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学科“移动无边界课堂”教学设计
——概念、模式构建及案例操作

2021-01-12 06:05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边界导师学科

邢 峥*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100)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大发展、4G应用的普及乃至5G时代的到来让移动互联网拥有了更多可能性,媒介的变革在给各行各业带来变化,不仅在加速对传统行业的淘汰,也在改变大学课堂,对传统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对于高校中承担应用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如今的角色职责却不仅如此。互联网时代信息迭代加速,教师多年积累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手指尖一点就能获取的信息库前相形见绌,知识老化和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之前。如果说教师正努力向互联网“移民”,90后的大学生,则是生长于互联网的原住民。在互联网时代“前喻(pre-figurative)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年轻人常常比年长者具备更有利的获取最新知识的条件和能力,面对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和问题,以及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学习者,承担应用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需要面对和拥抱变化,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新事物、新可能。

1 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是应用型学科教学的要求

所谓“应用学科”,是相对于“基础学科”的一个概念,是学科中应用于实践的学术分支,是高校为解决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设置的学科类型。

对现今许多应用学科的教学来说,书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常常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教学体系中偏向实践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授课教师尽管投入许多时间精力了解行业现状、探寻新问题、跟上新思路,但行业一日千里的发展变化使得在书斋里的教师处于被动追寻状态,教师学习了解的新知来不及整理、沉淀就要投入课堂,而在下一轮教学中,大部分的内容又要更新迭代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应用学科的设立目标决定其需要不断吸收社会发展中的新思想、新问题,以创立和应用新的理论,进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实践性强也是应用型学科授课的特点,应用型学科的授课必须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要紧密相连,做连接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应用学科的师生需要投入精力跟踪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并通过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紧跟业界,保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统一。应用学科的教学应设法跨越学校的边界,把握时代发展需要,构建符合社会实际,能发展学生潜力和应变能力的课堂。

2 新媒体时代有关移动教学和学习的研究

播学中有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都开创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类型”。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大爆发的背景下,近三年多来,开始有研究者把目光头像移动教学和移动学习这个新领域。

目前有关移动教学的校验教改论文有很大一部分关心的是新媒体带来的新可能性的问题,这部分文章主要讨论了移动教学的特点和优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通过移动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构建的思路和原则。如李智忠在《基于移动教学的案例教学法》提出,在碎片化、终身化学习的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应有效利用移动终端的优势,创造性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集中线上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生活的碎片化、零散化线下时间,提高学习效果。江燕在《基于移动学习的思考》一文中总结了移动学习模式的定义、特点、优点与缺点,指出一个随身相伴的移动学习课堂,能够让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提升学习质量,在家里、在学校、在路上,在任何想要的时间随时随地自由学习。赵冬等《移动学习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研究》认为,移动设备的便携性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但也需要规避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误区,在移动学习背景下的智慧课堂,要通过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要素完成,做好组织、制度、技术等内外部保障,科学实践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还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基于移动新媒体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并对实践情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以“移动教学”“新媒体教学”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一部分文章是从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境入手,通过具体学科课程的移动教学课堂设计,讨论如何利用移动媒体优势构建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翻转课堂的问题。如朱建良《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茶叶营销与贸易>微课程研究与设计》提出了课程内容设计、图文、视频、游戏设计的思路。高晓晶等人《翻转课堂与微型移动学习的有效结合》将翻转课堂与微型移动学习有效结合,在分析一般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参考微型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环节,以物理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融合翻转课堂的设计框架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微型移动学习活动,为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实践参考。李玉强等《基于移动学习的光学课程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证研究》基于移动学习环境,讨论构建了光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立足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设计;基于学情分析,及时教学干预;围绕个性教学,丰富互动方式等教学设计应对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关于移动教学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校园内的教学转型和探索,即通过移动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扩展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和学习手段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生动化。现有研究较少谈到应用移动新媒体打破校园空间界限的问题。如何发挥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无线互联的特性,帮助师生把目光延展到校园之外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中,投入行业发展的新问题新实践中进行学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 从移动互联网媒介特点出发构建无边界学习的课堂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相互结合的新事物。相较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仅具备了互联网的特征,同时也具备了移动化、便携化的特征,为人们带来空前的便捷性,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信息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知识是迅速迭代的、变化的,移动互联和PC互联网相比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升级,我们和各种信息、资源的壁垒正在消失,教室的边界正在消失。移动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的、去中心的、自发组织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在如今的应用型学科学习中,知识已经随手可查,甚至免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带领学生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比教学生拥有知识更为重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应用课程的学习可以用更有效率、自由度更高的方式展开。不仅如此,基于移动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建构无边界课的课堂,突破学校的范畴,随时随地引入各种行业信息和行业教师资源,让任何学生在任何地点,以自由的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后文将具体探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工具选择和思路,并将从具体案例入手,探讨接入和整合各种学校外部学习资源的思路、可能性和办法。

