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西
(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河南·信阳)
[提要]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资金渠道缺乏、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等问题,为此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理念,采取增强城镇化集聚、提高人口市民化质量、拓宽投资渠道、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推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绿色、集约、高效、低碳、创新和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在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中提出要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城镇化的高质量为导向,所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兼顾为发展理念,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的市民化。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村居民向城市的集中,而是不以牺牲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代价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达到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1)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提升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让更多的人能更加充分地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逐渐实现农村居民的市民化。(2)生态环保。在注重经济质量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尊重自然规律,实行绿色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实现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低碳和可循环发展。(3)人文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反映历史差异化,同时推进多样化城镇建设。
(三)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第一,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城镇化会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弱化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第二,建设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对农民增加收入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利于实现中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高身份认同感,享受同等的待遇。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加速城镇规划建设。
河南省在城镇化发展中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心城市为核心,力争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快人口集聚速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力量。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区位优越。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率较2018年提高了1.5%,河南省2019年城镇化率达到53.21%。近年来,河南城镇化水平保持了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虽然乡村统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城乡医疗体系、教育普及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均在不断完善中,2017~2018年的工业总产值虽然也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工业数据中的高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我国城镇化速度稳步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虽然河南省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河南省的部分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仍落后。在城镇化过程中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失衡、投资渠道缺乏、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不均衡。2019年河南省城镇化率是53.21%。由于历史、区位等差异,河南省省内城镇化率发展不平衡。豫北以及豫西区域如郑州市、济源市、焦作市以及鹤壁市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60%,郑州市城镇化率最高达到74.6%。而以黄淮地区为主的信阳市、南阳市、濮阳市等地区城镇化率不足50%,城镇化率均低于河南省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与2018年河南省城镇化率相比,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城镇化率均增加了1.5%,但相比较下驻马店城镇化进程缓慢,2019年相较2018年增加了0.53%。
(二)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我国现有的户籍二元结构在河南省表现较为突出,市民化质量不高。第一,河南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农民身份这一矛盾虽然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所缓解,但是由于河南省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支持不足,部分农户虽然因城乡属性调整或者城中村改造升级中转变为城镇户口,但是在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中仍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的平等权利,他们仍然欠缺融入城市的能力。第二,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在职业技能上较为欠缺,虽然人口实现了转移,但是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性较低、收入不高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开销较大,维持城镇生活的日常开支不易,最终仍然会导致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
(三)缺乏投资渠道。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从拆迁到建设完成、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配套设施的完善,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首先,当前河南省的投融资体制还未完善,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主要以财政资金和发行政府债券为主,但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数量少且风险大,无法给予城镇化建设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河南省地方政府对基金、保险以及民间资本等其他方式不会用,致使在城镇化建设中财政资金压力大。最后,河南省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不完善,在城镇化发展中缺乏金融支持机制。
(四)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从河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推动经济社会更快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促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城镇化的发展,过去河南省主要以食品、电子制造等为主导产业。工业发展仍然以成本低、资源消耗型、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需要劳动力作为保障,工业未完全转变为绿色集约型发展。第三产业虽然有发展,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是近些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效果与其他省份相比发展质量和效果提升不明显。第二,河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进度不统一。由于传统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加上经济政策对工业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侧重,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匹配度低,使得许多从事劳动型产业和服务业的人员没有向城镇实现有效转移,最终造成河南省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以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土地集约为方向,协调城镇发展,重点打造具有主导地位的中心城市,推进小城镇协调有序发展。
(一)增强城镇化集聚功能。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强城镇化的集聚功能下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首先,合理布局突出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以形成城市与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新局势。其次,重视城市间的合作交流,鼓励河南省各地区间分享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提高城乡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协调性发展,做到优势互补。最后,加速特色产业的发展,逐步增加城市功能,保障乡镇的发展壮大。
(二)提高农业人口市民化质量。一是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基础上,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籍人口在城市的便捷落户。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农村地区人口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提升农业人口的城镇就业能力。同时,加大人地挂钩、人钱挂钩等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三是对户籍、土地和财税等制度进行改革,放宽城市户口的落户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和推进农村集体用地建设,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深化财税制度改革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建设多层次城市建设融资手段。四是加速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公共基本服务实现全覆盖。深化市民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实地方财税体系,推动房产税的征收、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在新城镇发展中对配套的投融资工具进行完善。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可鼓励符合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新城镇化建设项目。同时,可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增加授信和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三是建立创新性新型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多种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增加城镇化资金活力。
(四)优化产业结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坚持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生态平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首先,农业是河南省的支柱性产业,应加速农业绿色现代化发展,河南省应引进先进技术,深刻理解绿色农业的发展内涵,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中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借鉴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发展经验,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学习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发展高精尖产业,带动河南省省内较慢地区的发展;最后,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使工业化产业链条更先进、更环保,注重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第二,河南省各地区应明确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本地化的发展目标。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化的转移。首先,对于河南省内一些煤炭、钢铁等污染性能源消耗较多的产业,限制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寻找替代型新能源;其次,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增加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各地区应落实户籍制度,为城镇化发展中人口流动提供制度支持;最后,各地区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