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赋能与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化设计探索

2021-01-11 09:52岳涵,韩瑜
创意设计源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满族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的研究和视角发生了巨大转变,设计赋能成为近年来设计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关注点。但当前的研究通常是将人作为赋能的主体,而较少涉及客观物的赋能,更鲜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赋能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与设计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思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当代化设计,成为当下设计学领域新的研究视角和介入点,而这又客观上为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赋能,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服务。

关键词  设计赋能;满族;传统文化元素;当代化设计

引用本文格式  岳涵,韩瑜.设计赋能与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化设计探索[J].创意设计源,2021(6):38-42.

Design Empowerment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Exploration of Manchu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YUE HAN  HAN YU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esearch and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design has undergone a great transformation, Design empowerment has become a new focus in the field of desig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usually takes people as the subject of empowerment, but rarely involves the empowerment of objective objects, 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and design practices that combin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with design empowerment theory.  Under the concept of living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temporary desig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intervention point in the field of design. This, in turn, objectively enhances the power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to better serv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design empowerment; Manchu;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design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21 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委托课题“设计赋能视角下的辽宁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视觉化探索”(项目编号:2022lslwtkt-07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设计赋能背景下的设计研究

关于赋能的相关理论,最先出现在社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1],并先后在教育学、医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展开相应的研究。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产业界对设计领域的需求和关注点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进而促使设计领域开始重新思考学科价值与角色定位,设计赋能即在此时被关注,并受到了设计行业的热议。

为进一步了解设计赋能的相关研究现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设计赋能”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 35篇论文(检索时间为 2021 年 8 月 10 日)。通过阅读全文,最终确定 13 篇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进一步详细阅读后发现,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空间环境设计[2]、文创产品设计[3]、包装设计[4]、公共艺术[5]及传统产业升级[6]等领域,而仅有的一篇以提炼运河文化对文创产品进行设计的文章中,也并未涉及任何关于客观物形态的提取和相应设计实践的内容。笔者又通过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对相关外文文献进行检索和阅读之后,发现目前国内外设计界对设计赋能领域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相关理论研究较少[7],并且在设计领域中的研究者多使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将人作为主体进行内外在能力的分析[8]。董玉妹和董华的研究[9]认为设计学科与赋能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基于社会责任还是商业价值开发,将赋能理论引入设计领域进行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埃佐·曼奇尼[10]在其社会创新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对生态系统的赋能概念,将设计赋能的主体从人扩大到环境,进一步丰富了设计赋能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董玉妹和董华又提出了设计赋能的初步框架,将赋能的主体归纳为 3 类,即设计活动、设计专家和设计产物。设计活动主要是通过参与式设计,将赋能理念输入设计概念的生成过程中,将决策权让渡给使用者;设计专家则是指通过对创意流程环节的设计,将决策权赋予非专业人员;设计产物则主要是借助设计作品,提升使用者本身的能力。但如何发挥设计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当代化的转化,使其产生相应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上述研究还未提及,而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初衷。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化转化思考

当下的社会科技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移动互联时代下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复杂形态,传统文化虽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却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实践与思考,成为冲击与机遇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当代的设计创新与传统手工艺有着天然的同源性特征,从某种角度来说,设计创新就是当代社会的传统手工艺。正如黑川雅之所说:“进入 21 世纪,地域文化的价值不再是保存,而是必须构建出具有现代思潮和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如此,个人与地域文化的发酵作用才得以产生,进而达到新的发展与应用。”[11]

近年来,设计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逐渐从收集、保护转向了活化和创新,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称谓转换,而是研究者的视角与研究思路的改变[12]。比如,有学者从区域经济研究的视角出发,在非遗传承中融入社会创新,探索区域化载体的非遗保护模式,并进一步建立教学和培训体系,从多渠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3-16];有学者从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递角度入手,探索設计介入非遗手工艺的路径,并建立设计师与文化持有者的协同创新研究模式[17-18];还有学者则使用服务设计的方法与视角,对地域性非遗和地方特色产业进行介入式研究[19-20]。

同时,设计师与文化持有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常见的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现形式与物质载体的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审美观念和存续形态的视角;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结合的可能性视角,探索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化转化的可行性方案,进一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当代化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21]。

通过进一步对文化类产品的概念进行分析与重新概括,可以发现,此类产品设计的内核是地域或民族世代产生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观,即内隐的文化内核,这种内隐是需要通过外显的方式来体现和活态传承的,而外显的传承方式又可以通过静态、动态两种形态和表层(二维)、中层(三维)、里层(文化内核)三个层次进行设计、研究与表达[22]。其中表层主要包含图形、图案、文字及色彩等平面化的视觉元素;中层主要包含造型、材料及表面肌理等立体形态的构成元素[23];里层则是主要通过设计将行为方式纳入其中,并对使用者产生相应的心理暗示,从而传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核(见图 1)。