4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无边界教室”模式设计

4.1 设计总体原则

开放性、去中心性、便利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本教学模式设计的总体原则。

4.2 设计构想

4.2.1 无边界教室概念

无边界教室是本研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媒介便利性,构建的线上学习方式,主要构建方式是:校外行业导师线上授课、师生与行业导师线上提问讨论和一线行业资料共享。即通过移动互联网,把教室延展到行业一线,通过接入校园外部行业导师的智慧,把应用行学科关联行业的一线行业经验、最新的方向及资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接入校园,让师生能够充分和行业导师互动,跟踪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紧跟业界,保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统一。

4.2.2 无边界教室设计构想

行业互动。无边界教室通过引入行业一线智慧的方式实现校内教师学生和行业的互动。行业一线导师的来源可以是学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导师、学校实践基地的企业导师、教师的横向课题来源机构导师,以及本专业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等。主讲教师在应用型学科课程教学进行过程中,可邀请行业导师带行业问题和实际案例来进行授课,作为正常教学的提升、补充和促进内容。

集中学习和碎片式学习结合。无边界教室可以让任课教师和行业导师通过移动新媒体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授课,有效打破学校和教学实践的时间、空间双重壁垒,这尤其方便行业导师的授课。行业导师不必在教学时段专门前往学校,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新媒体面对学生进集中授课,还可以在任意时间为学生发送一手咨询、最新行业问题的内容和链接,学生也可以选择根据个人需要随时随地阅读和学习相关材料,并与行业导师保持互动联络。

精品课件和内容。无边界教室的主体内容是引入行业导师线上授课,辅助项目是一线行业资料共享。为了实现课堂效果,相关课程教师应协助行业导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需要拟定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导师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完成适合线上教学活动的课件。

即时互动。无边界教室在线上集中授课之外还可以就相关实际案例和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即时互动。行业导师在上课中带来的实际案例可以是其单位正在进行中的问题,在集中讲授后,学校师生课共同参与到该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和学习中,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和线上互动。

4.3 课程媒介工具选择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可以选用应用最为普遍、功能能满足需要的微信工具作为无边界课堂的平台。微信作为实时网络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必备工具,同时微信也是各种类型的行业导师手机中的必备工具。微信中常用的群组语音功能、群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文件、视音频信息发送等功能已经能基本满足授课和互动的需要,因此校外的行业导师和校内师生无需再专门下载和借助其他第三方应用,就能很便捷地授课及互动。

4.4 课程构建和推进步骤

(1)主题确定。首先,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提炼出若干方向作为某门课程授课中无边界教室的教学主题。同时,寻找跟本课程相关的行业导师,与行业导师一起讨论并明确该门课程需要结合实际探讨的行业问题,进而确定具体的线上教学主题。

(2)教学准备。请行业导师根据确定的教学准备进行相关内容的准备,校内任课教师协助其完成线上教学内容的提炼以及所需图文内容的准备。课程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移动学习时间和场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线上课程的集中上课时间和集中答疑时间。

