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黄荷 黄艳(通讯作者) 余春 陶忠发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呼吸道传染病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1]。贵州省自2010 年首次诊断报告布病[3],波及范围逐年扩大,布病防控工作难度大。通过调查研究[2-4]的数据得知:2009—2017年我省共报告布病病例430 例,波及59 个县(区),占总县(区)数的62.5%,以接触羊只的农牧民感染发病为主占94.05%;病原学分型鉴定91%为羊Ⅲ型。该次为锦屏县首次报告人间布病病例,为聚集性,并且病例职业特殊——杀猪。为有效防控该地人间布病传播,进而对该地布病的职业人群和畜进行了布病调查。
确诊病例和隐性感染者。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报告病例进行面对面访谈,内容包括发病、就诊、报告过程、暴露因素等。
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和《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进行确诊病例及隐性感染病例的诊断。
运用 Excel 2007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锦屏县共15 个乡镇,首例病例发生在敦寨镇。敦寨镇位于锦屏县东南部,距离县城18 公里,车程约30 分钟,交通便利,全镇户籍人口2.3 万人。
2.2.1 病例调查基本情况 截止2017 年12 月31 日,该起聚集性疫情共报告确诊病例2 例,隐性感染者2 例(病例2 和2例隐性感染者通过后续筛查发现),发病率为1.32/10 万。
首例病例:潘X 富,男性,41 岁,为敦寨镇农贸市场屠夫,于4 月1 日出现发热、多汗、乏力症状,于6 月2 日,黔东南州医院血培养自动生化结果显示为培养出“布鲁氏菌”,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菌株随后由省疾控中心鉴定分型为羊Ⅲ型。病例2,男性,52 岁,是与首例病例在同一市场宰杀牲畜的屠夫,是筛查中发现,7 月18 日发病。2 例隐性感染者也是筛查中发现,潘X 东(男,48 岁)、龙XX(男,42 岁),均为同一农贸市场内杀猪屠宰户。
2 例确诊病例和2 例隐性感染者否认自调查时前溯一年来直接接触羊或宰杀羊、否认或生食或半生食羊肉及羊奶。平时购买活猪,在敦寨镇农贸市场内屠宰场屠宰后(无防护)搬回摊位上贩卖。经现场查看,该屠宰场面积约50 m2,离摊位约15m,屠宰场条件简陋,环境密闭,空气流通情况较差,该农贸市场所售生肉(猪肉、牛肉、羊肉)均在屠宰场宰杀加工,屠宰场内宰杀猪、牛和羊地点不区分,混用,屠宰后遗留的废弃物无人清理。该市场所贩卖猪为外地养殖场购进;宰杀的牛为当地村民饲养的耕牛;宰杀的羊大部分来源于锦屏县周边乡镇养殖户。
2.2.2 人间及羊间布病感染情况
2.2.2.1 人间布病感染情况 由于锦屏县首次报告布病病例,共检测116 名高危人群(包括对首例病例的再次复核检测),布鲁氏菌感染病14 人,感染率12.06%,其中有临床症状者2 例,无症状者12 例;在116 名高危人群中,有28 份标本来自敦寨镇农贸市场屠宰业者及病例家属、花桥村养殖场人员血清,共检出隐性感染者2 例(均为屠宰业者)和1 例确诊病例。另外其余乡镇发现河口乡1 例确诊病例(养羊户,感染方式可能与养殖羊有关)和8 例隐性感染者,大同乡也发现1 例隐性感染者,详见表1。
表1 锦屏县高危人群及羊群布鲁氏菌感染率情况
2.2.2.2 羊间布病感染情况 抽检56 户养殖户共413 只羊进行布病抗体筛查,检出布病抗体阳性59 份,阳性率为14.29%。抽检阳性羊只来自平略镇48.81%、河口乡28.57%、大同乡6.67%和铜鼓镇4.00%,见表1。
2.2.3 羊只养殖现况 锦屏县共66 户羊只养殖户,调查时羊只存栏数为4841 只,对其中41 户养殖户进行养殖现况调查得知:近1 年内,20 户曾经从外地引种(41.7%),均引进种羊。其中18 户引进母羊,6 户引进公羊,2 户引进幼崽,引种总数1279 只,分别来源地为四川省、湖北省及省内毕节市、铜仁市、遵义市、剑河县和天柱县。
锦屏县发生的聚集性的布病感染2 例确诊病例和2 例隐性感染者均为同一农贸市场内的杀猪业者,经流行病调查,确诊病例和隐性感染者均否认直接接触过羊或生食羊肉或羊制品,但是其感染期间,该工作的屠宰场曾经多次宰杀过羊只,且羊只大都源于平略镇和周边乡镇。经溯源调查,平略镇及周边乡镇的羊主要由毕节市和铜仁市引进,这两个地区近几年都有布病病例报告。加之环境调查中发现农贸市场内屠宰场操作台面混用,卫生环境及通风情况极差,宰杀污物横流,并结合病例标本病原学分型鉴定为羊Ⅲ型,推断其感染方式为密切接触宰杀病羊后污染的屠宰场而被感染。这符合以往的研究结果[5-6]。人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也可通过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感染。由于这次疫情感染病例的职业是杀猪业者,为非职业人群感染布病,这与之前的监测研究[7-9]: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因素复杂,偶然接触即可感染,布病人群由职业人群向非职业人群扩散并逐渐增加的结论相符合。
锦屏县首次报告布病,通过全县高危人群筛查,发现了另外养羊职业人群中1 例确诊病例和10 例隐性感染者。我国自1995年后人间布病感染率和畜间感染率呈相同的变化趋势[10]。通过调查,锦屏河口乡和大同乡畜间和人间都存在布病感染情况;平略镇畜间抽检阳性率48.81%,阳性率高,但是未在人间职业人群中筛检出阳性,这与筛查是知情自愿未能全部覆盖人群或筛查人群范围局限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平略镇职业人群布病感染情况进一步调查。据调查,当地养殖户从布病疫情地区引进羊种的情况普遍,且引进时没有相应的检疫制度进行布病检疫,造成了传染源的输入并引起本地羊群间布病的传播继而发生人间病例。因此要健康发展饲养牲畜养殖,必须把好检疫关口。这起疫情提示贵州省的布病感染存在非职业人群感染的风险,应该将有可能接触羊的非职业人群纳入到健康教育宣传中,针对不同人群、形式多样的帮助职业人群和有可能接触羊的其他非职业人群掌握并树立布病防护知识,使其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使用有利于健康的防护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防控人间布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