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

2021-01-12 16:25
数字通信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傅 蕾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根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为了实现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高校纷纷拓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以移动平台为载体的互联网教育环境为主要场景,组织开展生动、丰富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德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危机干预等教育服务。据有关数据分析,现如今我国各地区高校已经初步完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了对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育方法,积极开展了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引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

1 移动互联网对于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价值

大学生德育,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法律与心理健康的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德育与体育、智育、美育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对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立足大学生德育工作,其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学、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大学生德育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的落实能够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指示与依据。

基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院校纷纷开发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平台,拓展平台功能,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价值。

(1)有助于突破传统德育教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时空局限。在高校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属于“辅助教育”类别,其中德育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需求。此时引入移动终端,搭建移动互联网平台,使得思想政治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场所不再是传统课堂,院校可以通过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具有优秀品质、精神元素的小文章、新闻等,以潜移默化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素养、精神品质等进行影响,实现德育教育目标。院校还可以借助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平台邀请学生参与周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有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在高校中,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关课程、相关教育活动进行的,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很难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远程教学、线上实时交流、线上匿名倾诉箱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自行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搜索相应的视频、资料与活动;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借助平台帮助学生完成心理测试、心理训练,从而拓展了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途径。

(3)有助于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情况下,高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来访,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基础信息(姓名、专业、年龄、家庭情况与学籍号),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进行了解;虽然咨询师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对来访者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仍有一大部分学生难以对咨询师完全敞开心扉,这就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将移动互联网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学生可以在线上以“虚拟账号”的身份参与心理咨询活动,可以不用顾及别人会知道自己的信息与事情,敞开心扉主动对咨询师述说自己的苦恼与困惑,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心理咨询与心理矫治。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思路

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始终坚持以优质客观的科学教育为基础。为了更顺利的借助互联网技术组织教育,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规划:

(1)掌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将互联网资源作为教育资料或互联网技术作为教育升级的工具,而是通过理念融合、技术融合两个环节工作,将移动互联网特征融入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全新的教育态势。移动互联网的特征鲜明,具有线上交互、虚拟性强、数据共享、体系开放等特征,此时可以思考这些特征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联,进行交叉融合,实现“1+1>2”的目标;还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拓展教育路径,创建符合移动互联网条件的教育新秩序,让不同的环节、教育资料进入虚拟生态空间,共同发挥作用①。

(2)梳理现阶段的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一方面,德育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各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化内容、课后的德育教育活动等。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的方法实现。在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活动之前,需要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借助网络资源优势丰富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同时采用网络技术功能开展数据交互,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双路径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促使高校教育载体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院校可以开发线上教育环境,优化设计手机终端的软件系统,开辟出一条专门的网络教育渠道,以音频视频、网络空间、电子邮件、网络交流等形式实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全面连接计算机、课堂、沟通软件与网络平台等,开设讲座、课堂、展示、活动等多样化的线下教育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在线下活动中使用线上工具,充分实现线上与线下路径的结合,形成双路径模式。

3 移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

3.1 设计开发移动网络端,为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场所

为了更好的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建议首先开发移动互联网网络终端,以具有丰富功能、健全系统、精准数据分析的网络端为教育载体,为高校的教育搭建良好场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开发移动网络终端构建主要教育场所,需要设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线索,分别提出“心理问题解决”、“情绪问题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了解如何平衡自己的内心”等线上知识科普模块,并且根据院校学生数据的变化,实时调整、优化场所内的各项教育活动、心理辅导功能,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为其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教育场所。

接下来可以围绕德育进行移动互联网网络终端的设计与开发,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德育需求,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如:①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②你认为“美”是什么样的;③你如何看待生活中无法控制情绪的人;④你能够根据现阶段已经掌握的心理知识总结一下良好修养与健康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吗?⑤你对平和、礼让、自我控制、克己复礼有什么见解?二是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回答问卷问题的过程中审视自己,进一步理解自我控制、良好修养的意义。以此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之后,需要对网络终端的移动端界面展开设计,通过栏目规划、颜色设计、风格设计、板块设计、数据库规划、终端功能开发等方法,保证移动网络终端的功能性、实用性。最后,需要按照规划完成网络终端的建设与开发工作。在完成移动网络终端开发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内容在终端系统中设置“主题课程”“主题活动”“交际园地”等,以此为主要场所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

3.2 全面转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灵活运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功能

为了更好的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积极转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调整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将“线上线下融合”作为主要的教学追求。开发移动互联网终端之后,很多教师发现线上教学的优势,纷纷转战“线上”,将各种线上活动作为主要教育环节。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教育效率,但是却忽略了线下教学的不可替代性,浪费了大量的线下教育契机,不利于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目标、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目的。

一方面努力提升线下课程质量,可以将网络工具作为课堂教学工具,比如:借助数据分析给学生展示“每年因心理疾病丧失生活能力的人数据”,为学生提供直观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线下学习理解,提升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线下的教学情况组织设计线上活动,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发送“心理疾病的危害与预防”的课堂检测链接,让学生进入链接参与小测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测验数据分析班级学生的课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心理疾病危害的认知程度、对心理疾病产生原因的理解、对心理疾病预防知识运用等。通过数据分析获取学生的学情报告,以此为依据设计线上学习活动。如实践中存在部分班级学生对“心理疾病原因”、“危害”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深刻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组织线上专项学习,学习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获取心理疾病案例资料,对案例中的主人公“病情发展”进行分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心理疾病的危害、防范的深刻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构建移动虚拟生态空间,自然引入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要进一步拓展移动互联网的生态虚拟功能,构建虚拟化、开放化、交互性的虚拟生态空间,融入大量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这一生态空间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比如:心理问题、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疑惑、未解决的问题等,自主选择不同的功能,参与到自己有兴趣的线上活动中。举例分析,小王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其家境一般,在学校中,他认真学习、刻苦上进,但是不愿意与人交往,总是认为“其他同学会嘲笑”。面对这种心理困扰,小王可以利用手机进入移动虚拟空间中,先是在科普知识板块中了解一些“自卑”“敏感”等心理特征及形成原因;之后参与“我的树洞”活动,将自己的疑惑、困扰全部说出来,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解决困惑,逐步克服这种心理问题。在虚拟空间中,学生隐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且“虚拟性”的网络环境弱化了学生的抵触心理,提高了学生对咨询师的信任感,促使其能直接面对自己的问题,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此外,院校还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培养学生中的“精神领袖”。在虚拟空间中,学生们以“账号”的形式存在,且参与到各种活动中。院校可以对这些账号的活动轨迹、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定期评选出活跃度较高、发表的作品具有正向价值观念、影响力较大的“账号”,将这个“账号”推举为“火炬手”,构建“虚拟榜样”。这样一来,学生们谁也不知道“火炬手”是谁,但是大家都纷纷主动学习“火炬手”的思想与观念,形成领袖效应。这种教育形式能够进一步引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发展,深化移动互联网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德育涉及范围较广,能够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基于在移动互联网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德育为依据,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情绪舒缓、正确价值观引领、心理知识等角度入手,提出丰富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构建移动终端的线上虚拟教育生态,让学生能够在这种虚拟环境中敞开心扉,主动接受德育引领,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今后还要积极开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端,形成具有丰富功能的移动端软件,让学生能够在移动端软件中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注释

① 虚拟生态: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虚拟环境,平台具备丰富功能与资源,自形成一个虚拟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