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统计留学生微信对话中图画语言使用的比例,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初步结论是:第一,总的来看,文字形态的对话仍然是微信对话的主体;第二,欧美留学生微信对话中图画语言的使用已经超过文字信息的比例,可能与其开放、个性化的文化表达有关;第三,图画语言的使用和年龄大致成反比,95后留学生在微信对话中图画语言的使用比例较高;第四,对话者图画语言的使用数量会受到另一对话者图画语言使用数量的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微信;图画语言
1 绪论
图画语言是一种利用图片或者表情来表达感情的方式,它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表情包”。图画语言从一些简单的符号、“emoji”表情、表情包,逐渐演变为日益多元化的图画语言文化,甚至使用一些自制的、流行元素图片来进行沟通。笔者以自己为中心,通过搜集自己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微信聊天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留学生使用图画语言比例差异,并探讨图画语言二语教学的必要性。
2 图画语言发展的原因
图画语言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形象诙谐的图画语言为人们在微信对话中拉近了距离,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更是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来华留学生在社交表达时也越来越喜歡用图画语言来表达,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文字作为传统的主要沟通方式,在社交传播时花费人们的时间较多,而发送图画语言简单快捷。与传统文字交流相比,图画语言具有表达灵活的优势。文字交流较枯燥,难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且难以去揣测对方语气,经常会使对话陷入尴尬的境地,而图画语言大多诙谐幽默,给人的感觉较为直观且易读,有时候甚至还能表达文字无法触及的意义。图画语言的方便活泼的特征,极大促进了图画语言的传播,比如,人们在表达爱意时,很少会直接用“我爱你”等类似的文字信息来表达,更多的是用微信表情符号“❤”或“比心”表情包来表达。对于来华时间不长,汉语水平较低的留学生来说,图画语言,特别是表情包是一种很好的辅助交际表达方式,能有效快速地进行社交表达,从而适应中国的学习与生活。
3 留学生图画语言使用比例差异研究
3.1 微信对话中留学生使用图画语言数据比例差异
笔者通过与四位来自不同国家、年龄存在差异的留学生一周时间的微信对话,分别统计出对方发送和总计发送文字信息、语音、图片、表情符号、表情包的数量。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2 基于数据分析的初步结论
根据上述统计,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首先,从总体上来说,文字信息和语音信息在对话中所占比例仍是很高的,尤其是非洲和南美留学生,文字和语音比例超过图画语言。这说明人们在微信对话中文字信息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当人们在进行比较严肃、正式的对话时,文字信息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也与其严谨、保守的文化特征有关。
其次,图画语言的使用和年龄大致成反比,95后留学生在微信对话中图画语言的使用比例较高。95后留学生属于青年一代,他们对于新生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而且传播力度极大、范围极广,他们想要彰显个性,想要突出自己这个时代的特点,或娱乐化,或褒贬政治,也与欧美国家更加开放、彰显个性的文化表达有关,这促使了他们图画语言的使用占比偏高。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表2和表3中总体发送和对方发送的图画语言数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话者图画语言的使用数量会受到另一对话者图画语言使用数量的影响。总体来看,一方发送的图画语言数量与另一方发送的图画语言数量成正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一方使用图画语言时,会无形中“驱使”对方也使用图画语言来紧跟上对话节奏。
4 结语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法,辅以观察法,探讨在微信对话中留学生使用图画语言比例差异。笔者通过以自己为中心,与四位不同国家并且年龄跨度也不相同的留学生进行微信对话,在限定的一周时间内搜集对话材料,并且分析统计出文字信息、语音、图片、表情符号、表情包的数量,我们可以研究得出:第一,总的来看,文字形态的对话仍然是微信对话的主体;第二,欧美留学生微信对话中图画语言的使用已经超过文字信息的比例,可能与开放、个性化的文化表达有关;第三,图画语言的使用和年龄大致成反比,95后留学生在微信对话中图画语言的使用比例较高;第四,对话者图画语言的使用数量会受到另一对话者图画语言使用数量的影响。
随着微信在中国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留学生在来到中国之后,对于微信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除了直白的死板的文字输入和语音表达,留学生还会或多或少地使用微信图画语言来辅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尽管不同的留学生在不同的聊天场合,所选择的微信表情包的类型各有不同,但在微信聊天中使用微信图画语言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使用微信表情包辅助微信聊天的情况下,微信表情包已经对留学生的汉语习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也有必要重视留学生图画语言的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冯瑶.基于网络视觉文化视角下的表情社交探究[D],郑州大学.2017.
[2] 宫瑱.网络表情包的传播价值及问题应对[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08):1~2.
[3] 郭履腾.网络人际传播场景中的表情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17.
[4] 邝野.网络互动语境下表情包的视觉符号和情感构建分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5] 刘璐.青年群体与中年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差异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7 .
[6] 路梦怡.微信表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带来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6(06):1~3.
[7] 王玉.网络表情符号及其建构的文化认同现象研究[J].兰州大学,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