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颖婕 杨景光
(1.澳门大学,澳门 999078;2.3.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中小微企业不仅是我国企业法人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保证社会充分就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民营中小微企业除规模较小外,还普遍具有实力较弱、现金流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下、取得贷款困难等弱点。自2020年初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上述弱点被进一步放大,对其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一些企业受疫情影响终止营业,一些企业虽恢复运转却处在惨淡经营的状态中。在疫情全球持续蔓延,防控工作进入长期化、常态化的形势下,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并延长政策实施时间,以帮助民营中小微企业缓解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企业也应当探索应对措施,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为应对疫情危机、提升竞争力积累经验。课题组于2021年8月至9月间在上海市杨浦区以圆桌访谈形式,面向建筑工程、建筑设计、电气工程、物业管理、运输物流、餐饮服务等行业的部分民营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或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
对于第二产业企业(包含制造与建筑业)而言,疫情影响在早期主要体现为“生产或建设进度的延迟”。受访建筑工程企业负责人A表示,由于2020年第一轮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假期前后,多数员工此时已经暂离工作岗位,因而并未出现员工大规模滞留本地现象,但随着各地人员流动管控措施趋于严格,大批外地员工无法回到上海工作,“停工停产令”的下达进一步导致企业正在进行中的各项工程项目进度停滞。即使在全面复工复产后,相应工程的施工速度直到同年5月初才恢复到疫情前同等水平。受访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人员B表示,受“停工停产令”影响,2020年上半年几乎没有承接新业务,仅能处理部分既有项目的收尾工作。两家建筑工程企业受访者均提到,在第一轮疫情高峰期过去后的2020年下半年,参与新项目(尤其是政府或国企项目)数量有所增加,工程施工速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因疫情早期影响而拖慢的进度和损失的营业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但两家企业受访者也表示,在目前疫情仍未结束,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房产商)元气未恢复的情况下,从保证资金正常回笼的角度考虑,他们更倾向于承担信誉较有保证的政府或国企建设项目,而对于承接民营企业项目热情有限。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疫情对第二产业企业的影响变为以“造成原料或上游产品成本上涨”为主。电气工程企业负责人C表示,在境外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等因素的影响下,上游企业对于各类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如电线、不锈钢与芯片等)的生产和运输效率远不及疫情暴发前,进而导致了产业链下游的相关企业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对后者的经营造成巨大压力。A、B、C三家企业受访人员均提到,对于工程类企业而言,部分工程的报价在疫情前已经敲定,而疫情背景下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一做就亏”或需要甲方再给补贴才能完成相应工程的情况。从宏观层面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21年5-9月间,每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均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21年9月的同比涨幅更达到近一年来最高的14.3%,燃料、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及电线、化工原料等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更在20%以上 ,印证了受访企业的上述说法。
多数受访的第三产业民营中小微企业(除一家物流运输企业外)受访者都认为“需求骤减”是疫情对其经营造成的最大影响。受访的餐饮服务企业负责人D表示,对于高度依赖人流量生存的餐饮服务业而言,2020年春节假期原本是传统的餐饮消费旺季,但在疫情袭击下,疫情防控措施(如居家隔离等)对堂食的严格限制,客观上导致了相应企业主要收入来源锐减。餐饮服务企业管理人员E表示,由于大批客户此前预订了相应企业的餐饮服务,企业在疫情袭击前积累了大量用于提供餐饮服务的原材料(其中多数属于不耐储存货品),前期投入均化为“沉没成本”。即使在疫情防控措施相对放松,大部分市民无需居家隔离的情况下,许多消费者或出于“避免前往公共场所”的考虑而选择使用外卖服务,或因前期停工停产导致收入降低减少消费,导致多数餐饮服务企业门店客流量至今仍未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前述餐饮服务企业(以及其他业态相似的服务业企业)的营收水平下降,直接传导到了这些企业所经营门店的出租方,即以商业物业管理为主营业务的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受访者F提到,由于居民消费动力受疫情直接或间接地削弱(分别表现为居家隔离和收入下降),相当部分商业物业的承租企业在无法承担租金的情况下被迫放弃相应门店经营与店铺承租,导致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出租管理商业物业取得的收益规模大为下降。而同样由于疫情导致的对消费状况的信心不足,许多企业对于设立新店面的意愿明显不足,因而,物业管理企业不得不降低租金以吸引企业入驻,进一步降低了自身的营收水平。
