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研究

2021-01-12 14:58王真真付琼瑶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农民

王真真 付琼瑶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性战略部署。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都要靠人才来建设,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人才振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

1 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

1.1 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素质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熟练运用现代市场体制机制,深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价值和利益为生产目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农民。当前,整体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加,但总量偏少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中的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有8.3%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四川省所在的西部地区只占6.6%。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从事的农业行业结构上来看,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占全国的92.9%。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受教育的时间偏短,文化和科学素质仍较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1.2 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供给总量较低、稳定性较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乡村治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总量供给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有关调查显示,四川省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学历较低,结构较为单一,且农村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很多优秀的农村专业人才流向城市,并未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当前农村的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农村本土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居多,而从事生产经营、产业发展的较少,能够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格外稀缺,具备奉献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村专业人才更为匮乏。

1.3 乡村人才从农村大量单向流入城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农民的观念意识逐渐解放,乡村适龄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下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就业、环境卫生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突出。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已达29 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分地区看,除东北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以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就业农民工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1、1.4和1.2个百分点。[1]由此可见,外出务工农民工占乡村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多、增速快,在西部省区中,又以四川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背后,是乡村人才供需失衡的现象,这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

1.4 乡村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某些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仍有待健全,突出问题为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体系还未完全构建,乡村人才增长较慢、流失加快,最终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和效果。在人才培养中,有些地方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对人才培养培育支持力度还不够,有些地方虽然有培养培训,但是对人才个体专业性或接受性的考虑不周,培养效果不理想。从目前乡村人才的发展现状看,很多地方对乡村人才的激励机制有所缺失,一般表现为缺乏丰富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和严格执行的目标考核机制等,难以调动乡村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四川乡村人才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农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乡村群众受高等教育程度与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广大农民工当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6%,高中、小学文化水平分别占16.6%和15.3%,而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11.1%,还存在1%未接受学校教育的。[1]农村的基础教育被逐步边缘化,农村教育资源和城市差距较大,农民和农村的教育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

2.2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不够

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国家对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视。《2013年人才工作要点》规定,自2013年起开始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地方政府对国家制定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认识不足,缺乏科学谋划和宣传,即使有培训,也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机制。近年来,尽管中央和各级地府对“三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从纵向比较的绝对量上来看各项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横向比较的相对量来看,政策和资金支持却呈下降趋势,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四川省内而言,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管理制度,各部门没有形成培育合力,地区之间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已开始培训但成效甚微,有的地方还没有启动培育培训工作。

2.3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城镇化率40年增加了将近40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左右,到2018年接近60%,带动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迅猛增长。[2]城乡社会逐渐以“雪球”滚动的方式汇聚,优先以发达地区为重点,以重点城市为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不可逆转的态势。因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社会各界共同期待的美好愿景,但相较于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短板却愈发凸显。

2.4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有待健全

我国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类机构职能并改,农业农村在GDP中的比重较低,导致各级机构相应的偏离,给予的编制裁剪、经费占比压缩、人才保障不全,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减弱,形成投入产出逐渐压缩的情况。当前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多数考虑投入低、产销高的项目,利于见效不利于“造血”。目前,乡村人才使用重于激励、限于惩戒,激励机制还比较匮乏,主要表现为缺少任务成就激励。一些地方对引进的人才不分专业和任务,简单进行工作配置,人才工作成绩难以以实际成就体现。其次,对于乡村人才的工作实效,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更没有反馈整改、监督检查机制。再次,缺少考核激励机制。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考核文件制度但是却并未执行,有的即使执行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与绩效工资挂钩,以致考核不能发挥实质作用。

3 四川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

3.1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1.1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等为主要对象。同时,把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下乡从事规模化种养和农业服务的农民工、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优先培育发展对象,把产业带头人和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特殊培育对象,通过不断探索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建立职业农民认定体系,让广大农民既有职业更有产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劳动者。目前,四川省主要利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 2017年从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进行试点,用来专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四川职业农民学院正在筹办中,它将成为四川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基地。

