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统一战线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2021-01-12 12:55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政治

袁 霄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中国式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取得的丰硕历史成果。人民日报曾围绕“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系列观察版,鲜明指出,中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积累的历史性经验,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鲜明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美好图景。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中,统一战线贯穿于探索、创造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浴血奋斗、勇往直前,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向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迈进的历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2]虽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缺乏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条件,但是革命的胜利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依然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建立了民主政权,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立自主统一的政权基础。二是确立了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核心。三是推翻了三座大山,破除了桎梏中华民族的枷锁,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意识,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精神基础。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可靠基础

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面对经历内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由此,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施行。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至1978年,这23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虽然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和“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但也初步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取得了“两弹一星”等瞩目成果。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制度和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实践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之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3]可以说,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擘画新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预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必将胜利。

二、统一战线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法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在强化政治共识、增强思想引领、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和谐稳定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统一战线强大的政治功能与政治动员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统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5](P556)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4]从这一系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统一战线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其强大的政治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国家性、民族性、社会性伟大工程,不是某一政党或者某一组织靠单打独斗可以实现的,需要通过统一战线形成最广泛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团结引领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从“三三制”到协商建国、从“阶级联盟”到“政治联盟”、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团结凝聚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社会阶层等在内的广泛政治力量,使党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政治路线影响辐射到社会方方面面,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政治领导力和社会动员力。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统一战线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网络人士开展培训活动等,不断增进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空前的政治共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统一战线强大的凝聚力与思想引领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唯有中国共产党成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与党创造性地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即充分引导和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统一战线先后从“二者联盟”发展为“三者联盟”,再发展为“四者联盟”,及至新时代发展为“新四者联盟”,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历史演进,也深刻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始终坚持画出最大同心圆,团结和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投身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6]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思潮、市场化带来的利益冲突、多种所有制带来的阶层分化,统一战线积极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深入推进关于知识分子工作、侨务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一系列政策落地落实,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统战范围,有力团结了社会各方力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力量支撑。

(三)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6]。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广,工作对象多,拥有群体量级大、涉及领域广、知识层次高的各类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库和智囊团,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大局,团结凝聚各方智慧和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团结争取知识分子工作成为统战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中央和政府制定了《关于争取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生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动员和帮助2000多位海外学者和留学生陆续归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填补了我国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空白,极大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10人都是留美归国学者。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设宴邀请胡子昂、胡厥文、荣毅仁、古耕虞、周叔弢五位工商界代表人士,围绕经济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史称“五老火锅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政党协商、参政议政、资政建言更加畅通规范,统一战线围绕“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台海问题等国家战略重点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充分彰显和发挥了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

(四)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社会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稳定环境

国家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环境变革,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多阶层交融共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凝聚起迈向现代化征程的社会共识、社会力量、社会基础,又要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思潮的多元影响、不同民族宗教的习俗文化等,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社会功能,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本质上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从共同纲领到新型政党制度,我国政党关系超越了西方政党之间“零和博弈”的政治框架,始终保持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亲密合作关系;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战线始终聚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聚合和统一;从宗教信仰自由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团结合作、尊重包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构建了和谐健康的宗教关系;从非公制经济人士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思想意识多元和阶层关系变化,不断拓展工作范围和对象,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鲜明提出“组织起来”的工作方式,营造了共担社会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阶层关系;从“一国两制”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了海内外同胞和平统一的思想共识、家国情怀,巩固和发展了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三、统一战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全面现代化。在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需要最大限度把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是统一战线最本质的属性。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就是坚持以党的指导思想为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握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就是坚持以党的政策为指引,坚持统一战线服务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做好党的政策宣讲和解疑释惑工作,始终与党保持同频共振、步调一致;就是坚持以党的中心工作为着力点,把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凝心聚力的目标靶向,凝聚起最广泛的思想共识。二是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等,使广大人民的意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充分体现。要进一步提高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政治参与热情,深入开展调研,扎实做好建言献策工作,真实反映民情、集中体现民意,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提高广泛的政治参与度。三是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策略。统一战线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具有代表性、政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是权力运行监督的重要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既要在运行机制上求实效,避免“挂空挡”问题,又要在公开透明上求突破,接受民众监督。同时,要注重发挥统一战线法律界人士作用,一方面抓好法治宣传工作,助力法治观念普及,强化民众民主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助力推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建设,健全民主政治理论、政策、制度等。

(二)深入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基础

统一战线深度嵌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过程,深入推进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是更好践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主要任务的时代要求。一是坚持科学思想指引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统一战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和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握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时代内涵和基本方略,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工作。二是加强学科建设完善理论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科搭建有利于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完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学院要“推动学科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统战特色的优势学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学院主动作为,加强统一战线学研究和交流工作,进一步完善统一战线学科建设,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理论完备、框架合理、优势显著的统战学科,为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建设发展夯实根基。三是突出实践牵引提升研究质效。统战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既要重视理论性、政策性方向的探索研究,也要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层面的解答回应,不断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三)助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重点是经济发展。围绕贯彻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统战工作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进取的意识,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进一步强化智力支持。统一战线要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重大战略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国际国内双循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课题,注重发挥统一战线“智囊团”优势,用好统一战线智库,精心设立课题,组织专题调研,积极资政建言,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扎实做好政策理论宣讲、思想政治教育、答疑解惑工作,教育引导统战成员将思想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愿景上,积极动员各领域专家学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归国华侨留学生等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提档、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攻关“卡脖子”难题等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形成整体合力。三是进一步服务引资引才。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优势,积极开展参观考察、项目推介等活动,进一步助力扩大引资引才“输入点”和“覆盖面”,引入更多海内外投资者和高端人才进入战略新兴产业、乡村振兴事业等,推动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四)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统一战线要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一要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有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统一战线成员共同思想基础的精神动力源泉。要切实加强统战工作,发挥好文化界人士和文艺工作者作用,以影视、书画、网络等形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创作和传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二要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弘扬民族团结文化,需要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助力推进民族特色村落、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民俗活动创建,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民族文化风貌。三要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占据世界主流地位。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一战线要积极动员留学生群体、华侨华人、文艺界工作者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推广、创新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产业产品,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力度,一方面增进广大海外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另一方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中国式民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