物流运输是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业务量未出现明显下降的行业(其中部分企业的营收还有所增加)。受访的物流运输企业管理人员G表示,在国外疫情扩散蔓延的情况下,由于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对中国制造的各类必需产品的需求增长显著,因而,跨国货运业务需求量明显上升。但同时,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吞吐能力在疫情期间也出现明显下降,货船到港却无法卸货的状况时有发生,也为企业的合同履行带来违约风险。此外,对于跨国物流运输企业而言,当前的出入境管制措施对其跨国业务的开展和海外客户关系的维护也造成了影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打击,中央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度过危机,而多数企业也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手段,以求在疫情打击下满足自身及员工的生存。
对于第二产业企业而言,开辟新营收增长点是其在疫情环境下保证生存的重要手段。以前述建筑工程企业A为例,该企业原本以承担写字楼装修业务为主,但其捕捉到疫情期间医药企业(尤其是疫苗生产企业)将会持续扩大产能的动向,及时将业务力量转移到医药企业的车间、实验室等的装修,借医药企业业务的“现金牛”保证自身的资金回笼。前述企业B、C也将业务侧重从原有的承接民营机构工程转为参与政府相关建设项目,并抓住2020年政府为完成年度投资额而开展大批项目的有利条件,稳定了发展局面。
对于受疫情打击更为直接的第三产业企业而言,“尽力减少裁员”和“善用减税降费措施”是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自救行动的关键。多家受访餐饮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均表示,在2020年初的疫情暴发初期,企业一方面积极安抚员工(尤其是湖北籍员工)情绪,同时与员工积极协商,承诺不裁员,并按本市最低工资标准为员工支付工资;在企业内部的劳资协商下,大部分员工选择留下,为企业后续复工复产保留了人力条件。同时,上海市政府财政也在2020年间面向企业推出了税收全免、社会保险金减半缴纳的政策,有效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此外,接入“美团”等在线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扩大受众认知范围以增加收入来源的做法,也成为相应企业的重要自救手段。
尽管当前国内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偶发病例,但疫情暴发早期全面封控的记忆依然导致许多居民表现出更明显的“风险厌恶”,从而降低了外出频率。同时,相较疫情暴发前,许多居民的收入水平未见增长,甚至有所下降,因而其出于对未来预期的谨慎态度而降低了消费额度。以前述餐饮企业D为例,其负责人提供的财务信息显示,其两家分店的消费水平从2019年的人均约100-110元降至目前约70-80元,降幅高达约30%。
居民个人消费信心的缺失只是造成“需求不足”的因素之一,而另外一大因素在于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受损。除医药、物流等少数行业外,多数行业企业在疫情前期都经历了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停工停产状态,部分企业更因此永久性停业。即使对于幸存企业而言,由于收入来源在疫情冲击下减少,加之既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因而企业现金流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企业为此选择减资减产或“断臂求生”。以前述电气工程企业C为例,该企业此前曾大量承担酒店、民宿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但受疫情影响,许多酒店、民宿等无法正常营业,连带导致承担相关工程的企业C因无法收回工程款而被迫暂停业务。而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减资减产,必然导致上下游企业需求减少,使相关企业陷入“收入来源减少-可调用资金不足-减产求生-上下游企业收入来源减少”的恶性循环。
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在货币政策上“开闸放水”,大量向市场投放货币,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加之此前去产能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各类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均有一定的上涨,多项价格指标创下近年来新高。上游原材料价格飙涨的压力传导至下游行业,使对应的工程及制造业企业面临两难局面:若自身产品或服务不随之涨价,则原有利润空间很有可能被压缩殆尽,加剧企业生存压力;若涨价,则在此前已经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能进一步降低客户的需求水平,导致本企业营收下滑,同样会加剧企业生存压力。
此外,在疫情防控中,一条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对疫情区域进行交通管制,并在必要情况下对途经的司乘人员等进行健康观察与隔离,但这一措施在客观上也使物资供应链面临限制,提高了原材料运输的物流成本。尤其对于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而言,在境外疫情并未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国内外港口、机场等对于货船、货机等都采取了更严密的检疫、隔离措施,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进口原材料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多位受访企业管理人员表示,中小企业寿命不长背后,往往有着回避税费负担的倾向。据前述餐饮服务企业管理人员E介绍,国家对创立不满3年的餐饮等行业企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而在3年优惠期满后,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税费压力。仅在用工相关的税费部分,企业需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比例就达职工工资的42%。较高的税费比例导致企业将大量精力关注回避税费问题,不利于其扩大生产及持续经营。
