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红杰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2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患者接受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另外41例患者接受静脉麻醉,围绕以上患者开展分组对照研究,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各项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前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項免疫指标相对稳定,其疾病控制效果相对更好,而肿瘤转移发生率相对更低。结论:选择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作为麻醉方式,能够有效维护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转移,进而有效控制恶性肿瘤的进展。
关键词:麻醉;恶性肿瘤;免疫功能;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 R2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7--02
麻醉是预防手术应激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手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的选择上,考虑到麻醉药物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需要更加慎重[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82例恶性肿瘤患者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16例,最高龄75岁,最低龄35岁,平均年龄(48.3±5.6)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8例,最高龄72岁,最低龄34岁,平均年龄(47.5±5.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先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开放静脉通路,经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注射1%利多卡因5ml。确认硬膜外阻滞后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输注丙泊酚。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麻醉,微量泵静脉输注芬太尼500μg/h,在此基础上给予丙泊酚2mg/kg。
1.2.2检验方法
抽取恶性肿瘤患者的空腹血,经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使用XS-9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行免疫荧光法检测,检测CD3+、CD4+、CD4+/CD8+等细胞免疫指标。使用免疫球蛋白检测试剂盒(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行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以及IgM浓度。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的细胞免疫指标
2.2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的免疫球蛋白指标
3.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免疫学指标对照
3.4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3.5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及其预后
3 讨论
麻醉作为手术的重要环节,在手术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有效抑制肿瘤转移迁徙,可有效提升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效果,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更好的麻醉方式,患者手术前后的细胞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以及各项围术期生理指标较为稳定,波动幅度较小,说明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麻醉的影响不大,其对于肿瘤转移的预防和控制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为了降低麻醉对其免疫功能和肿瘤转移的影响,建议选择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参考文献:
[1]谢小娟,樊冬梅,张宜林,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和肿瘤转移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3):5511-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