三、设计赋能与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化设计关系

满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所以在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满族文化与汉文化进行了深层的交融[24],且清朝又与现代中国相距较近,从而直接导致满族文化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与接受。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商品市场对于文化类元素的创意产品产生了较强的兴趣和社会购买力,尤其是对以满清文化为主题的创意开发和推广。而随着这一潮流的推动,国内相关的官方机构也迅速做出反应,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都先后对以故宫元素和清宫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进行了开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文创”和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盛京礼物”等,这不仅体现了设计作为有力的“抓手”对商品市场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显示了满族传统文化元素被开发的潜力与可能。

引入设计赋能理论,可以更加系统有效地对满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更为科学的提炼和再转化,对满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收集、整理与解读,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为之后的设计转化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成为设计实践的“蓝本”。同时,基于对客观物进行相关设计赋能的尝试与实践,也可以为设计赋能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尝试,从而丰富设计赋能理论的完善,推动其发展与迭代更新。

四、满族传统文化的解读与典型内容的提取

满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是东北地区的原住民,其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7000 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25]。为了深入了解满族传统文化和其代表性产物,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将满族传统文化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产物。满族的物质文化产物包含有服装服饰和传统物件两类;非物质文化产物则包含文字图形与观念文化两类。像满族的旗装、大拉翅、扁方和花盆底鞋等属于物质文化产物中服装服饰的代表性产物,嘎啦哈(满族传统玩具)、八角鼓以及满族荷包属于物质文化产物中传统物件的代表性产物。而满族的文字、刺绣、剪纸以及动物崇拜、原始信仰、色彩偏好等是非物质文化产物中文字图形和观念文化的代表性产物。

近年来由于清宫文化在国内的广泛传播,许多满族的基本元素和器物已经在大众的认知中得到了普及。因此,笔者从上述归纳出的满族传统文化元素中提取典型内容,最终选择使用 “旗装”“大拉翅”“嘎拉哈”“萨满鼓”“满族文字”和“满族宗教信仰”作为满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设计实践。

(一)满族物质文化产物

1.旗装

满族旗装是满族最具特色的服饰。由于历史上满族在入境后,其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所以满族旗装既能体现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又兼具汉族服饰的样式。满族旗装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衣身宽松,两侧开衩,袖口和领口有大量花纹装饰。

2.大拉翅

大拉翅是满清时期流行在旗人妇女间的一种头饰,因其形状与蝴蝶张开的翅膀很像,所以称之为“大拉翅”。大拉翅在外形上呈扇面状,里面中空,高度一尺左右,使用时用扁簪子固定在头上,不用时再取下。

3.嘎啦哈

嘎啦哈出自满文“gachuha”,是指羊或猪等动物的后腿、中小腿以及大腿骨之间的骨头。嘎啦哈的发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它有4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不相同,游戏时不同的面代表不同的分数,并以此积分。

4.八角鼓

八角鼓是满族古时主要的打击乐器,因鼓身拥有 8 个角所以称之为“八角鼓”,寓意八旗团结永固。八角鼓的七面边框内各嵌有铜钹,另一面接鼓穗,寓意五谷丰登。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产物

1.满族文字

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体系,并创造了满族文字。满文与蒙古文同根相生,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之后,有了区别于蒙古文的特征。在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中,满文无论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是最多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满族宗教信仰

满族早期信仰萨满教,萨满最主要的宗教活动就是“跳神”,通过“跳神”来为族人占卜治病,问神驱鬼。萨满在“跳神”祈祷时身穿长布裙,外悬小镜,腰系铜铃,击鼓而舞。

五、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与当代化设计转化实践

基于前文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转化与提炼,笔者尝试对满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静态层和动态层的设计与实践探索,并结合当下文创产品的设计趋势,设计了以“满”为主题的办公文具套装。

(一)“满”主题办公文具套装设计

该办公文具套装以满族传统文化元素为背景进行设计,将现代办公产品与物质和非物质的满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结合与匹配,最终形成由计算机、凤尾夹和页夹、手机支架及蓝牙小音箱组成的一套办公文具套装。这 4 件办公文创产品不仅在外观造型上融合了满族传统造型元素,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都结合了满族文化,可以使用户无论是在观看还是使用上,都充分感受到满族传统文化的气息(见图 2)。在造型元素的运用上,主要以“旗装”“八角鼓”“嘎啦哈”等元素来设计,对于满族文字,则直接应用满文中的“满”字本体作为整个办公文具套装的标识。在色彩上以黑色和金属铜色为主,黑色体现简约、现代,金属铜色则代表辉煌灿烂的满族文化,两种色彩相融合,庄重而不失典雅,简约而不失造型。

(二)单个办公文具设计形态演化及说明

1.静态层设计——嘎啦哈计算器

嘎啦哈计算器的设计是根据满族传统玩具嘎啦哈的计分游戏方式演变而来的。将计算机作为嘎啦哈的主要载体,并辅以电子时钟为计算器的附加功能,再根据所提取的嘎啦哈外形特点,简化后应用在现代计算器的造型设计中,具体演化过程如图 3。此款计算器的设计融合了计算器和电子钟的双向功能,在上表面设置了太阳能接收板,并内置有 Type-C 充电口,更适合现代办公人群。

