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耀明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供水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
风险控制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可能性或减少风险损失为目的,在生产运行中采取各种措施与方法的活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现场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中的缺陷均在作业现场体现,岗位人员、现场、管理的约束和实施,是有效防控风险和预防事故的准则。
基层安全生产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个岗位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应用有效地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岗位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岗位风险管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育岗位人员自身的安全主动性,二是强化针对现场物、环等因素的管理手段,这两方面构成了岗位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因和外因。
事实表明,绝大多数安全事故和隐患,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安全意识淡薄导致,“人员”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生产业绩。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石油企业对职工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辽河油田为例,基层职工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兵转人员、高中或大专毕业人员和极少的本科学历人员,由于岗位人员学历水平有限,职工对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要求和危险因素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基层岗位风险管理工作仍需持续改进。
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强化每个班组、每个岗位、每名职工的风险控制,将最基础的管理单元作为风险管控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本次研究以供水公司曙光、曙一和曙五水源站为重点实施单元,强化管理要求,明确目标程序;制定“三步走”实施方案,从理念认识养成、素质提升过程、自主安全行为3 个递进的层次提出阶段要求,专人负责进度检查和考核,确保规范人员风险。
通过调查,3 个水源站的岗位职工对HSE 基本知识、风险辨识方法、安全应知应会及操作规程的了解和掌握不能满足要求;个别职工甚至对很多浅显且必要的安全要求、管理规定认知不清。另外,水源站半数以上职工只知道安全上有特定要求,而不知这些要求的背景和目的,加之安全培训、执行监管缺位,从而导致职工执行规定和要求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让风险管理的推行打了折扣。
鉴于上述情况,从3 个方面强化基层职工安全理念的养成。一是分批次、分层次、多场次专项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涉及到风险管理,而且将安全生产的形势、安全基本要求和近两年的事故案例进行细致讲解。二是坚持开展每周一练,科级单位每周进行安全知识联系和试卷考核,部分重点题目反复出现,变换说法,加深职工的理解和记忆。三是现场监督、考核激励,不定期抽查班站安全培训情况,抽查主要以口头应答方式,对表现突出和有想法提建议的职工给予物资奖励。上述做法在供水公司推广以来,效果良好。
调查发现,大部分基层职工安全意识淡薄,“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和不被他人伤害”的意识尚未在其脑中扎根。每一种岗位操作都是通过“人”来完成[1],职工安全素质低,会使操作风险增加。安全的核心在于人,只有不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校正人的风险行为,才能消除隐患保障安全。
提升人的安全素质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开展集体练兵。针对每个站的综合成绩,科级单位每个月制定各个水源站的练兵计划,每名职工按照规程和规定进行实际操作,重点项目多次列入计划,做到对标练、专门练、经常练、反复练,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二是营造安全氛围。通过新媒体形式,在手机端不定期推送事故案例、先进经验、风险识别、隐患排查相关内容,采取“留作业”“抢答题”“发红包”的方式,引导、调动职工积极性,构建学习提素质的良好环境。通过以上措施,供水公司下属曙光工区班站职工素质和安全技能明显增强,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安全活动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述做法通过安全部门推广,受到了采油厂和其他二级单位的好评。
从海因里希法则讲,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并非偶然;从集团公司大量事故统计概率看,人的风险因素造成的事故概率远大于设备缺陷和环境因素等所致的事故概率。外部环境中的危险源数量有限、容易控制,而人员的行为是动态的、思想变化莫测,职工的理念认识、个体意愿、安全素质等都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帮助职工养成自主安全行为,科级单位做到细要求、严考核。一是实施安全标准化。对标管理,查漏补缺,强调个人履职能力;班组定期对照《履职承诺卡》考核,督促职工兑现承诺,提高风险意识,规范安全行为。二是制度现范化。根据各个班站的实际运行情况修订了《作业指导书》,用详尽的内容指导作业程序和要求,用严格的管理规定规范作业步骤和行为,各种约束帮助职工巡检辨识到位、操作管理到位、风险规避到位。对标管理和制度约束一直是油田公司各个单位的重点工作,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更是油田电力、公用事业部门主推的一种安全管理模式。
