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传媒学子的思考与实践

2021-01-11 12:32赵祥露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赵祥露

【摘要】为更好了解国家推普脱贫政策,真正理解语言工作重要意义,助力语言扶贫,推广普通话。2020年7月26日至28日,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以国家语委“后脱贫时代西北典型地区语言扶贫的路径与模式探究”项目调研为依托,组建“语言扶贫调查”社会实践团,在迭部等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旨在调研语言与贫困、社会观念、社会参与的关系、推普脱贫在当代的重要意义等。

【关键词】精准扶贫  语言扶贫  后脱贫时代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语言扶贫的前进性

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语言文字系统积极作为,大力实施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努力,中国的语言扶贫工作进入后脱贫时代。

中国不仅将民族地区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的情况纳入2020年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指标体系,还将推普脱贫攻坚有关情况纳入教育部与13个省区签署的《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合作备忘录》。而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采取多种举措,推进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二、当前贫困地区在后脱贫时代的用语现状

迭部县是甘肃省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总土地面积约五千一百零八平方千米。下辖一个镇十个乡,常住人口5.4万人。有藏、回、蒙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3.6万人,占总人数72%,处于安多地区,与东部汉文化和北部阿尔泰文化联系密切。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相互融合交流,逐步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安多文化。2020年7月,语言调研小组来到迭部,探究在普通话在迭部地区的应用情况。

作为迭部独有的“文化符号”,尕巴舞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作为弘扬迭部艺术的重要机构,迭部县艺术团的尕巴舞表演一直享有盛誉。格桑九巴是迭部县艺术团的副团长,因工作需要,他在日常生活经常中与外地联系、沟通,深刻体会到对于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不够而对工作产生的阻碍。

实践队员们在迭部东大街上进行调研时,遇见一名当地的劳动监察人员。作为迭部本地人,她竟然也会遇到听不懂本地方言的问题,她认为在她工作的的川甘地区,当地人民不能够用普通话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造成了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

迭部县于2019年4月正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这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经商、务工,少年儿童的的普通话教育主要由由学校承担。队员们采访到了一名在西安务工的迭部人。这位女士从小在迭部长大,却也时时会有听不懂迭部的语言的情况。

在我们实践走访过程中,无论是在本地居住的人还是通过劳务输出到外地的人,他们的谈吐中都透露出他们对于普通话的认可和接受。推广普通话可以让贫困地区人们掌握与外界沟通交际的技能,有助于脱贫攻坚,又能推進乡村振兴。贫困地区群众学习普通话,汲取新信息,形成新观念,语言敲开一扇窗,让“春风”吹进来,让党和政府提倡的好风气在当地蔚然成风。

迭部之行,让作为推普脱贫一份子的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推普脱贫政策,真正理解语言工作的重要意义。学到很多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拓宽了视野。

三、当前贫困地区在语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现状

在扶贫攻坚阶段,语言扶贫不能仅仅停留在普通话的推广阶段,而应该进一步加强方言资源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精准扶贫时期,如何保护和开发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将语言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是目前扶贫攻坚战的重要课题之一。

缺乏科技手段,语言扶贫效果差。一些贫困地区的语言扶贫工作如:在我们实践走访的过程发现,作为甘肃典型贫困地区的马彦庄小学只能依靠课堂教学或者学生自学书本内容等形式展开,学习手段较为单一。

缺乏长期有效的语言扶贫机制。首先,语言能力的获得和巩固具有长期性,成年人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成年人要想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更需要专业人员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进行长期有效的评估和监督。其次,语言能力转化为经济能力不具有必然性。就我国的扶贫脱贫战略而言,贫困人员获得普通话的语言能力以后,将这种语言能力转化为经济能力需要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这就造成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语言扶贫不重视,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促进语言扶贫政策落实。

文化水平低制约整体发展。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很难获取和理解与时俱进的信息,不能及时与社会发展接轨,就无法与发达地区进行经济往来。同时,普通话能力差、观念落后,导致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存在匮乏现象。

四、传媒学子在语言扶贫中可发挥的作用

教育赋能,健全帮扶机制,推动“智志双扶”。发挥专家学者智囊团、教师学生支教团作用,“将普通话教育与朗诵艺术结合,对孩子进行德育、美育上的培养教育”,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马成鸣这样向马彦庄小学的师生介绍普通话教育的新思路。聚焦贫困地区需求,激发内生动力,着力完善“培训+教育”长效帮扶机制,选派优秀师生深入语言贫困地区,开展长短期支教相结合、基础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帮扶工作,打造具有传媒特色的支教方法,激发各民族的艺术潜力,实施“农村网红”培育计划,结合大型直播带货活动,培训近贫困家庭群众。

产业赋能,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稳定脱贫。广泛调动文化产业管理、广告、经济管理等优势资源,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推动语言工厂产业链建设,在推动产业升级、精准脱贫的同时兼顾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及时挖掘和保护传统各地本土文化。协助保护传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参观与拍摄嘉峪关市逸夫小学殷晓华老师主持的非遗项目“纸艺制作技艺——衍纸画”教学课堂、邵建波老师主持的非遗项目“口技表演技艺”、孙艳萍老师的传统手工鞋垫刺绣技艺等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技艺时,我们也看到了本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的独特魅力。

践行校企合作理念,推进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8月18日,我也作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校企合作文化传播实践团队”的一员走进甘肃省陇南市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深入挖掘金徽酒悠久的产业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与企业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产业推广需要在传媒学子的影响下发挥本土特色与创新的结合。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