2. 静态层设计——大拉翅凤尾夹和页夹

因满族大拉翅与夹子的造型相似,所以,将其确定为凤尾夹和页夹的设计元素。此款凤尾夹融合了满族旗头的形态元素和满族刺绣中最为常见植物图腾牡丹花,并将牡丹花的纹理融合进现代工艺中,体现古今融合之美(见图 4、图5)。

3.静态层设计——旗装手机支架

旗装手机支架的设计主要是在提取满族旗袍整体外形元素的基础上,重点强化领口和袖口部分的细节,烘托出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其功能除了作为手机支架和装饰品外,还可以用作简易的笔架(见图 6、图7)。

4.动态层设计——萨满鼓蓝牙小音箱

将满族传统文化元素萨满鼓的载体确定为蓝牙小音响。除在外形上保留萨满鼓的大致形态之外,还提取了萨满鼓的周边元素作为装饰,并保留其拍击的交互方式。通过拍击鼓面的方式来控制蓝牙小音箱的播放与暂停。同时为了突出系列化的特征,在小音箱的表面还加入了满文元素作为整套“满”主题办公文具套装的标识。此设计也是4 件办公文创产品中,唯一一件对动态层行为方式进行探索的作品(见图 8、图9)。

六、结语

本研究从赋能的理论研究入手,探讨设计视角下满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化设计与表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取出“旗装”“大拉翅”“嘎拉哈”“萨满鼓”“满族文字”和“满族宗教信仰”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典型形态的提取和当代化的设计实践。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代表内容的选取上仅使用了一手或二手的文献资料,并未进行进一步的多渠道、多角度论证。并且设计的实践和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设计产物环节,并未涉及设计专家和设计活动等内容,这两方面的研究可以在未来进一步深入论证与讨论。

参考文献

[1]董玉妹,董华.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包容性设计赋能:能力和权力向度[J].创意与设计,2021(02):96-104.

[2]韩亦漪,张禄.设计赋能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商业空间设计研究——以兰溪王家村“白露有礼”空间为例[J].设计,2021,34(13):68-71.

[3]周思妤.文创设计赋能千年运河——大运河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今古文创,2021(21):69-70.

[4]马蕾,张清淼.设计赋能网销农产品包装现状与对策[J].乡村科技, 2021,12(03):44-46.

[5]陈逸舟.为中国设计赋能——再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博士、副教授、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J].中国广告,2018(04):73-81.

[6]章群星.章群星:工业设计赋能浙江传统产业再造升级[J].设计,2019,32(10):81-84.

[7]董玉妹,刘胧,董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设计赋能方式探究:基于“手段—目的链”的案例研究[J].装饰,2021(02):92-97.

[8]VON BUSCH O,PAZARBASI C K.Just craft:capabilities and empowerment in participatory craft projects[J].Design Issues,2018,34(4):66-79.

[9]董玉妹,董华.设计赋能:语境与框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1):174-179.

[10]埃佐·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钟芳,马谨,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5-52.

[11]黑川雅之.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0.

[12]范圣玺,邓碧波.设计创新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0,10(02):4-8.

[13]季铁,杨媛媛,赵江洪.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与本土设计体系 [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40-144.

[14]季铁,郭寅曼.针对设计参与的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学研模式探索[J].包裝工程,2017,38(24):18-22.

[15]金江波.地方重塑:活态、活性与活力的非遗社区建设[J].装饰,2016(12):21-25.

[16]张朵朵,季铁.协同设计“触动”传统社区复兴——以“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的非遗研究与创新实践为例[J].装饰,2016(12):26-29.

[17]张朵朵.隐性知识: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研究的微观视角[J].装饰,2015(6):117-119.

[18]张朵朵.风险中的具身知识:设计师介入地方传统手工艺的人类学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6(2):36-40.

[19]张婉玉.服务设计思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18):136-140.

[20]张建平,王立端,罗显怡.雅安社会创新设计中的锔瓷造器[J].包装工程,2017,38(12):37-42.

[21]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4(1):9-11.

[22]吴英杰,岳涵.论感官通感与产品造型设计的关系[J].设计,2018(11):56-57.

[23]张羽,岳涵.中国传统婚俗图案与现代婚庆用品设计[J].中国冶金育,2017(05):123-124.

[24]薛晓金.满汉文化交融中的清宫节令戏[J].戏曲艺术,2018,39(03):33-37.

[25]岳涵.设计学视角下岫岩满族剪纸活态传承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21(01):115-117.

岳涵,韩瑜

辽宁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元素满族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传统文化元素在福建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分析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浅析韩国综艺节目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全国满族自治县文学创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