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梅
天津市北辰医院药剂科 300400
高血压是我院老年病科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但目前中国高血压患者现状是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目前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主要是医师根据指南和多年的个人临床经验及用药习惯,但这种给药方式没有考虑到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剂量是否适合每一位患者[1]。2015年《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中明确提到了降压药物的相关基因位点,建议临床根据相关基因型选择降压药物进行治疗[2]。而在2017年《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中明确提出药物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临床个体化用药的重要工具,高血压用药时应该考虑药物基因多态性的影响[3]。因此,我院老年病科为初发高血压患者提供药物基因检测技术,通过筛查五类降压药物基因敏感性靶点,为患者个体化选择降压药物,达到药物精准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初发且未经过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照严格的排除标准筛选出68例患者。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严重肝肾功能异常;(3)严重心力衰竭;(4)合并其他疾病且使用药物治疗。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6例进行研究。所有入选研究组需要进行药物基因检测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样本来源:用EDTA抗凝管采集入组研究组的32例患者静脉血全血标本2~3ml,冷藏保存,24h进行相关靶点基因检测。
1.2.2 检测方法:采用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的多通道荧光定量分析仪进行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的DNA进行杂交染色,直接读取目标基因突变位点。五类降压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位点包括以下8个:(1)利尿剂类基因位点:ADD1、PRKCA;(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因位点:ACE;(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基因位点:CYP2C9*3、AGTR1;(4)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基因位点:CACNA1C;(5)β受体拮抗剂基因位点:CYP2D6*10、ADRB1。所有结果均由本院药物基因检测实验室出具。
1.3 观察指标 所有纳入的高血压患者根据2018年高血压防治指南设置血压达标指标: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90mmHg。观察时间为降压药物治疗后第14天。评估2组患者用药前后相关指标:血压水平、心率、14d内血压达标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14d内血压达标情况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肝肾功能、血压水平、心率、给药后2周血压达标率。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性别、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肝肾功能对比 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肝肾功能、血压水平、心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表2 2组患者肝肾功能对比
2.2 研究组药物基因检测结果 研究组32例患者均进行抗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每人检测8个基因位点。具体检测结果见表3。其中对钙通道阻滞剂类敏感性强的占62.5%,对β受体阻滞剂类敏感性强的占50.0%,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敏感性强的占37.5%,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敏感性强的占87.5%,对利尿剂敏感性强的占37.5%。结果显示我院老年病科初发高血压人群中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敏感性最好,其次为钙通道阻滞剂,而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敏感性最差。
表3 研究组药物基因检测结果
2.3 2组治疗14d后血压与心率情况及血压达标率对比 治疗14d后,研究组的血压、心率、血压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治疗14d后血压、心率、血压达标率对比
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模式正在向“精准医学”模式转变。根据药物基因组学的相关理论,由于不同患者的基因位点的多态性成为影响药物效应的最重要因素,而药物基因检测则是评估这一项目的重要手段。国家卫计委于2015年7月制订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为药物基因检测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奠定了技术和相关法规基础[4-6]。
2019年1月我院成立了药物基因检测实验室,专门开展药物基因检测个体化药学服务项目,为我院临床医生服务,通过基因导向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高血压是我院老年病科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且我院收治的初发高血压患者多为高血压3级(极高危)的患者。那么如何在住院周期14d内,将患者血压平稳控制在理想指标范围内成了医生、临床药师最关心的问题。2017年《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中明确提出药物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临床个体化用药的重要工具,高血压用药时应该考虑药物基因多态性的影响[3]。因此,笔者筛选出入组的68例初发高血压患者,通过基因导向治疗与临床经验治疗进行分组对比。分析通过药物基因敏感性检测能否达到快速、平稳控制血压的目的,使得患者在14d住院周期内将血压降至理想范围内。
通过对比研究实验发现,对照组采用临床医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处方习惯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均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厄贝沙坦片(150mg,qd)联合降压治疗。但入组的36例患者中,在治疗14d后,仍有10例患者血压水平未达标,因此达标率为72.22%。而采用基因导向的研究组中32例患者在治疗14d后,血压均达标,达标率为100%。根据药物基因敏感性结果,20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厄贝沙坦片(150mg,qd)联合降压治疗;12例患者采用卡维地洛片(12.5mg,q12h)+盐酸贝那普利片(20mg,qd)联合降压治疗。治疗14d后,研究组的血压水平及心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开展药物基因检测技术在我院老年病科初发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意义[7]。对于根据临床经验给药却不能达到理想降压效果的患者来说,药物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分析其治疗失败的原因,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降压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提高降压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治疗周期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希望随着药物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发展成熟,能够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达到更加理想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