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诚信教育面临困境及提升路径探究

2021-01-12 03:01初金哲马铭潞
黑河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

初金哲,马铭潞,吴 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9)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而,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校诚信教育工作,充分整合利用高校资源、社会资源、互联网资源,锻造锤炼大学生诚信品格,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一、我国诚信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诚信道德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强调,必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德育,通过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作为国家一流高校的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开展了诚信教育规范课;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建设进入新征程;从2006年到2020年,内蒙古民族大学常态化开展诚信教育专项活动,累计组织诚信考试近三年,诚信考试班考研率较普通班高5.3%。

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建设,即要靠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约束,也要靠诚信道德的教育。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和继往开来的社会责任,高校是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纽扣,因此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教育的培育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诚信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必备课程。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学术研究、组织活动、社会交往、助学贷款、就业求职中诚信缺失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和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应从网络、社会、学校和认知四个维度着重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应试教育弊端显现,学生滋生“侥幸心理”

202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等教育要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大学生出现诚信心理问题原因来自于部分高校缺少大学生诚信管理体制。以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相违背,致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潜移默化加重学生功利心、滋生侥幸心理,产生不诚信行为。首当其冲表现为学术诚信中的侥幸心理,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项考核内容,也是大学生学术能力的体现,近些年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论文造假行为随处可见,同时由于应试教育中缺乏德育为先的理念,也诱导学生产生行为上的侥幸心理。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大高校均延期开学,在教育部和各高校严格的制度管理和体系约束下,仍有部分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不服从学校的管理,瞒报行程信息,未经同意私自返校,2020年2月以来已发生多起相关事件。此类事件一经报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网络热搜词语和词条中高居不下,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更是成为了热烈讨论的话题。可以看出,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大学生侥幸心理尤为严重,不诚信行为表现突出。大学生出于侥幸心理的论文造假、无视学校管理要求的私自返校,都能够看出大学生的诚信心理出现了严重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评判标准都是受诚信教育影响的重要外在因素,而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培育大学生健康的诚信心理和诚信意识,要从根本上注重学生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二)社会“不良风气”加剧诚信危机,学生“虚假求职”屡禁不鲜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暴露在公众视野内的道德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诚信危机事件。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重要因素,从多角度影响大学生诚信价值取向。近年来,我国大型企业与公众人物的不诚信行为并不鲜见,其不诚信行为一次次冲击着公众的道德底线。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片面化,正处于价值观念养成期,大企业与公众人物造成的负面新闻和连带效应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诚信观念,给大学生造成行为诱导和“坏”榜样,易造成效仿、跟风现象,对大学生诚信品质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020年,我国大学生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峰值。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长,就业难问题比较严重,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化莫测,由原来的“从一而终”、“一步到位”转变为“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在就业中填报虚假信息、违约等行为已成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求职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不仅是诚信上的一个污点,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遗憾。据大学生就业数据显示:有2.3%的学生经常在就业协议中违约,10.6%的学生偶尔在就业协议中违约,87.1%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就业协议中违约。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加上人才市场制度规则的残缺,就业机会艰难、行业歧视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离职、跳槽、违约概率增加[1]。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45.9%的大学生表示社会上的不诚信风气是酿造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理想信念迷离、价值取向错位、诚信意识欠缺的情况,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受到强烈冲击,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唯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树立道德典范、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才能促进诚信社会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三)虚拟化网络环境为诚信缺失提供“庇护所”,助长“不诚信”行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文化早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电子设备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刨除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学生既可以在互联网中收取到各类信息、发表个人观点,满足生活需求,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售货,实现商业用途。互联网提供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滋生诸多隐患,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2]。一方面,大学生存在网络社交不诚信现象,近些年大学生网络偷窥、盗用他人信息、窃取他人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数据显示:11%的大学生存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现象,8.2%的大学生存在网上欺骗感情行为,27%的大学生存在网上偷阅过他人E-mail信件行为,这种行为是极大的网络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学生存在网络行为不诚信问题。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与此同时实名认证还未全民、全网普及,部分学生在网上肆意传播谣言、虚假信息,抹黑、人肉他人,为网络健康诚信发展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危害。学生对于谣言的辨别和甄别能力较为薄弱,容易轻易相信不实言论、传播不实言论,推动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尤为严重,并且与网络风气建设息息相关,网络社交不诚信、行为不诚信的做法无不将大学生推向网络失信的深渊。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生活、开拓了视野、共享了资源,而网络世界存在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诚信缺失行为拓展了空间,提供了“庇护所”,网络风气建设的空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我们只有营造良好的网络大环境,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诈骗、侵权等不诚信行为、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才能为大学生诚信行为培养提供平台。

