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驱动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新探

2021-01-11 08:46季绍斌
中国商论 2021年1期

摘 要:赴海外办学是提高“双高计划”入选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高度的应然选项。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作用下,国内高水平院校赴海外办学培养国际人才是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重要载体。国家高水平建设高职学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在赴海外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值得参考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校企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1(a)--03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所提出的应对当前一股反全球化逆流的强有力反击举措。该倡议对于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简单模仿阶段过渡到当前创新和创造阶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成功举办两届国际“一带一路”峰会,我国在继续全力推动全球化工作方面作出了大国应有的贡献。为了配合这一倡议的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尤其在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即所谓的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遴选。在全国优秀的高职院校中进一步遴选出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该计划的宗旨是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及探索援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优秀高职示范单位以及浙江省内五所之一的省优质高职院校,现已成功入选教育部“双高计划”学校,令该校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开启了新局面。据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与柬埔寨国家技术培训学院、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了第一所海外分校——“柬埔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是我国第一所伴随中资企业“走出去”在柬埔寨建立的海外丝路学院,浙江省在柬埔寨建立的首个海外分校,目前在当地招收到了80名电气自动化专业全日制专科学历学生。该校在柬埔寨办学颇受当地政府的重视,现已与柬方进入全面深化合作阶段。

1 高校海外办学是破解自闭或半自闭人才培养的新取向

高校海外办学是突破封闭或半封闭办学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尚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办学。每年各种国际大学评鉴机构对世界各地高校排名时,我国高校得分低下的指标之一就是国际化办学这一项分值严重偏低。可见,限缩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因素之一的就是开放度不够高,造成此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当时“盟友”前苏联高校是我国高校建设的“标杆”。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开放,而后的国际交流大都以英美高校派遣专家或国内高校派员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进修或培训为主,可以看出这种国际交流基本上是以西方国家高校为主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一些高校对于国际交流产生了抵触和不积极作为。但这种局面在教育部分别推出“双一流”和“双高计划”后,国际化办学定位从此有了政策性的新取向。国内一流普通高校和一流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向“带路”沿线国家纷纷输出我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一改以往“单向”输入的交流态势。

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我国高校汉语教学海外服务遍及世界各地,这对宣扬我国传统中华文化助益不菲。不过应用型院校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输出却遭遇瓶颈,所以国际交流的对等局面并未成形,一些高校退而求其次在校内搞中外合作班来拉升国际影响力。事实上,该类型中外合作办学大都停留在国内招生和使用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高校的对接度很低。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半封闭“国际化”办学,其影响力有限也无法让国内高校的教育资源跨出国门。更有甚者一些缺乏资源的地方高校仅凭招聘的兼职语言类外教就假以国际化办学名义大肆收取高额学费,其实这是封闭式的办学并无国际化实质内容。要想真正实现高校的国际化,就得遵循以下三个取向性原则。

1.1 彻底改变单一、同质化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不可置否,国内个别高校借用国际化办学在“敛财”,这种办学百害而无一利。敛财式的国际化办学不仅招致国内就读生的反感,也会导致国外合作院校的反对,使得国际化污名化。因此教育部今后要统一安排和部署高质量的国际化项目,使得各校依据各自的校情开办高水平国际化项目,让国际化办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各校要从实际需求出发,量力而行地与国外合作高校对接,提供既优质又独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努力避免国际化办学千校一面、形式单一和同质化现象等问题。

1.2 国际化办学要突出国内高校的输出资源能力

要改变以往单向地输入国外教育资源,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备的同时,也要适度输出我国高校自身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达成“双向”流通的交流目的。真正国际化办学应该是双方同时受益、受教,而不仅为一方被动地接受另一方的“指令”。比如建校仅有20年的教育部“双高计划”入选高职学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国际化办学方面率先开启一个中国高职教育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先例。该校于2019年在浙江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和资助下利用“一带一路”项目把省内首家柬埔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开办在柬埔寨,目前该院已派出第一批专业教师赴柬开展为期1年的教學指导服务,2020年将继续选派专业教师赴柬到岗指导在柬学生数百人之多。该校入选“双高计划”的王牌专业——电器专业教师随队来柬,指导当地的柬埔寨学员进行国内高校的专业课学习并开展专业课教学实践等系列活动,受到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温职人的助力。

1.3 国内高校可为国际化办学特定指标制定标准

目前国内高校与国外合作院校的合作办学制定标准的主动权大都掌握在外方高校,合作办学的话语权和实施的主动权都以外方高校为主,这种被动办学的不良后果就是一旦合作结束,中方高校就得一概承受合作过程中的所有损失,如此极不利于我方高校应得的地位并有损于合作初衷。所以要在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改变“外强我弱”的态势,提高中方高校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这样才能让国内高校在享受平等条件下输出自身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换言之,在制定合作项目的一些标准方面必须有中方高校的参与,甚至由中方高校独立制定。国际合作并非无条件妥协,亦非亦步亦趋,而应有独立的运作权和决策权,在合作中不断通过与外方高校的磨合和融合,最终达成合作共赢的目的。

2 构建国际化办学条件下人才培养的共赢路径

国际化办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中外合作高校达成共赢。就目前我国高校所办的大多数中外合作项目,外方高校强势凸显有余,中方高校被动“守势”。这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主要来源于中方高校一开始就在合作过程中定位于“主动学”和“被动引”,导致外方高校一直“居高临下”。事实上,合作应该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外方高校也可学到中方高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优势学科建设方案,平等的合作关系才是合作共赢的基础。

