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中藏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2021-01-12 05:41徐智玮贾守宁马春花赵国福李亚伟陈文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青海

徐智玮,贾守宁,马春花,赵国福,李亚伟,陈文娟

(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0)

0 引言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医药工业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些年国家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产业,相继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1015—2020 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等文件。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以国家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要求产品的溯源性,从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到绿色规范化种植,再到商品的质量和创新性都有着既定的方向和严格的要求。

沐浴在大健康产业的春风里,如何带动周边的农民利用中药材增收、如何引导当地百姓种植中药材、如何实现中药材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与国家战略、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SWOT 分析法,探讨了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结合地方特点给予合理化、可持续化的中藏药产业发展路径。

1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 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地理环境优势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昆仑山脉与祁连山脉由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高山与河谷之间的高低落差构成了独特的地缘景貌与生态环境。所以境内4/5 的地区为高原,其余为山地、盆地、河谷、戈壁和丘陵,且平均海拔在3000m 以上。具有高寒缺氧、秋冬少雨、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空气洁净、土地无污染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不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产物。黄璐琦等[2]认为药用动植物的环境最适宜性概念与普通生物对环境的最适宜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药用动植物的活性成分可能是在胁迫(逆境)条件下产生和积累的。所以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栽种中藏药材也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积累,也是道地药材形成成因之一[3-4]。其次青海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土地污染少、无连作现象,而且当地脑山荒地多、租金和劳动成本低等都适合于药材种植。

1.1.2 青藏高原藏医药优势明显

藏药,是我国传统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与疾病作斗争中研究探索出来的高原药物[5]。早在公元6 世纪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时,随带的医学书籍就汇编为《医学大全》,使中医药在藏区第一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公元7 世纪相继出版了结合祖国、印度和波斯医学的第一部藏医学著作《无畏的武器》和《月王药珍》;公元八世纪初,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旦贡布等人用20年时间总结藏医经验,并吸收《月王药珍》等著作和中医、外来医学内容,写成《四部医典》。记载药物达1002 种[6],认为药物有五行、六味等效能。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特有的动植物区系。藏医也以青藏高原常见动植物为主要用药品种,通过藏医药经典理论为指导,来为当地百姓解决病患。目前,红景天、雪上一支蒿(铁棒锤)、藏茵陈、唐古特莨菪、独一味、鬼臼(桃儿七)等藏药已研制成各种成药,并以其独特的药效和良好的口碑闻名于世。因此,藏药是在藏医的临床实践中出现的。只有资源、没有医学理论的经验和指导,也未能成为道地药材。

1.1.3 青藏高原特色中藏药材资源优势凸显

青海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空间分布强烈,生态环境多样,适宜名贵中药材和各类植物繁衍生息。经济植物分布广泛,包括高等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内,本底资料统计共计2000 余种,且具有高原特色。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青海)工作数据显示,截止2020 年8 月青海省共普查到1300 余种药用植物,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版中收录品种188 种,包括了地道大宗药材大黄、麝香、冬虫夏草、牛黄、羌活、青贝母、红景天、甘松、秦艽、甘草、川赤芍、石膏、寒水石等;蕴藏量在1000 吨以上的品种有大黄、秦艽、沙棘、萹蓄、黄芪、龙胆、麻黄、赤芍、羌活、香薷、藏茵陈、红景天等;共普查到600 余种常用藏药品种,除大黄、红景天、独一味、牛蒡子、桃儿七、车前子、天南星、红花、甘草、羚羊角、麝香、熊胆、龙骨、石燕、雄黄等121 种与中药交叉应用外,还有400 余种为藏医所专用,主要品种有:甘青乌头(藏名:榜嘎)、绵参(藏名:榜参布柔)、小大黄(藏名:曲玛孜)、陇蜀杜鹃(藏名:达玛)、囊距翠雀花(藏名:玄果贝)、短管兔耳草(藏名:洪连)等;共普查到栽培药材58 种,目前栽培主要中药药材品种有大黄、羌活、川赤芍、冬花、百合、鬼臼、雪上一枝蒿、土木香、贝母、当归、黄芪、党参、大青叶等。

