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资源对大学生爱国教育作用的四重逻辑

2021-01-12 14:58赵晓妮赵晋鹤杨娇娇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景区

赵晓妮 赵晋鹤 杨娇娇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提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丰富其实践载体,建设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蕴含着红色文化的场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尤其受到重视。当今时代,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较多元化,其价值观念的塑造使得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利用单一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的形式,为符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诉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效力,在实施路径方面应该重视“活动式”的实践教育方式。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留存至今的优秀文化资源。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蕴含着灿烂的红色文化,它将红色文化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种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力的方法。

1 现实逻辑:红色旅游资源对大学生爱国教育效力分析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拓宽了思政课堂教学渠道,转变了教学理念方法,更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国特色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新的路径支持。

1.1 从“循旧”到“铸新”:拓宽课堂教学渠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班子立足时代背景,就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以及整体思政教育做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他强调,“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2]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方法,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势在必行。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育部先后8次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和计划,课程改革旨在以新的观念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公民。高校思政理论课自1978年正式开设以来,也在进行不断改革;近年来,为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政教学效果,诸多高校锐意创新,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是其未来的发展目标。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内涵,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进取、自强的革命精神,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可听、可看、可感的动态化模式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大学生,更新了教学理念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拓宽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3]

1.2 从“固本”到“开元”:延续红色文化血脉

近年来,红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其内在的优秀传统、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4]作为部分高校开展预备党员培训活动的基地,井冈山风景名胜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性革命博物馆,陈列着包括我国所创建、巩固、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有的历史记载和文物展览等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其他如井冈山烈士陵园等旅游景区无不反映了革命年代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发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观导向作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传承红色基因,带领大学生从红色景区中寻求到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精神,使大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铭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延续红色文化血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从“成才”到“成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通过与景区的合作深入发掘红色旅游景点的教育内涵,引导青年大学生从革命先辈的历史事迹中了解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坚定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 价值逻辑:红色旅游资源对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作用分析

为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力,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这一特殊的教育载体,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灌输与熏陶并重,以其高吸引力与高渗透力的“双高”优势,更高效地传播红色文化知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1 高吸引力:打破传统课堂模式

部分高校与红色景区联动,措施不断改革创新。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众多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过程中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依托旅游资源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景区内一改往日单调的图文解说、导游解说等传统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VR、全息投影等形式设计舞台剧重现革命光辉历程,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感召力。以贵州地区旅游景区为例,该地区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设计出“四渡赤水”旅游线路,同时排出大型红色历史情景剧《红色传奇》。如果高校和景区配合,设计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可以在游览景点的同时使课堂“活”起来,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感;组织大学生群体观赏类似的情景剧,使课本上静止不动的文字“活”起来,使革命故事“活”起来,使大学生能够在沉浸式、体验式的环境中观看历史故事的同时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2.2 高渗透力:文化灌输与熏陶并重

优质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为高校提供了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红色教育基地,许多高校选择在暑期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诸多高校利用区域优势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此期间学校组织开展的文化传播以灌输与熏陶并重的方式,不仅开展理论课程教学,而且配合以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带领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全面体验、深刻感受革命时期生活,使红色文化、革命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灌输与熏陶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之中。[5]

3 问题逻辑:红色旅游资源与大学生爱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3.1 部分学生认识失位,教学成效持续性较差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赴我国众多革命老区考察,同时他强调“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要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6]因此,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逐渐成为一种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强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对于此类型活动的接受度在不断提高,但其中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参与课程可能是为了修学分,而本身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也有可能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期间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回归现实生活之后其在教育基地所学习到的成果大打折扣。[7]

3.2 教学模式单一,高校与景区契合度较低

景区教学的新型模式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部分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高校中,其教育方式虽然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同样面临定式思维的问题,其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性创新,从教学活动的长远发展来看,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需要摆脱传统固定思维,创造更多的契合点,从教学内容、场地、主讲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变。红色旅游活动与红色文化教育存在脱钩现象。[8]在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特殊性对带队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教师大部分从事自己领域内的教学活动,大部分教师无法应对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教学活动的同时安排食宿问题、沟通交通问题的复杂性;而导游人员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但是对课程学习活动、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等问题缺乏了解,导游带队更能满足学生游玩的心理而忽视了开展这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目前实践活动的单一性、教授内容的浅层性远远达不到满足大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过程中知识摄取的需求。

