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1-01-12 02:08:27郑子业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特色学校师资

郑子业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从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上了日程[1],到2015年教育部联合6部委颁布的《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对校园足球的教学、师资、竞赛、试点布局等方面做出了工作部署,使其发展回归了正规[2],校园足球的推进工作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师资力量缺乏、场地设施不足、课外活动不规范、家长认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校园足球的进一步推进,随后的推进工作要如何开展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实施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对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竞赛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学生保障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

校园足球的开展是以相关的政策文件为实施依据,政策文件需要相关组织机构的组织实施,活动的组织开展需要实施的平台和载体,同时根据《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在教学、师资、竞赛、保障等方面对校园足球推进的工作部署,本文分别从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特色学校、学生培养与竞赛、师资培训、保障体系等几方面,对校园足球的推进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1 校园足球推进现状的问题分析

1.1 政策执行的主体与客体对于政策执行的阻碍

所谓政策就是指国家为实现某一历史时期的任务和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和根据,校园足球的实施开展就是以相关政策文件的内容指示为依据,校园足球的相关主体以此为行动准则对相关政策进行实施。校园足球政策是由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制定;由各地方政府、体育局、教育厅等部门执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家长等则为政策执行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实践者,因此校园足球的政策执行落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4]。当前,校园足球是以教育系统为主导并与体育系统联合推动,但由于两个系统职能差异,使得两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导致校园足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两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分割,使校园足球的开展面临着师资数量缺乏、水平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其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家长等作为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客体,目前存在着对校园足球开展认识上的偏差。根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报告,部门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领导在校园足球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学校领导秉持着出政绩的观点,校园足球的开展呈现“重创建”“轻建设”的现象[5]。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和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考虑,对校园足球开展的认可度始终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影响校园足球政策执行重要因素。

1.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缺乏科学性

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和创建过程由教育部主管,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配合,通过各学校自主申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和教育部综合认定这4个阶段进行遴选,同时教育部在遴选基本标准和创建基本要求上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当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相对完善,但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也出现了已经“授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后被取缔命名和不达标的现象。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其“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了不同地区的师资、场地设施等资源保障方面的差异性。事实上城镇学校在经费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而在场地上由于自身学校占地面积的限制使得场地条件存在限制,乡村学校则与城镇学校的实际情况相反,乡村学校有着充足的土地面积建设足球场地但由于资金等方面限制使得场地建设困难。对于不同地区,采用统一的评定标准,不仅会不断拉大城乡之间校园足球开展水平的差距,也有违“校园足球首要任务在普及”指导思想。第二,部分创建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所申报的学校实行有效的评定和观察,如指标“场地设施、器械配备达到国家标准”,但有关场地设施国家标准并不十分明确。使得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硬件设施质量上存在问题[6]。第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退出机制”有偏差,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复核指标中教育教学(30分)分值要低于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33分)的总分值,从而会导致校园足球学生培养实践中产生导向性上的偏差,使得校园足球开展出现重训练竞赛和竞技人才的培养,忽视了校园足球的育人作用[6]。第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退出机制”的复核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与“遴选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相近,而两种评价标准体系分别针对特色学校入选资格的审核和特色学校发展情况的审核,因此两种评价标准指标的相似,其结果就是对于特色学校的复核也只是资格上的重复审核。

1.3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缺乏深入的协同合作

为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5部门,共同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并且由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以促进各个部门组织协调工作,使校园足球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7]。为贯彻落实国家对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任务部署,全面推进各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各地方也成立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协同各个省级部门开展各省校园足球工作。

在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建设场地设施的土地规划和财政拨款等方面,都需要各个不同机构部门组织协调共同完成。因此,校园足球开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校园足球的良性发展也是必然的。我国竞技体育的主管部门为国家体育总局其主要职能就是竞赛、训练等方面,校园足球由教育部主推,其职能则是教学育人。由教育部主管的校园足球实现校园足球活动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有效开展是存在组织管理职能上无法覆盖的问题,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两个部门深化合作是亟诗解决的问题。

1.4 校园足球竞赛缺乏育人功能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学生的教育教学培养主要是由教育部主管。体育项目进校园既要培养某一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教育教学。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运动竞赛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发挥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育人功能是目前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从整体上看已经十分完善,但都是以某一单位为基础,选出该单位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因此校园足球在竞赛上必然只涉及少数学生,不能完全贯彻校园足球全面普及的政策方针。虽然当前通过竞赛体系疏通学生的升学通道,但其针对的只是校园足球运动队的学生,同时升学通道的评价标准是以竞赛成绩为基准,无法体现校园足球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功能。

1.5 校园足球人力、物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校园足球的开展其主要针对的是对于学生的培养,而涉及学生的培养必将牵扯到师资和硬件设施保障。通过对西安市莲湖区教育局的访谈了解到,资金的缺乏也是导致校园足球师资数量匮乏、师资整体专业技能差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师资问题上,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主要是由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负责,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省级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协同配,设立了“国家骨干师资”校园足球专项培训[8],但由于高水足球专项人才引入的“绿色通道”不能落实,足球高水平教练员无法进入学校任教。在场地问题上,有些学校场地设施的不完善不仅在于场地设施资金投入不够,也存在着由于占地面积的原因无法留有足够的空间对足球场地实施建设。对此,为了使校园足球的发展得到有力的资金保障,中央财政在教育部设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扶持专项资金”以保证校园足球稳定有序地发展[9]。但从目前校园足球试点布局的数量上看依然无法满足校园足球开展的资金需求,其资金投入渠道也相对单一,同时其经费去向问题也困扰了校园足球的发展。