3.1.2 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科技宣传推广和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尤为重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让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也可以举办培训会或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还可以邀请相关的农业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以及主导产业等情况来安排相关培训内容,并与农民创业、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相结合,从而起到不断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作用。[3]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农民掌握更多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与政策。

3.2 抓好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2.1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

对于各类专业人才队伍,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大中专院校、党校以及电大等教育资源对当地专业人才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思想觉悟和职业技术水平。对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本地学生,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开设与当地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使其毕业后能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助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还不能开展农村专业人才技术技能培训的地区,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学,逐步建立起上至市级下到村镇的网络教学体系,让本地区所有实用专业人才都参与到培训教育中。

3.2.2 制定农村专业人才支持政策

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制定有利于发挥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规模扩大,吸纳专业性人才到农村相关机构任职。依据专业人才现实表现,推荐其参加各类评优、争先活动,创建择优重用的动态管理模式。[4]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对专业人才队伍采用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制定适用于当地专业人才队伍的评价标准,对专业人才进行多形式的动态评价机制及奖励和淘汰制度,以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主观能动性。

3.3 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

3.3.1 建立多种方式并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对于本土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农村本土专业性人才的学历教育中,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层面,引导涉农高校或职业院校根据当前四川省农业发展现实,扩大招生范围、降低门槛、定向就业等方式,对本土人才进行学历教育和提升,培养农村本土的实用型人才以及农业科技型人才。[5]对于农村本土人才的技能培训,要综合利用培训资源,建立“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农村本土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3.2 建立城乡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在城乡之间的合作、共享、协调的发展模式中,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来说,城市要利用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其在农业技能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养。鼓励城市人才流入农村,因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才本身即为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还有一部分人是把农村当作创业基地。[6]同时,加强对回乡创业的农村人才的指导及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可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为外出务工取得一定成就的农村人才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性支持。

3.4 努力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3.4.1 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引进计划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科技人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对外引进科技人才成为满足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艰苦,科技人才匮乏。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引导和保障力度。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通过不断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岗位管理制度,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等,从政策上引导科技人才到农村工作,对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优先考虑。从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类高等院校中,选择优秀科技人才到农村挂职、创业等,也是引进科技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3.4.2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之城市有较大差距,物质方面与城市相比仍客观存在一定差距,以物质激励调动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和群众评价高的优秀人才仍是重要激励举措。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有志青年希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并不介意农村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故在保障合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精神激励,主要为职务晋升、荣誉表彰、职称破格评升、培训机会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真正价值,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内生动力。[7]

3.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

3.5.1 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

2018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举措,提出了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援助机制,制定公职人员回乡任职的人员选拔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制度、人员激励机制等。这里提及的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主要指在职或临近退休公职人员,已退休的上述公职人员也可回乡任职。[8]在人员的选拔中,要摸清农村干部空缺或愿意进行村干部调整的村社基本情况,在愿意返乡并符合返乡任职条件人员中根据出生成长地、工作经历等进行预选。对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工作任务和职责,则根据区域特点和任职岗位确定。确保回村任职的公职人员原有的人事关系和各项待遇不变,并辅以“固定报酬+绩效报酬”以及附加交通补贴等保障性措施。同时,加强返乡公职人员的政策性激励机制,可把回乡任职期间考核结果作为职位晋升、评优评奖的一项重要指标。

3.5.2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的优势和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各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共同推动。在各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人士中,各类人才荟萃,人力智力密集,内外联系广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各民主党派要以农村需求为导向,结合其自身优势,针对性地集中开展人才资源“三对接”等社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机制,统筹群团组织与民主党派等各方力量,努力形成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协调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川省作为人口输出大省,在外流的人员中农村人口和农村人才比重大,长期以来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四川省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上滞后,人才缺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因此,多措并举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从提升教育培育、技能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着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吸纳更多专业性人才,补齐阻碍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是推动四川省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农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