(四)家庭“利益化”教育模式、“阶段性”的教育空白,促使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偏差

受中国式教育“高教独立”思想的影响,基础教育多在学龄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普遍重视,在接受高等教育却放任不管,许多家长认为,应该由高校负责学生的管理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在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出现阶段性空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都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受其价值观影响,家庭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国家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建立起以多种形式并存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与此同时虚假贫困证明也相继产生。功利化、利益化的家庭教育,引导学生提供虚假证明,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无形中引导学生效仿和学习,步入失信人员行列。1999年起,助学贷款正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为困难学生上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由于诚信体系不完善,让部分学生钻了制度的空子。如今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高,无需实物担保;加之大学生深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知识无用论”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拖欠或拒还助学贷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严重泛滥。大学生失信行为产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使大学生对诚信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过渡的重要时期,缺乏甄别能力,所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难以分割、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父母的度己以绳、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会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诚信品质的形成。

三、高校诚信教育提升路径探究

(一)网络维度:筑牢网络诚信“防火墙”,塑造“诚实守信”互联网环境

诚信不仅是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而且关系国家生存发展。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的便捷性、虚拟性对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诚信道德目标要求,推进网络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首先要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建立道德诚信机制,利用游戏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等多方平台进行诚信道德宣传教育,依托新媒体与大众传媒建立独具匠心、标新立异的舆论监督管理体系,营造失信造谣可耻、诚实守信光荣的健康网络舆论氛围,切实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诚信建设,保证大学生更加容易接纳真实、健康的信息。其次,针对网络中触犯诚信道德的法律问题,需要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网络诚信的建设只凭个人维系效果微乎其微,将网络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是维系网络诚信的重要手段,推动网络诚信建设需要加以制度化将其巩固;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是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3]。需要切实发挥法律制度的管理职能,把诚信道德导向始终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中,及时把实践中广泛点头称善、呼之欲出的诚信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明确诚信道德,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谨言慎行,面对网络选择时择善而行、从善如流,使大学生心中存法、学以用法、不以身试法。在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网络反馈机制。监督网络法律法规和制度落实到位、切实服务于网络监督、强化网络新技术的管理方式、创新发展网络技术,保证网络社会的秩序井然、真实透彻。采用网络诚信教育奖惩制度,对于网络失信问题应严厉处罚,打造诚信无欺的网络环境;对网络失信行为及时曝光,惩罚失信行为,警示他人。及时更新、充分提升更新网络监管技术,注重行政监管、经济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构建监督体系。最后需要大学生对自我进行约束,要求要以“慎独”的标准规范自己,将自我约束和外在规制建立起“知行合一”、有机统一的统一体系。网络诚信是大学生生活中诚信的延伸和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素质,助力于推进社会整体诚信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诚信素养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普及与践行。

