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转移时空特征与创新效应研究

2021-01-13 03:11欧阳秋珍雷苏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能力企业

□文/欧阳秋珍 雷苏玲 张 敏

(1.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湖南·常德)

[提要]《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创新驱动”的理念,健康有序地推进国内产业转移获取技术转移成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中国产业链离散和技术转移的时空特征,从承接地和转出地角度提出产业链离散背景下承接地获取技术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承接地的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分析技术转移对承接地的创新效应;最后就当前出现的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提出有效提升承接地获取技术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产业链离散必然涉及到人才、资本、技术等的流动。产业链空间演化延伸,从区域内演化到区域外,从纵向延伸到横向的拓展,由“点”到“线”再到“网”的动态演化,存在其一般规律性。遵循产业链空间演化的规律,合理有效地实现产业链的空间整合,获取其中的技术转移,对于承接地技术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有利于承接地技术追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一、中国产业链离散和技术转移时空特征分析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FDI 在我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部沿海逐步向内陆推进的,因此我国获取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也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前,FDI 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比重占总体比重超过了90%。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这一比重才稍有下降,但是总体趋势没变。

同时,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部获取的FDI 规模也呈现出不平均分布。在东部地区,广东省实际利用FDI 规模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累计利用FDI 总额约占到了全国的1/5,在东部地区占比超过1/3。全国利用外资规模第二的江苏省,吸引FDI 仅占东部地区约15%,仅为广东省一半左右。然而,近年来广东吸引FDI 在东部和全国的比重有所下降。中部地区吸引FDI 虽不如东部地区比重如此集中,但其经济基础与工业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几个省份,如湖北、湖南、河南、黑龙江等,吸引的FDI 占该区比重超过50%,而内蒙古份额相对最少,占全区比重不到2%。西部地区吸收的FDI 各个省份区间差别也很大,其中四川占全区的50%左右。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为协调区域发展,政府开始指导产业从东部发达地区转出,并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1991~1998 年是我国启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初期,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1999 年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政策支持的重心开始逐渐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还将部分制造基地转至内陆,也因此使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

到2018 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99 年的61%下降至2018 年的54.87%,而中西部地区则从39%上升至2018年的45.12%。这表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更频繁地将产业转移至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通过转移产业,为更高水平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提高了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力,工业生产的分工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日益优化。

在产业转移的空间模式方面,我国制造业转移呈现出了“点上集中与面上扩散”空间布局特征,即向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等发达城市群集中转移,又向中西部地区大幅扩散。

(三)中国获取技术转移的时空特征分析。技术转移的路径主要有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三种。

东部获取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最多,中部其次,西部最少。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类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部地区获取的技术转移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城市间技术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空间集聚性也在逐渐加强。

选择空间邻接、地理距离和地理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运用莫兰指数测度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关联指数。发现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与空间异质性。进一步比较发现,FDI 技术溢出的空间莫兰指数值整体上大于其他技术进步渠道的莫兰指数值,表明FDI 技术溢出具有较高的空间关联强度。

二、产业链离散背景下承接地获取技术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链离散过程中带来的技术溢出、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为承接地获取技术转移带来了机会。了解产业链离散背景下承接地获取技术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承接地获取更多的技术转移。

(一)承接地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承接地区用于创新的资金较多,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更高,更具有创新意识,对市场的变动更为敏感。他们往往会抓住产业转移中的技术转移机会,对引进的技术不断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这样既会提高该地区自主创新水平,也会提升承接地在产业转移中的竞争水平,进而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得到更多机会。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才竞争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注重的问题。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对承接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学习先进知识的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在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自主创新能力上起到关键作用。若承接地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对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消化后,必会增加承接地高端生产技术成果形成的可能,进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使地区资源利用水平能够有所提高。

一个地区的技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R&D 支出有直接联系。增加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地区技术学习与创新能力,从而使承接地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外部的技术研发溢出。R&D 支出的增加可以提高承接地企业吸收外部技术的效果,从而提高承接地自主创新产出的效率。

开放经济中的产业转移给承接地企业带来了更多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产业转移带来的市场竞争,迫使承接地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提高对技术的吸收能力。承接地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包容性越强,就更具有吸引人才和企业的能力,这样提高承接地的自主创新水平,从而带动承接地经济的综合发展。