2 校园足球推进现状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力

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承担了我国竞技体育回归国民教育体系的使命,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体教融合的最终目标也本应如此[10]。当前国家体育总局承担了我国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培养和各运动项目竞赛管理;校园足球则是由教育部主推,而校园足球工作其培养主体就是学生,对学生的培养过程离不开完善的竞赛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团队。面对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不同职能和优势,加强两大系统部门之间各自优势的互补与协作,是全面贯彻落实校园足球相关政策任务部署的重要途径。例如体育系统拥有庞大的校园足球未来师资资源的高水平退役运动员,教育系统有着大量的师资岗位需求,加强体育部门高水平退役运动员向校园足球的布局试点的足球教师岗位的流动,为解决校园足球师资问题提供重要途径,同时也解决了体育部门高水平运动员未来发展的问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学生家长作为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客体,其对学校体育的错误认知,是阻碍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政策执行的重要阻碍,因此引导其对校园足球甚至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是提高校园足球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方式。对此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学校、教师、家长等政策执行客体的思想教育以及沟通交流,提升校园足球试点政策执行客体的价值认同感。二是通过加强校园足球的宣传、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和加强家长思想教育,改善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环境。

2.2 强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的科学性

“遴选机制”是用来衡量申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学校是否达到创建标准,“退出机制”是用来检查它们的发展情况。因此,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实现准确客观评价的关键。对于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的科学性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通过加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减少不同地区、学段在师资、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差异的影响。二是加强评定标准的可测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成效需要通过准确的可测量的指标进行监察,对不符合标准的学校、地区不予通过,对于开展效果不佳的学校地区给予取缔。三是明确评定标准的导向型,加强教育教学评价分值的占比,落实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四是加强“遴选机制”与“退出机制”评定指标的联系,而不是相似。二者评价目的不同,前者是资格的审核,后者是成效检查。后者的评价指标应适当高于前者的评价指标。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有效建设“遴选机制”“退出机制”二者缺一不可,他们不仅各自承担了不同的作用,也应形成一种有机的衔接。应当建立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和执行,这对于校园足球未来良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深化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协同合作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是推动校园足球良性发展最主要的组织机构,由于两个系统部门本身的职能性质的不同,使得在推进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目标不统一、思想不一致的问题,阻碍了校园足球进一步的开展。因此,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应清楚地认识到在推进校园足球工作中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既要加强两系统组织外部的合作,同时也要深化组织内部合作。所谓“组织外合作”即发挥各自的人力、物力等方面资源优势互帮互助,例如,在校园足球竞赛上,体育系统拥有着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裁判员、教练员)来弥补教育系统这一方面的不足。“组织外合作”加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对校园足球活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虽然属于两种不同职能的系统,但从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加强二者思想认识上共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通过开展两个系统部门内部的思想交流会议,使两个部门在校园足球发展目标、思想认识等方面达成共识。

2.4 加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与学生培养体系的结合

校园足球的开展重在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和足球运动的普及,而不是对于少数参与训练竞赛学生的足球后备人才的输送。训练竞赛应当作为实现对学生教育教学目的和足球运动普及的手段。如何使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与学生培养体系更好地结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形成校园足球学生培养体系对竞赛体系的限制,对于参与校园足球竞赛的学生在文化学习上实行分数限制,对不能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不予参加校园足球的校队参与校内、校际足球比赛。其次,在竞赛过程中要体现足球运动德、智、美、劳的教育元素,强化其对学生的教育功能。竞技体育的竞赛是对运动员体、技、战、心、智等方面竞技素养的考量,其本身缺乏对人的德、智、美、劳等方面的培育,因此强化竞赛的育人功能也是落实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

2.5 扩大校园足球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资金监管机制,保障师资、场地设施条件

自校园足球开展以来,国家设立校园足球专项资金,政府的财政投入成为校园足球主要的资金来源,其远远无法满足校园足球的财政需求。加上校园足球资金去向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校园足球专项资金更是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增加校园足球资金投入渠道,实现校园足球资金信息公开化,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的监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除校园足球资金保障问题外,作为校园足球开展的另外两个基本保障师资和场地设施,也存在着数量不足和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对此,可通过联合社会有效资源,不仅能丰富校园足球资金来源渠道,同时通过与有关组织俱乐部的合作解决师资、场地设施问题,减少资金在此方面投入,缓解校园足球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另外制定有关校园足球相应的保障性政策文件,完善校园足球资金、师资、场地设施方面的保障体系。建立校园足球专门性财政监管机构或组织,监管校园足球资金去向,同时解决校园足球足球教师“付出与回报”不平衡问题以及足球场地设施方面的投入。

3 结语

总的来说,足球运动进校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体教融合的思想贯穿其中。校园足球的发展要以制度保障为前提,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实施力度。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标准,规范教学模式。打通学生升学渠道,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模式,新契机。体教融合则是最本质改变。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特色学校师资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42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22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甘肃教育(2018年9期)2018-07-24 10:18:06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