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当代价值研究

2021-01-13 03:11□文/赵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异化本质马克思

□文/赵 兰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提要] 人们在享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的同时,也受到资本逻辑的钳制,深陷消费异化。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从人的需要异化入手,分析生活资料资本化使个人的生存发展受资本逻辑的控制,最后个人迷失在商品拜物教里,丧失作为消费主体的自觉。在资本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社会出现消费异化现象。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消解消费异化的理性之路。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消费活动是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自由活动。通过消费活动个人不断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马克思否定消费的消极否定作用,申明消费对生产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看到了消费领域中的异化现象。本文基于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研究,厘清中国社会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努力构建中国绿色消费话语体系。

一、消费异化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卢梭、黑格尔等学者的研究不同,他主要研究劳动领域里的异化现象。首先,劳动成果成为“异己的存在物”,劳动本身也就是生产行为成为异己的活动,从劳动与劳动成果的异化推演出人类本质的异化,最终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异化,资本家与工人两大天然对立的阶级出现。劳动产品不再属于工人自身,而是从属于与他相对立的他人。这个他人在异化状态下天然与工人相对立,他从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幸福,而这种活动带给工人的只有痛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化为对立的两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以劳动为媒介,将漂浮在哲学宫殿的异化拉进劳动生产领域,给异化披上了浓厚的批判色彩,并导向人的最终解放。

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关于消费、异化、资本等问题的论述中,他并未将消费作为单独的概念研究。但是,消费异化作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条逻辑贯穿于马克思异化研究的始终。马克思的消费异化主要指在消费过程中个人在对商品和物的占有过程中违背其本质。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消费成为“无需而求”的消费,其目的在于满足异化需要。在消费异化中,人对物的需求与占有出现异化,生活资料异化为物质化的资本,在对商品的疯狂追求中,消费失去自主性。

(一)消费异化的需要:对物的需求与单纯占有。需要的满足作为内驱力不断推动人实践活动的进行。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与新需要的出现呈螺旋式上升,人的历史就是在不断满足新旧需要中形成的。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在不停地发展,由最初的简单的生存物质需要延伸到社会交往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满足都是“人的本质力量新的证明与人的本质新的充实。”需要的满足从物质层面上说就是对对象的占有。马克思指出,人总是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通过对象性占有实现对人包括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样性本质的占有。对象性占有在马克思看来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联结的桥梁,是对象与人的本质的双向互动。一方面对象是人的外在显现,并不断确证人本质力量,不同对象确证的本质力量不一样;另一方面对象作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对个体的存在都以个体主观所能感觉到的程度为限。“对象性”就是人与对象的相互设定。对象体现人的本质,人的主观感觉又规定对象的存在。因此,对象性占有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双向主动关系,不是简单的主动与被动。

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与对象的双向联结断裂,人的本质沦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对象性占有被简单理解为拥有,一个物品只有作为资本的存在被人拥有时,被直接使用或占有时,才是属于个人的。个人沉溺在消费带来的肉体快乐和精神享受中,这样的消费是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维持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操纵工人的消费需要,消磨工人的革命精神,是对粗陋需要的虚假满足。“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此时需要脱离人本身,从属于他者的指望。需要不是个人自然产生的,是被他人制造的,这种被控制的需要不是人本质力量的丰富,是对工人、对个人本性的扼杀。原本多样丰富性的需要被野蛮化、简单化,人的需要下降到动物的需要,对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对人作为劳作动物的肯定,而不是对人的存在的肯定。狡猾的资本家还用货币的拥有取代工人对休闲、本质发展的诉求,货币是神,它能让你获得一切你想要获得的东西,于是主人与奴仆、主体与客体颠倒。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劳动异化而言,消费异化更为隐蔽,更加深入。它操纵人的需要,以单纯的对物的占有取代主客体融合的对象性占有,让人迷失在资本家编织的货币美梦中,忽略了人本质的全面发展,最终指向的是货币量的增加,资本的增殖。

(二)生活资料的异化。生活资料又指消费资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资料包括一般的生存资料,以及人用于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生活资料作为人自身对象化的物,受主体人的支配,它与生产资料同属于劳动过程,是劳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消费异化中,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双重作用下,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异化为资本,人与物相互统一的关系割裂开来,形成两大对立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物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构成。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是人创造出来满足自身生产和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质材料。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违背满足人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异化于工人的资本的物的存在形式。它们除了满足人生产发展的物质需要外,还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成为物化的资本,这就是生活资料的资本化。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生活资料不仅异化为资本,还作为资本权力存在。资本家潜在地掌握组成资本权力的生活资料,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工人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能力作为交换。资本家通过控制劳动能力实现对劳动的控制,对工人消费需要、消费活动的控制。“工资只归结为生活资料”,工人需要的尺度、消费的差别只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费用的多少。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消费掉的生活资料就像是维持机器运作的煤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充当着资本家的辅助材料。在资本家眼中,工人作为劳动能力存在,支付工人工资的行为只是为了让工人购买维持其基本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是为了保存工人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此时生活资料服务于资本增殖,它作为受他人意志支配的异己的存在同工人相对立,生活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就作为“过去的对象化劳动”统治着现在的活劳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颠倒。生活资料的资本化进一步加深了消费异化现象。