(二)移出企业带来的影响。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的转移。产业转移为承接地带来的技术资源都是以企业为载体的。在转移初期,转移企业在承接地成立代表处,对市场进行考察并处理一些政府及公关事务;再根据承接地的市场及资源现状制定生产计划,选择投资方向和转移规模,并投入生产要素对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然后随着转移企业的增多和生产需求的增强,会使其投资和建设所在行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通过稳定的供需关系形成垄断,获得高利润回报;最后转移企业在承接地建立研发机构,并利用承接地的创新资源与承接地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创新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增强其在承接地的竞争优势。因此,转移企业的规模、管理结构、产品类型、人员结构等都会对技术转移产生影响。

(三)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对承接地自主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新要素市场处于初始阶段时,政府起中介的作用。政府通过及时的发布信息完成信息传递,减少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推动创新要素在两地企业的流动,进而影响承接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新要素市场处于发展中期时,政府起引导的作用。这时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运用经济杠杆对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行间接影响,从而对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的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在创新要素市场处于发展较成熟的阶段时,政府起纠正和补充的作用。政府只需在市场失灵时,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确保创新要素在各类经济主体间的正常流动。

三、产业链离散背景下技术转移对承接地的创新效应分析

(一)对承接地创新投入的影响

1、技术模仿节约创新投入成本。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企业有直接接触到转入企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机会。承接地企业通过增加创新投入,模仿并掌握转入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形成二次创新能力,从而可以大量减少承接地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时间成本。承接地企业还会通过引进转入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升其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打下制度基础。

2、企业竞争使得承接地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率。承接地较高的开放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垄断局面,进一步活跃承接地市场从而加剧市场竞争。承接地企业要想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此时,承接地企业会追随转移企业,模仿和学习其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同时,加大创新投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

3、科研人员流动带来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的转移必然会使人员随产业的转移而流动。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人员流入,增加了承接地自主创新的创新人员投入。转入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时,其科研人员与承接地企业科研人员进行密切的交流,使得经验和知识的传递更直接,双方互相学习、借鉴,科研人员整体的创新能力也将得到很大提高。

(二)对承接地创新产出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接地企业将从转入企业引进的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研究出具有自主产权的且符合承接地企业特点的技术,形成自有的核心技术,促进承接地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承接地企业必须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增加使用转入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的种类及数量,并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承接地企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水平。同时,随着这些水平的增加,转入企业相应知识产出回报率提高,使转入企业的企业活动更活跃,还有可能直接建立研发机构,加大中间产品的研发力,提升其竞争力。另一方面承接地技术研发的知识存量在产业转移中得到了增加。技术承接方通过直接引入技术转出方的技术成果或产权,直接提高了承接地的技术水平,这使承接地拥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进行自主创新。

(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湖南、贵州、四川等承接地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整体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外资企业与外省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承接地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四、产业链离散背景下促进技术转移提升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基于转出地的提升路径。在转移过程中,转出地要加强与转入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加对转入地的资本投入,刺激承接地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转入企业的资本投入回报率;进行合作创新,以节约转入企业适应转入地市场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并且作为产业聚集地先进技术引领者的转移企业,要转移那些对转入地来说足够先进的技术。同时,召集转入地当地的人才进行培训,便于提升承接地的创新人才质量,提升承接地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基于转入地的提升路径。从企业方面来看,可以通过多途径搜集市场信息做出科学、有效的新产品决策,合理控制研发成本;提高对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利用;增加研发人员技术培训的投入;提高转入地企业的产品研发力。同时,通过引入和学习先进文化创新理念,创造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从政府方面来看,转入地政府应加强对创新硬环境的建设,包括电力、运输、网络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工业区的建设;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高网络覆盖率、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同时,转入地政府应加强对创新软环境的建设,包括降低产业进入的壁垒;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与转出地形成共发展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速创新产出和扩散等。激励转入企业在转入地建立尽可能多的研发中心,从而使转入地企业可以在本地就接触到前沿的技术,易于转入地对技术和人才进行革新;清楚了解各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健全产权保护机制,同时对原有制度进行创新,为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提供制度支撑,使各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创新。

猜你喜欢
产业链创新能力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