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庆,向 飞,张见岗,吴 薇, 董 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江宁医院麻醉科,江苏 南京 211100)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狭窄、肉芽组织增生、气管食管瘘等,均可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冷冻、激光、支架植入等治疗。全身麻醉下喉罩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治疗通道及通气保障。这类患者多伴有呼吸功能的损伤,术中减少全身麻醉药的使用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有报道利多卡因能减少肌松药的使用量[1],本研究观察全麻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下治疗对静脉麻醉药使用量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报道如下。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我院2018-01~2020-01行纤维支气管镜下治疗的的患者60例,年龄35~70岁,ASAⅠ~Ⅲ级,BMI 22~28kg/m2。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表面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排除标准:气管切开的、张口度小喉罩不能植入的、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入手术室,开放上肢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桡动脉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麻醉诱导: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均静注芬太尼2μg/kg、闭环靶控注射丙泊酚,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5)、顺阿曲库铵0.08mg/kg、同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3μg/kg·min,诱导3min后植入喉罩,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喉罩位置。表面麻醉组确认喉罩位置满意后,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声门、气管各喷注2%利多卡因3mL,3min后行镜下治疗;对照组确认喉罩位置满意,等3min后行镜下治疗。术中闭环靶控注射丙泊酚,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5),静脉泵注瑞芬太尼镇痛,维持血压为基础血压的±20%(基础血压>160mmHg时,不超过基础血压)。机控呼吸,呼吸频率12次/分。
观察指标 a. 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b.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拔除喉罩时间: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达70后,每隔3分钟评估1次。c.改良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拔除喉罩后,每隔3min评估1次。
与对照组比较,表面麻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少(P<0.01);与对照组组比较,表面麻醉组患者术后拔除喉罩时间缩短(P<0.01),改良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缩短(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除喉罩和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aP﹤0.01
呼吸科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治疗的患者多伴有小气道痰液堵塞,肺不张;有些严重的患者甚至堵塞一侧肺叶,食管气管瘘的患者常伴有肺部感染。患者术前动脉氧分压低,二氧化碳分压高,肺功能差,术中减少镇静镇痛药的使用,可以减少患者机控呼吸的时间,能早期苏醒、拔管,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广泛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单独或复合麻醉,安全、有效。有动物实验表明: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和肺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2]。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中心血管应激反应[3],起效时间1min,高峰时间3~5min,可经过气道黏膜吸收,剂量过大可导致药物中毒,最大剂量不超过4mg/kg[4,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采用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复合镇静镇痛药物,患者呛咳少,血压、心率波动小,满意度高[6]。本研究采用全麻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考虑到利多卡因的起效时间和黏膜吸收速度,本研究使用表面麻醉后3min进行支气管镜下治疗,利多卡因的使用量低于4mg/kg。术中采用闭环靶控注射丙泊酚,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50±5),有效的防止患者术中知晓。结果显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 研究表明: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能增强顺阿曲库铵的作用,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1,7]。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有报道:无肌松喉罩静脉麻醉通气效果好,苏醒快[8]。本研究麻醉诱导中使用小剂量顺阿曲库铵(0.08mg/kg),减轻患者植入喉罩时的呛咳反应,同时减少镇痛药的用量。术中不追加顺阿曲库铵,防止患者肌松药物残留,增加机控呼吸时间。
综上所述,全麻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可以减少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缩短苏醒和出恢复室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