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

2021-01-11 02:32蒋晓华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瓜地伊拉回族

蒋晓华

王蒙老师爱喝稀粥,我爱喝奶茶。

我从小生长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基层连队,这个连队700 多大人小孩中有近半数是回族,冯姓、马姓、冶姓、苏姓是其中的几个大姓。副连长冯三喜是回族,文教虎卫良是回族,在连队马号赶马车的冶存义是回族,我的老师苏正元是回族,上小学时的班长马富贵是回族,至今几十年过去仍保持密切联系的在连队承包土地的小学同学冯玉良是回族,老一辈的冯金和、冯金林、冯金有三兄弟是回族,和我一般大的冯春富、冯春喜两兄弟也是回族。他们许多人都有“经名”,譬如“穆哈迈”“黑麦”“囊虎”等,这些经名须用特有的新疆地区回族语调的“八连话”呼出,才有味道,若用普通话发音,韵律感就全没了。

在回族文化的熏陶下,我对这个民族充满了感情。回族人特讲卫生,在连队,收拾得最利索的家,一定是回族之家,这使得有些家里物件摆放得“过于随意”的汉族朋友自愧不如。我家的邻居马世英阿姨,土木结构的住房天天收拾得一尘不染,我最盼着过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这就意味着能吃上马阿姨亲手炸的最好吃的馓子和麻叶子了,当然,还有香喷喷的奶茶。那时在连队,夏秋时节,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连队的果园和瓜地,小孩子偷瓜果似乎不算偷,逮住了也就是教育一下了事。尤其是看瓜地,不仅辛苦,还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回族职工杨文贵叔叔大公无私在全连是出了名的,于是每年的看瓜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头上。在我的记忆里,杨叔叔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瓜地距连部一般都有一两公里遠,当10 岁左右的我们两条小腿酸酸地迈到瓜地时,匍匐前进的劲都不大有了,杨叔叔早瞅见了我们,进瓜地寻觅了几个裂开了大口的西瓜在“恭候”我们呢。后来,在六十四团团场工作我结识了回族朋友高忠荣,在伊宁市则有积攒了二十多年友情的回族兄长马康健,在和他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深深爱上了这个伟大的民族。

如今担任七十八团工会副主席的东不拉提,是我在1984 年参加农四师工会举办的“振兴中华”演讲比赛时结识的哈萨克族朋友。东不拉提是业余诗人,说得一口比我还流利的汉语,天性幽默,和他在一起相处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他的处世哲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友情延续不断,心灵相互渗透,肯定会伴随彼此的一生。我和曾经的同事努尔赛提,现今的同事杰克山别克也是很好的朋友,所谓朋友,当然是“看上去顺眼,谈起来投机,别离时思念”。我曾多次去过七十一团的夏牧场,七十八团的畜牧营,七十九团的雪山沟,拜师学艺,跟热情淳朴的哈萨克族牧民学习骑马、剪羊毛、制作酸奶疙瘩、熏制马肉,当然,还有用标准的礼仪喝奶茶。在伊宁市,塔里哈提纳仁馆,“五月花”原始抓饭,这两家位于新华西路的哈萨克族风味餐馆,是勾引我胃肠辘辘作响的地方。

我喝过维吾尔族朋友的奶茶。

还是小时候在六十五团八连,我有幸结识了今生第一个维吾尔族朋友伊拉木。伊拉木是连队邻近的霍城县芦草沟公社邮政局的邮递员,每隔两天给连队送一回报刊。送来的报刊一般都是先送给连队文教虎卫良叔叔,由他再转发。我经常去虎叔叔家看报刊,一来二去就和伊拉木混熟了。伊拉木那时也就二十岁出头,是个长得像现在新疆著名青年歌手西尔·艾力一样英俊的小伙子,诙谐幽默,见多识广,我很喜欢他,也非常崇拜他,他的话语使我的思想走到了连队以外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拉木也是我早期人生路上的一位启蒙老师。人到中年,每当想起他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感激。后来我在驰名中外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故乡六十四团(前身为可克达拉农场)生活工作了六年,这是一个维吾尔族人口占到43%的有两万多人的团场,维吾尔族孩子刚学会说话就能说带浓重的河南口音的汉语,汉族孩子当然也从小就展示出双语人才的雏形。这是我对维吾尔族文化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六年,也是我进一步感受一个优秀民族脉搏跳动的六年。当你对清炖羊肉、烤全羊、麦西来普、十二木卡姆发生心灵感应的时候,这会儿的奶茶,你才算是品出点味道来了。

我一向认为,新疆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图中的一朵奇葩,如果用什么东西来做最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奶茶。新疆文化是奶茶文化,是奶与茶的有机结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奶茶是多元的,是杂交的,是复合的,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奶是中国元素,茶是中国元素,盛奶茶的大瓷碗当然也是中国元素,当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再加点盐,加点调料,就是人世间最可口的美味佳肴。

我爱喝奶茶。

猜你喜欢
瓜地伊拉回族
买西瓜
神秘的面孔——伊拉娜·加尔作品欣赏
瓜地迷宫
帮助种瓜的意外收获
帮助种瓜的意外收获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大肚腩的春天
伊拉兔肉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