1.2 劣势分析

1.2.1 当地栽培品种存在盲目性,道地性药材种植处于起步阶段

全国常用中药材约为500 多种,有道地性记载的品种占80%左右[7]。胡世林、谢万宗、黄璐琦等[7-9]均在其著作里阐述了道地药材形成的因子,包括了生态、种群、基因、地理、人文等因子阐明了不同药材的道地性。道地性作为优质中药材的特殊属性,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品种的选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青海当地种植以大宗药材当归(岷归)、黄芪(正北芪)、党参(潞党参)为主,都不是青海的道地地产药材。而贝母、大黄、羌活虽属于西药的道地药材,但是成长年限需要4-5 年才能有产出,而种植当归、黄芪、党参基本上当年购买种苗当年采挖,且当年就能获利。这几年甘肃种植当归面临土壤污染问题(根腐病),不得不将当归种植转移至青海东部农业区,也带动了当地合作社和农户的大力种植,开始经济效益确实很好。2014 年左右一公斤鲜货在12 块钱左右,随着当地百姓盲目跟风大面积种植以后,导致2017 年当归现货降到了5 块左右,究其原因在于甘肃岷县当归药材文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良好的仓储和加工条件,生产加工与炮制规范化,所以正规药市如安国、亳州的药商都会采购道地药材岷归。而青海当地种植的当归在当地没有加工条件,并且市场认可度低,只能接受来自甘肃那边较低的收购价格。对比之下,现在道地药材大黄、羌活、贝母的价格这几年却稳中有升,综合下来每年的收入基本比种植大宗药材高,且较为保险。所以,当地百姓要提高风险意识,选择道地性、市场认可的当地药材进行种植,切不可像种植玛卡盲目种植,导致该药材产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而质量却参差不齐,疗效欠佳更卖不上价钱。

1.2.2 当地中藏药材种植产业缺少规范化的种植技术和经验

如果市场上中药材种子种苗良莠不齐,导致种出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现代化、规模化种植的需要。目前青海中药材种植种子种苗基地规模小且尚在建设,农户基本处于自育苗或者购买甘肃的种苗。以种植当归为例,大多数蔬菜种植合作社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转型,缺少相关中药材种植经验。个体农户往往没有从正规渠道购买当归苗,不但苗钱高而且导致当年当归抽薹率能达到一亩80%以上,减产甚至是绝产。然而自育苗能大大控制抽薹率,但是繁育的种苗长短不一,无法达到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要求,保证不了药材的品质。另外有些农户为求利润,达到增产和减少病虫害的目的,使用膨大剂和辛硫磷等国家严禁中药材种植使用的农药。这些都是在严重影响药材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栽培作业,缺少规范化中药材种植技术和经验最终导致药材质量无法保证,无法形成地区中药材产业品牌效应。

1.2.3 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缓慢,缺少完善的产业链

青海省目前正在着手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药材种植合作社等对规范化药材技术不娴熟,在药材采收、加工、储藏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指导,故药材品质和管控难以达到国家标准,产业链的断层也导致了青海省药材市场没有发挥辐射影响的作用。

1.2.4 科研力量不足,开发缺乏深度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中藏药资源。由于当地技术力量较薄弱,缺乏对中药材的精加工和深度研发能力,生产中药材衍生品的企业较少,导致中药材市场份额较小。如青海产的羌活,以优质蚕羌比例较高而享誉国内外市场。虽然羌活资源已被广泛使用,但青海省却明显缺乏使用该资源作为主要原料的产品类型,省内相关企业使用量也十分有限,大量资源作为原料流通到外地药材市场,获利甚微。唐古特大黄自古素有“西宁大黄”的美称,为青海省著名道地药材资源。目前虽然开发出“大黄茶”等部分初级产品,但产业化规模仍旧偏小,省内资源利用量也有限,大量优质的资源作为初级原料而流入省外药材市场。

1.3 机会分析

1.3.1 生态旅游产业加快中藏医药产业的发展

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目的在于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快速发展。青海省应当依托生态环境与药材资源两大优势,以发展以芍药、百合、沙棘、枸杞、大青叶、高原玫瑰等作为药材生态观赏园,通过政府引导、产学研企协同协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加快建设集产、加、销、游、玩于一体的百万亩“花海”生态旅游扶贫示范区,打造现代中药材新型农园产业体系。

1.3.2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将为当地中藏药材产业增添新动力

青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将为青海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内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参与全球经贸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条件。青海要利用好自身中藏产业优势条件,加快高原特色中藏药材产业发展,深入挖掘高原特色药用资源,提升中藏药产业科技支撑,通过实施中藏药材种子种苗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建设和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加强高原特色生态药材产品的开发力度,强化品牌培育,借助“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