职工岗位的风险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以职工安全知识的积累来提升职工的安全理念[2],以职工安全理念的树立来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以职工安全素质的提升来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以职工安全行为的自主性来遏制风险,保障安全。只有职工自主“安全”,才能对其自身的规范操作、自我保护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岗位风险管理的内因。
内因固然重要,外因强有力的支撑亦不可或缺。再好的管理模式,也只能是安全管理的外因,如果职工不认可不执行,管理模式就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从安全管理的内因上下功夫、外因上创新工作方法,巩固内因成果,让管理模式这一重要外因调动内因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班站风险识别从分担区、分管设备、日常巡检巡线范围和事故事件案例等方面入手。针对职工识别出的每个风险,科级和队级管理人员负责引导其规避风险、掌握削减风险措施[3]。风险识别过程重点考虑有可能遇到特殊风险的人、临时检维修作业、非计划性维修、交叉作业等。科级单位按照管理要求及时对岗位风险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评估,并形成切实可行、简易有效的削减控制措施。为了巩固风险管控效果,还需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专项培训以确保各种削减措施可控有效。全员风险防控是油田公司风险防控文件的具体要求,现阶段油田各二级单位在细化操作步骤、细分活动区域、强化管理措施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风险防控清单。
刚性管理是巩固内因的源动力。所谓“严”,即管理制度是硬性规定,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所有人都需要遵守;“安全无小事”,防微杜渐、刚性执行才能保证制度上的约束力和震慑力。所谓“恒”,就是要正确看待风险与隐患的关系,发现风险的苗头必须及时应对和消除,做到一处有风险全员大排查,一处有隐患大家齐整改。安全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反复查、改、抓,举一反三,不留死角。问题消除后,仍持续关注、巩固提高,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上述措施在各个采油厂、油气储运单位、石油炼化单位得到了应用和严格的执行。
基层岗位和作业现场人、物、环不安全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一种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其他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不安全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外因,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科级单位需要积极应对,将职工发现的风险和隐患归类整理,采取针对性措施整改,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班组风险晾晒周活动,充分调动全员职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做到早发现早消除[4];通过小队风险互查月活动,挖掘小队之间风险排查能力,提升风险排查的空间;通过科级单位的抽查和评比,有效提高全员安全风险意识,促进基层单位风险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通过油田公司范围内开展的“群众监督哨”和“安全随手拍”等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也更加促进了广大职工找风险的热情、强化了岗位职工除隐患的技能。
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把安全任务传达下去并且执行到位,对此,管理者先要完善自身。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职工会不自觉地受到自己所钦佩、信任之人的影响。科级单位主要领导和管理者的带头作用,其无形的促动力、感染力会在岗位职工中形成积极作用,形成从上到下学习安全、参与风险管理的氛围。目前,在油田公司量化审核标准明确提出领导人员必须亲自参与授课,在制度上更加体现出领导者在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的执行中效果显著。
开展安全培训,注重效果。一是做好案例分析和危险点源培训,做到警醒借鉴;二是进行针对性培训,让操作规程和应知应会常识烂熟于心[5];三是抓好“四新”培训,让职工做到心中有数;四是进行细节培训,课程短而精,实操性强。通过培训使职工自主地按制度、规程和程序操作。充分调动岗位职工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操作技能、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油田公司对各个二级单位开展的风险管理针对性教育,不仅提高了广大岗位人员的理论功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全员防风险、除隐患的良好局面。
职工岗位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职工岗位风险管理的实践研究,为石油企业基层单位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思路。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贴近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职工构建安全知识体系,实现自主安全行为,形成上下一致的“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局面,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