(三)商品拜物教:消费丧失自主性。拜物教是人们囿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和知识的匮乏,用宗教的幻境为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找寻神秘的合理解答。商品拜物教,顾名思义就是商品因其神秘意义受到人们的迷恋追捧。马克思认为,商品神秘性的来源是商品形式。因为在商品形式中,首先,劳动产品中的劳动内含的抽象劳动需要对象化为商品才能得以实现;其次,劳动产品中劳动量的多少是通过商品价值量的多少直观显现,因此人们更多地关注商品价值量而忽略了劳动产品中劳动量的多少;最后,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依赖于商品之间的交换或者说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价值交换实现。由此可见,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取代、遮蔽,人对物的真实需要被扭曲。在商品拜物教社会形态中,人身依附关系不再,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且独立的个体。个体的独立和平等在消费过程中尤为突出,每个人都遵从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进行消费。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的平等其实是商品形式的影响,物与物的关系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也取代了人对物的真实需要。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受到物与物的关系的支配,对物的交换价值的占有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在物质丰盛的社会出现精神危机、道德滑坡的原因就在于此,人们的消费价值取向呈现物化的特点,有机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人对物的全面的对象性占有不再,追求对物的使用价值的单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广告和传媒对物的大肆渲染下,人们沉迷于对物的消费中,人的尊严、价值、审美等都是以物的形式呈现,并以物的形式进入流通、消费领域。确证人本质的丰富多样性的需要被抹杀,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也被物化,个人只能沉溺于拜物教编造的虚假需要中,作为消费主体的个人被消费对象奴役,消费失去自主性。

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领域,集中在人们的精神需要层次,这与劳动异化相比,更为隐蔽,更为深入。纵观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表现的论述,资本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贯穿整个批判过程。资本扩张的本性使得需要、消费资料等异化于人的力量,人的一切消费行为都是为了资本的增殖,人与人的关系在物化的价值取向下逐渐冷漠。因此,马克思指出,推翻私有制是摆脱消费异化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占有人的本质,在劳动中获得满足,真正感受到消费自由,才能实现合乎人性的复归。

二、对中国绿色消费话语体系构建的启示:坚持绿色发展

资本逻辑控制下的消费异化使得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被奴役。个人本质的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虚假需求和拜物教消费的挑战。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才能让个人真正实现消费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本性的复归,也是粉碎消费异化的有力一击。新中国的经验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与新中国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还为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是解决新时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新思路。“两山论断”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实行生态文明制度,走绿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构建生态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共同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随着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对自然的掠夺更加肆无忌惮,人类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上,“涸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让人与自然物质循环的链条断裂,生态危机严重,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如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其根本目的是资本的增殖,整个社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要想实现“自由自觉的存在”,就得抛弃“涸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将人的发展同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消除资本逻辑对人性和自然的侵蚀,摆脱人与自然异化的状态。从人的社会物质条件出发,把人的本质需要从物与人对立的异化状态中拉出,让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等不再被物包围。与此同时,消费摆脱资本奴役人的工具状态,尊重自然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在满足自我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时之需、应急之策,它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不二法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这不能只依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力量,它要求世界各国积极贡献力量,树立绿色消费观,转变消费方式,走绿色低碳的生活道路,在绿色消费中实现人的本质,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转变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消费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它是在社会物质丰富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无法避免。当前消费主义乘着资本全球化的东风,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影响中国年轻一代。解决资本扩张和消费主义引起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转变意识,转变非理性的消费观念,梳理绿色消费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提出了倡议,主张简约的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的绿色消费观。消费作为转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既是生产的动力,也是生产的最终环节。合理健康的消费不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还能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消解消费异化。合理的消费要求转变过去唯经济、忽视资源保护的传统发展思想,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充分体现人自身的本质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消费观就是要坚持适度消费、全面消费和协调消费,从人真正的需要出发,从对物的占有的片面的满足转变为物质精神并重的全面享受;重申劳动的重要意义,让人们转变劳动只是谋生手段的想法,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个人通过劳动获得美好生活,并在劳动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绿色消费观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理念,它通过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理性约束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绿色和谐发展。

(三)实行严格的生态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治理从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严格的生态制度,走生产发达、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应对消费异化问题、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对策。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与脱贫攻坚战、重大风险攻坚战并列,体现党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消费异化使得工人与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商品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控制奴役工人,与此同时工人自身也沦为一种商品,整个社会受货币宰制。资本家为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操纵人们的消费需要,让人沉溺在对物的消费中,并在劳动之外的休闲时间里找寻幸福与价值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本性与有限的自然资源成为天然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生态破坏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资本越发达,生态破坏越严重。因此,新时代要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制度上遏制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引起的环境破坏。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聚焦生态环境改善,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首先,要让社会各类主体明晰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其次,要推动各主体履责尽责,这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利用制度克服单一的消费欲望,这是合乎人性的复归,是追求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遍观马克思的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研究是清晰明了的。他从人的需要入手,揭示了本应该确证人本质力量的需要异化为欲望的满足,对物的单纯占有,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资本逻辑控制下逐渐物化、资本化。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论述并没有过时。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结合中国社会面临的消费异化问题,批判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打破当下的困局,事实证明,绿色发展道路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道路。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不容忽视,哪怕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需要消费带动社会经济复苏,政府也没有放松“绿色”这根弦。一味地重视经济发展的量只会带来更多的危机与困境,只有将着力点放在经济发展的质上,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形成良好有序的社会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