尽管紧急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税收全免,社会保险费减半)效果得到所有受访企业的一致认可,但也有部分企业受访者提出,在企业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经营水平的情况下,简单结束税费优惠政策可能带来企业“断奶”后遗症。
尽管国内目前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但部分地区仍有偶发的小规模疫情。在这些地区,“封控”加“全员核酸检测”已成为偶发疫情地区应对“标配”。而对于这些地区的企业而言,这些措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与进度。例如,2021年夏季受到扬州疫情影响,前述企业A在江苏泰州承接的某工程项目通往上海的主要通路均在封控范围内,导致工程人员在数周内都无法正常进出工程区域,拖慢了工程进度。
结合疫情期间各类在线服务或共享经济“云平台”的火热运作可知,在全球疫情尚未根本抑制的情况下,减少线下接触、以在线服务为主的相关业态的推广将成为这一时期的新常态。目前,许多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企业虽有接轨数字化转型或在线运营的意愿,但受限于经济与技术力量有限,“不会转”“不能转”问题突出,而现有的共享经济平台存在明显的垄断、分成过高等问题,也令中小微企业望而却步。为此,建议相关地方政府以应对疫情为契机,一方面加快面向企业的在线技术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推行普惠性的数字化发展支持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提高数字化运营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为既有互联网企业、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建立“在线发展平台”提供指导与监管,抑制平台企业的垄断与高分成状况,从而帮助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在下游企业高度受制于原材料成本的情况下,为解决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内卷化”双重压力下难以维系的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必要情况下运用国家储备,通过缓解供应量平衡供需关系,从而抑制过度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二是稳定国内外供应链,通过强化港口等货运中转平台的承载能力、优化进出口环节通关流程等方式,并在满足防疫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度放松相应的交通管制,减少物资流通壁垒,降低流通成本;三是由政府牵头,带动上下游行业企业之间就相应原材料商品的价格水平进行磋商,并引入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进行协调,鼓励上游产业为下游产业分担部分原材料成本压力,为下游产业提振信心、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支持。
鉴于原有的许多临时性减税降费措施已经随国内疫情高峰期的终结而停止实施,企业的各类税费成本已经回升到疫情前水平。同时,当前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与生产水平较疫情前仍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显著压缩,其保持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信心明显不足。由此,需要基于原有临时性政策,适度降低税费标准,帮助企业应对需求不足的状况;有关部门可考虑对部分生产需求明显不足的行业追加采取随时间递减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企业在更长的时间区间内降低成本,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优化产品服务或扩张经营。同时,对于特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含部分二、三产业),鉴于其具有利润微薄,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基于此前的临时性减税降费措施,探索对此类行业永久性降低税费标准,从而使相应企业在“断奶”后仍能以较轻的税费负担面向疫情及“后疫情时期”背景下的市场环境。
对于国内部分地区的偶发性疫情,封控措施不可避免,但“扩大化”的封控容易导致大量企业遭到“误伤”而再度停工停产,对企业的复苏造成持续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在需要采取封控措施、设置封控区域的时候,有必要采用行程大数据等措施对病例涉及区域进行精准定位,将需要封控的区域缩减至最小范围。同时,对于封控区域内的受影响企业,在保证符合疫情防控规则的前提下,指导企业通过在线办公、AB岗等形式帮助企业在封控状况下仍能保持部分生产经营能力,并对企业采取生产补贴等措施,从而降低封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其内部管理流程的规范程度往往不及大型企业,而疫情冲击很可能将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放大。为此,中小微企业可以将自身在疫情过程中所暴露的主要管理问题(如对于紧急情况缺乏预案、部门职责不清晰等)进行梳理,并对管理问题进行逐一“排雷”。同时,企业管理者应向员工阐明当前企业的困境与利益所在,强化劳资之间在疫情背景下的共同体关系,在此特殊时期共克时艰。
此外,中小微企业还需要通过探索创新业务模式,提高产品服务竞争力。例如,企业可利用互联网上的企业管理运营平台实现在线业务拓展与营销,尽可能扩展可及面;发挥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灵活调整主业范围,并以精耕细作的态度打造高品质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