(二)社会维度:实现全民征信普及,健全诚信制度体系

建立社会诚信机制是塑造诚信社会的基础。公民个人、社会群体的诚信建立主要受社会诚信中其道德观、诚信观所支配。建立社会诚信首先要为诚信社会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要打造诚信政府,使政府得民信任,为社会做好表率;政府要大力宣传诚实道德模范事迹,用感人肺腑的情节、高风亮节的高尚行为、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去感染、鼓舞、引导大学生向诚信标杆看齐,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功利价值和道义价值之间把握住合适的平衡点,消解良莠不齐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信仰缺失和价值缺位。将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作为塑造诚信环境基本出发点,进而营造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诚信体系制度化建设,形成规范、系统的大学生信用供给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查漏补缺健全机制,对严重危害国家与公民利益的失信行为进行严惩,制定可供行政部门参考与执行的标准。打造信用社会,从源头上遏制失信行为。完善政府服务职能,联合相关部门,建设和制定相关领域中诚信体系和机制,打破地区信息壁垒,实现地区政府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并实现其综合整治的目标,以保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落实、生根发芽。最后要完善社会征信内容,更全面地收集信用信息,将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与整合评价,当个人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需要贷款或升级参评时,将其提供给银行等相关单位予以参考,严格把控征信系统,提高其公信。最后需要完善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的奖惩机制,诚信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不留余力的奖励诚实守信者,鼓励诚实守信先进者,惩罚违信失信者,使失信者束手无策。强化诚信者对诚信品质的坚守,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诚信品质身体力行地践行在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中。奖惩并行,降低社会失信发生率,除了正面奖励和积极引导外,对失信者严加惩治,加强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是有效治理社会失信现状的另外一剂强心剂。建立诚信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需要政府、组织、个人不懈努力的付出,更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交和经营活动中,主动践行诚信,诚信做人、诚信办事、诚信经营。通过行动,共同努力,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壮大发展。

(三)学校维度:完善诚信教育体系,夯实诚信文化建设

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突出发挥其中流砥柱作用,高校要坚持以教育为本观念、育人为先的理念,着力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具体应从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校园文化、完善诚信体制三方面入手。高校在建设大学生诚信体系时,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和通识教育课的主体作用,在日常教育中将诚信日常表现与奖助学金、骨干选举、就业推荐等中心环节紧密连接,使诚信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实际行为管理和实践活动中;在理论课堂中改变拘泥守旧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会计学授课中,以情景模拟的形式渗透职业道德精神中诚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以一种大学生有兴致的形式开展诚信必修课,让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齐驱并进,推进诚信教育走入课堂;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督促全体教师将诚信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高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学术诚信氛围,并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中存在的失信行为给予严肃处罚。其次,高校可利用“双线”平台将诚信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借助于线上平台,通过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抖音等视频网站进行诚信教育普及和引导。同时线下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辩论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将诚信教育纳入团支部、党支部的日常学习,大力宣传学生诚实守信的事迹、树立道德模范代表。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做到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实施效果良好,又要做到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内外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达到弘扬诚信精神、营造浓郁诚信风气。最后,高校要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一方面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抓典型、树榜样”、建立健全学术不端问题的惩罚机制,做到问题出现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从社会现实和学校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就业诚信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调整诚信教育的内容,在树立传统美德典型范例的同时,不忘体现社会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在表彰优秀先进事迹的同时,不忘指出社会难点问题;以第一课堂为主力军,做好入学时的诚信第一课;以第二课堂为承载,在活动中给予就业诚信教育;以毕业大会为依托,做好离校前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高校的诚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质量、校园文化的氛围和影响、诚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皆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有巨大影响。高校应多角度、全方位整改,为大学生规避失信行为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四)自我认知维度:自觉摒弃“侥幸心理”,提升“自我诚信”认知高度

行为是内心的外在表现,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要从根源入手。首先,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和调整来说,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抱负,对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具有重大影响。大学生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诚信行为相结合,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同时要将价值观作为自身诚信行为的考核标准,从而使内心想法转变为切实行动;要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在学习上诚实严谨,在生活上真诚待人,日渐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作风。同时,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文化底蕴和道德素质,自觉抵制失信行为,对社会和学校中的失信现象有一个清晰地认知,在文化知识中能够充分认知自我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检验自我诚信水平,始终把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自己在校的行为准则,不断地提高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彰显诚信,让遵守校规校纪成为行为准绳。最后大学生要正确看待侥幸心理。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行为也是心理的体现,而从心理学上讲,诚信被看作是理性的选择,大学生失信行为出现与侥幸心理息息相关。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受应试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侥幸心理,致使大学生出现“虚假求职”和论文造假现象,此种行为无不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应通过深入学习诚信课程、社会诚实守信先进事迹,了解失信危害,培养客观思维,学会以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提高个人修养和认知水平,养成自己的底线思维,面对失信行为时有自我判断;大学生要真正意识到失信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断从自我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提高自控力,要坚决摒弃侥幸心理,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社会、网络、学校只是其中一部分,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唯有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将诚信观念深植大学生心田,督促大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杜绝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产生,推动诚信社会的建设发展。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浅谈诚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