(3)教学开展。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在约定的时间进入线上群组进行学习和互动。任课教师担任线上主持人介绍线上课程内容和行业授课导师,明确学习要求和提醒学习纪律。行业导师作为课程主讲人通过语音和图文进行集中授课。课后安排多方互动、提问和附加内容分享。

(4)教学反馈和总结。在行业导师线上授课后,安排多方互动、提问和附加内容分享,在后期对线上教学的效果和方式进行反馈和总结。

5 课程案例

在应用型学科的相关课程中(如网络营销、活动策划、新媒体传播),我们依照上文提出的思路和推进步骤进行了课程设计,现以《新媒体营销》课程中的一次无边界课堂为例,按照筹备和推进的时间进程呈现具体构建思路和操作情况。

5.1 课程目标分析和校外延展需求分析

图1:-无边界课堂的构建和推进步骤

《新媒体营销》是一门典型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课程。这门课程是开设在诸多专业理论课后的应用型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互联网时代市场格局和品牌营销思路的变化,需要结合互联网营销领域最新的应用与案例进行讲解,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网络营销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了解各种网络营销工具和手段,能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处理品牌营销传播的问题。

近年来媒介大发展带来整个商业生态和逻辑发生变化,营销的思路和逻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营销工具和方式层出不穷,昨日还是微博微信营销霸屏的时代,转眼间VLOG、抖音小视频成为主流,整个行业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所有新方法在成功之后即有过期失效的风险。这种情况对校园内的师生清晰把握行业的整体情况,正确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挑战。

因此,课程设置“行业新问题”板块,通过“移动无边界课堂”引入正在营销一线的资深营销策划人,为学生带来相关网路课程。

5.2 确定主题和行业导师

根据课程需要,本次无边界课堂邀请早年从本专业毕业,在北京一家国内知名品牌机构工作多年,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传播公司的业生担任导师。

经过和导师就行业问题和学校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把本次线上移动课程的主题定为新媒体营销的环境、方法、模型。

5.3 沟通与课程准备

导师方面:向导师介绍学生情况,请导师根据主题筹备课程内容。课程线上集中讲授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课程加答疑互动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协助导师把课程PPT分解为若干单页的图片,便于线上课程使用。

学生方面:明确集中上线学习的时间,请学生准备提出问题。

5.4 正式上课

正式上课的步骤如下:

(1)课程开始前:任课教师通过微信建课程学习群组,师生和校外导师在约定的时间各自上线进入到群组中。

(2)课程即将开始:任课教师担任主持人,请同学线上回复某一关键字进行签到,介绍行业导师的个人信息,宣布课程环节安排。

(3)课程正式开始:行业导师发言打招呼后,宣布群组暂时禁止听众发言,开始进入正式课程。

(4)课程进行中:导师采取在群组连续发语音的方式进行授课,在讲授过程中,同步发送实现准备好的单张图PPT辅助讲解。

5.5 课后互动

任课教师告知解除群内成员禁言,请同学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导师即时回答。

5.6 后期推进

邀请行业导师向学生推荐互联网资源,如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网页内容等,邀请行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案例,任课教师做梳理总结,发放课程调查问卷请同学填写。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在任何时间补听或复听课程。

6 模式运用总结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在三门课程中通过以上思路和步骤建立无边界课堂,把行业专家的智慧引入到应用型学科的教学中来。课后调查显示,学生对在微信上联结校外专家导师进行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内容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表示基于这种听课的方式便捷无负担,课程讲授的30分钟时间设置比较合理,在学习中能保持专注。很多学生乐于在无边界课程中向授课老师提问,下载和保存图文课件并关注授课教师推荐的行业网络信息源,无边界课堂能让师生一起了解到最新的行业状况,同时开阔视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移动移动无边界教室的构想突破地理和时间的限制,方便地把一线行业智慧引入日常教学,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能辅助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

猜你喜欢
边界导师学科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科新书导览】
拓展阅读的边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V eraW an g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导师榜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