3.3 教育载体失衡,红色教育基地待完善

我国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部分高校已经利用历史博物馆、陈列馆、烈士故居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与当地景区部门挂牌合作,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大部分在比较偏远的乡村地区,高校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其面向大学生开展的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所在地是红色革命圣地,其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更加便捷、安全,而类似于北京大学这样拥有独立的红色教育基地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距离红色革命景区较远的高校、资金欠缺的高校在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这一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开展的实效性,还要考虑本校实际情况。

4 实践逻辑:运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教育的路径选择

从网络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三条路径出发,打造线上知识平台、科学规划课程安排、促进学生认识复位,营造外部环境与内化心理环境相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力。

4.1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打造线上知识平台

网络信息传递的高时效性、高覆盖率使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同时由于时间、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不一定都在实体的旅游景区开展,网络上的红色旅游资源信息繁多,因此,利用融媒体网络平台传递红色历史文化知识、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传达党政工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9]

第一,在平台构建方面,通过设计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站、手机应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递红色文化知识更方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对大学生群体更有吸引力。比如学习强国、电子博物馆等类型APP及网站的推出,使受众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某段时间,受众的广泛性等于知识传播的广泛性,大量用户可以通过APP、网站等线上学习的方式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态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由此,可以设计一个红色文化相关的手机应用软件,在汇总全国各地区红色旅游景点信息的同时,宣传红色文化知识达到教育目的。

第二,在传播形式方面,以蕴含红色精神的文字、红色漫画、红色历史再现的视频、网络媒体人与英雄后代的直播四者结合,形式丰富多样,更加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吸引高校大学生的关注。在视频内容投放方面,以文物活化为例,顾名思义就是依靠设计者的天赋、技能、创意通过新兴技术手段赋予博物馆中的静态文物以动态的生命。[10]革命文物在活化的过程中,创意者通过其智慧和技术手段深入挖掘红色史迹,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动画、短剧等方式进行艺术再现,投放至微博、微信公众号、各大红色教育网站、手机APP平台进行广泛传播,革命文物的活化与融媒体平台相结合,改变大学生群体对教育类网络平台传统的刻板印象,在增强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同时不失红色文化内涵,更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此外,还可以邀请抗战时期英雄或其后代加入直播间参与直播活动,他们以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的身份为大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艰苦抗战的历程,带领学生回顾历史、缅怀先辈,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2 有序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教育基地,科学规划课程安排

作为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英雄先烈所经过的革命遗址、老区、根据地以及革命人物纪念馆、革命故事展览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11]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组织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教育基地,是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促进学校与景区对接,从而带领大学生参观革命遗迹、革命家故居使大学生群体更直观、更切实地面对历史、感受历史。比如目前我国旅游景区所开展的历史情景剧演出、VR体验等等活动使大学生群体身临其境,对于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更能感同身受,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辅之以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12]

课程安排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学生时代与迈入社会的交界点,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将红色历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开展红色文化系列课堂,对其进行红色文化知识的灌输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更好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首先,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传统模式,因此以英雄烈士、革命人物、革命伟大事迹等作为主要内容开设“红色历史文化”“红色研学旅游”等相关选修课程,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的原则,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的红色文化知识传授给大学生群体,同时向他们灌输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内涵,增强其爱国主义信念感。[13]其次,实践教学作为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地的选择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再次,作为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主要的知识传递者,红色旅游景区讲解员的选择尤为重要,讲解人员的选择是能否有效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应该是具备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高素质人才。

4.3 积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认识复位

在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成果具有持续性,使大学生能够长期具有爱国主义热情,首要任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这一实践课程的认识从“失位”到“复位”的转变,把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化为他们的内在精神追求,这要求高校积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14]

首先,充分发挥校内红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15]高校作为传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文化的主要场所,应该充分发挥校内红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设计、教师能力培养、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添加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因素,使学生在课堂知识的直接传授以及学校氛围的间接影响的双重作用下,扩大学生关于红色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更加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转变大学生对该类课程的认识。

其次,开展高质量的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活动。高校带领学生在红色景点进行实践时,通过高质量、有深度的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寻找红色记忆、红色革命区体验式教学等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大学生对于依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程的认识“复位”,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景区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摘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