1.4 威胁分析

1.4.1 以冬虫夏草产业困境为例

青海道地药材冬虫夏草闻名遐迩,主要以果洛、玉树地区海拔4000m 以上高寒草甸出的虫草质优,也是当地早期传统出口创汇商品药材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虫草价格也不断上涨。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每年采挖季节有数十万人涌入牧区各个州县,从事采挖活动,对高寒草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同时也破坏了寄主昆虫的繁殖生长,也影响了虫草的数量和质量。由于植被种群的不断破坏,虫草野生资源也面临匮乏,也使虫草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和《2018 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极危目录名单。2016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使虫草正式退出药食同源的名单。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也颠覆了当地一家中药创新型企业,作为“虫草第一股”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将冬虫夏草研磨成粉,制成含片,称之为“极草5X”,曾经光辉时,那句“冬虫夏草,现在开始含着吃”的广告词也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一度被炒到百亿市值。在国家政策法规出台后,该企业也出现了保健产品砷含量超标等质量问题而停止虫草保健品的生产。从青海春天虫草事件得到的启示有两点:第一点应从资源的角度来把控,以野生药材虫草为例,从国家“七五”规划到国家“十三五”规划,连续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冬虫夏草繁育研究。所以完全依赖野生资源的冬虫夏草生态繁育技术项目研究为了实现规模化、稳定化的生产及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趋势。其次青海当地药企应构建较为丰富的产品生产线,以科技型系列产品群的发展,降低政治风险性高的产品在经营业绩中的比例,同时增加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2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2.1 从源头抓起,注重种子种苗的市场完善

青海绝大多数道地药材依赖于野生药用资源,随着国家三江源保护政策法规的不断深化,乱采乱挖的现象已成为过去,意味着天然野生资源供给出现紧缺。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将野生药用价值高的品种进行人工繁育并实现产业化,这是解决西北地产药材资源供应的唯一途径,也是保证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必经之路。当地应建立特色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源优质化产业化,为种植基地大面积人工栽培提供基础保证。目前,应重点考虑道地药材品种有:大黄、羌活、贝母、红景天。特色地产药材品种有:沙棘、红景天、鬼臼、雪上一枝蒿、秦艽、独一味、藏茵陈等。

2.2 提倡绿色、规范化种植中药材

规范化是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中药现代化,生产符合质控标准的中药材,必须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规范管理,生产管理规范的实施势在必然。实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中药材栽培质量,是中药质量标准控制的源头,对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省应建立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能从根本解决目前我省中药材生产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中药材生产朝着优质、高广、质量稳定、可控的方向发展,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要因地制宜抓好药材生产规范种植,用GAP 原则指导青海省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依照地域性变化规律进行区划,合理布局,重点抓好道地、地产、特色药材,建立寓引种、栽培、生产、研究、推广于一体的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优质药材的基地化建设,可保证和稳定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可持续发展中藏药资源,逐步实现规模生产,扩大青海中藏药材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从而成为青海绿色有机生产的又一张名片。

2.3 应加强中药材产业链的建设

汪晓凡等[10]在文章中比较分析了我国中药材产业链在不同纵向协作模式下的交易成本,以期找出适合我国现阶段中药材产业链发展的纵向协作模式,从而加速中药材产业链的整合与建设。晋小军[11]则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药材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经济效益,他认为种植环节的利润最低,其次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环节,而制药环节利润最高。在产业链发展模式上,孙晓波[12]提出了中药材全产业链研发、综合利用的创新性思维,以发展势头较强的中药材大品种作为示范,通过多方面融合发展,创建了集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市场开发与一体的产学研渐进循环模式。所以我省应加强种植药材发展与发展中藏药产业化结合起来。要以产品为龙头、基地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纽带,推进供需直接挂钩,同时要求中藏药产地加工要与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相结合,要在道地药材的产地中建设药材加工基地,实施集中加工,一方面保证药材来源,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种植积极性,稳定药源。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青海高原特色药材种植,依靠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药材深加工、综合利用,研制开发系列产品,来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助力青海中藏药材产业迈向新高度。

2.4 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及开发利国利民

随着近些年野生中药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有些野生中药品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已达不到不可维系的地步。对野生中药资源的大量需求已严重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负载的能力,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应积极探讨建立青海常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为可持续利用好当地特色药用资源奠定基础。同时重视保护种质资源、生态环境的恢复,通过建立法律法规、设立保护区等手段,来恢复中药资源的物种和生态。同时根据《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加强中药材栽培、驯养技术研究,实现对野生药材资源依赖向规划化种植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转型。

2.5 国家政策法规方面完善中药材标准和市场的建立

中药资源稀缺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市场不规范等原因,使得道德风险出现,主要表现在中药材质量的下降,即制假售假、掺杂掺假,增重染色,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10]。应完善中药材质量的监测、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生产管理,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保证市场向“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五点建议,基本可以从中药资源的角度、中药生产加工产业链等诸多环节,解决好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环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推进,青海中藏药材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秉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将中医药产业带进更高的领域。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青海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