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民
天文历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少成语就是从中演化出来的。了解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
1.昼夜时辰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半夜三更”指深夜时光。“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日中必彗”是说中午的时候一定要将东西拿出来晒,比喻做事要抓紧良机。“日中为市”反映古代以物换物的集市方式,这种贸易总是在中午进行的。将近日中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日中则昃”常泛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常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日出又叫“朝”“旦”“早”“晨”,日入又叫“暮”“夕”“晚”“昏”“旰”,相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如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晨兴夜寐、早出晚归、昏定晨省、宵衣旰食等。太阳东升西落,日出处叫“东隅”,日落处叫“桑榆”“西山”,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比喻这个方面失败了,另一个方面得到了补偿。“日薄西山”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
2.天干地支
古人利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地支顺序寅在卯前,成语“寅吃卯粮”就比喻入不敷出。“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马虎。“甲子之年”指六十岁的年纪。“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更长梦短”形容思虑不安,彻夜难眠。“更阑人静”指深夜一片寂静。古代历法中“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因而用“朝菌不知晦朔”形容寿命短。
3.日月运行
“圭臬”指土圭和水臬,是古人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奉为圭臬”是说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晷”是古代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儀器,后指日影,“焚膏继晷”就形容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或用功读书。“漏壶”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工具,成语“漏尽更深”就指更深之时。“更长漏永”形容漫长的夜晚。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4.星斗推移
古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了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成语“南箕北斗”是说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浆,后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表示天色将明。“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正是借此来比喻亲友久别不能相逢。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5.天象变化
出现云霓,就预示着下雨,“大旱望云霓”就形容盼望殷切。流星飞快地划过夜空,就用“星驰电发”形容做事快捷。“流星赶月”比喻彼此追逐,行动迅速。月亮到最圆时就开始缺损,就用“月盈则食”比喻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比喻事情发生前的征兆。
6.天人合一
古人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日月同时升起,在我国少见,因而古人以成语“日月合璧”附会为国家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就用“日升月恒”比喻兴旺。“日东月西”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离别不得相见或相互不和。“参辰卯酉”是说参宿酉时出于西方,辰宿卯时出于东方,两不相见,因用来比喻互相敌对或势不两立。“动如参商”是说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在天空,因以比喻人分离后不能会面。古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星在众星中最亮,就常用“泰山北斗”比喻众所尊仰的人物。“斗重山齐”是说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景仰,形容人德高望重,才学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