文化娱乐功能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倡导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形成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激发文化活力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文化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如此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成文化强国。
文化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会提出不同的文化问题,不同的文化问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文化建设方针的制定必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主要内容,规范为“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24]。报告还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有”公民目标、“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基本的文化方针。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重申上述文化方针的前提下,将文化发展置于综合国力竞争的大背景中,提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5]。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等新要求[26]。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创作原则[17]。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则鲜明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新的文化建设方针[27]。这些文化方针的新表述、新表达昭示我们,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回应每一个历史阶段提出的文化之问,“新时代”呼唤着“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