2.1 双方人员交流应有长效性、机制化

要破除国际化办学形式化就需要建立长效性机制。一旦中外双方高校建立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就会认真执行并落实协议中的有关条款,使得合作产生了实质性的意义,让双方在合同协议框架下认真执行有关合作条款,使之落实到位,让合作关系不失真、不走样,这样才是成功举办国际合作办学的关键。要防止合作流于形式的另一重要的举措就是约束中外双方高校的“越轨”行为。尤其是中方高校打着合作办学的旗号去大肆收取高额学费,这种做法已严重偏离合作办学的初衷,假合作之名,行高收费之实。为此中外双方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在中方,外方专家可定期来华监督项目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在外方,中方可派员赴外方高校现场考察和现场指导,项目的每一步落实均需双方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还要成立由双方专家组成的项目评鉴小组对项目进行中期和結项前的考核和评估,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给出具体的评价结果,该结果可直接用于项目继续、项目暂停或项目终止等的评估。

2.2 国际化办学要有地域特色又兼世界高度

由于是中外“联姻”,国际化办学项目一开始就注定了具有“混血”的基因,所以国际合作项目除了应有本土、本校的“基因”外还应融入外国高校“基因”,通过“化合反应”产生新的“基因”品种。这种项目的“种子”从伊始就有“混血”的先天优势,把国外优秀高教资源引入中国,同时把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到对方国家高校,“双向”流通才是国际合作项目的宗旨,也才能避免同质化跟风办学、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到极大化,为特色办学打开通路,同时也要积极筹建世界一流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笔者所在高校教育部“双高计划”入选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内完成高质量的国际化办学是因为该校很好地利用所在地城市是小商品“电器之都”,从该校的“双高计划”入选电器专业着手,从2019年开始陆续向柬埔寨输送优秀专业教师赴柬传授温州电器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从而把温州经验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中柬友谊添增佳话。目前该国的一部分电器标准就是由该校专业教师与柬埔寨政府指定的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目前正在向东盟其他国家推广。这种国际化办学就有效地利用了国内高校所在地的特有资源后通过国际化合作在国外落地实施,成为合作的领头羊,也走出了我国高校向其他国家输送国际标准的一条新路,更提升了本地高校的国际知名度,造就了本土高校在个别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制定者。

2.3 共同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

高校要举办国际化办学项目单凭一校之力是无法达成设定目标的。从成功办学的经验来看,高校国际化办学是需要多方协同、多方合作的结果。从举办主体对象来看,中外双方高校是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双方合作的意愿和深度将决定项目的成败。一些国际化办学高校只是为了应付评估或增加额外收入才开办,这种办学结果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目标定位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高校,联合办学是开拓办学渠道和增加国际曝光度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遵从办学规律的前提下,双方高校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扩大办学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对于中方高校而言,主要是想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把中方高校擅长的专业推向国际教育市场,同时引入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就外方高校而言,利用与中方合作高校关系使其办学的影响力推向中国广阔的教育市场,带动中国人才的流动。基于中外双方高校的各自需求不难看出,合作办学的前提条件是资源和人才的共享和自由流动,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外事部门和人事部门的参与。中外国际合作办学免不了需要中外双方人员到对方高校互访,作为国内高校专业人员的外派更需要政府外事部门的配合和协助。由于国际交流将涉及护照和签证等官方文件的办理,政府的介入和支持是国际化项目成功举办的前提条件,鉴于目前国际严峻的情势,国内高校与外方高校合作由于政治力的介入导致项目停顿或终止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双方必须要有预案和B计划方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有危机管控意识和处理方式,这也需要高校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和协助。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之外,办学的资金投入也是一大成功的要素之一。高校利用自身的办学款大手笔投入到合作项目中去不太现实,因而寻找当地可靠的合作企业伙伴就成为本土高校首选。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计划创办国际学校初始就锁定本地区涉外教育产业龙头企业——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其在柬埔寨合作办学的主要赞助商,由于该企业在当地和东南亚其他国家都有商业布局,温州本地高校依靠其在柬埔寨合作伙伴就能在短期内快速落地办学,推进办学速度就等于减少了大笔的办学开支,同时亚龙主动资助该校在柬埔寨办学,为该企业培养在柬埔寨的合格海外员工,校企合作达成共赢。此外,寻找合适的国外目标院校也是国际化办学项目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一环。国际办学项目要成功离不开各方主体及相互合作,外方合作高校需要精挑细选,我们不能迷信国际高校排行榜,对于合作外方高校的遴选要从自身需求出发,依据对等原则以及该校在所在国的所在地业内影响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综合因素来考量,最终筛选出我们需要的理想外方高校。在此基础上,合作项目要能“上天”,既实现项目世界一流业绩,同时也要踏实落地(能够实现本校和所在地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等)。多方主体联动,推进项目向更健康、更高效、更有高度的方向发展。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高校在举办国际化办学项目时遇到的困难会远大于当初的预想。但是机遇远大于挑战,国内高校走国际化办学培养高端的国际人才之路除为了提升本校人才培养质量之外还肩负着完成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使命。相较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明显落后不少,他们也希望我国优质院校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为此,国内高校海外办学应因地制宜,根据目的国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符合当地高等人才需求的培养标准,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海外办学最终实现国内外办学主体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同步跃升,最终实现在国际高教界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并使之推行到世界其他有所需求的国家。

参考文献

季绍斌.地方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究[J].中国商论,2019(22):92-94.

季绍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