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共生,在游戏化活动中学数学

2021-01-11 01:09许兴旺
文理导航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许兴旺

【摘 要】学习数学,要理解数学知识点,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和技能,把握数学思想与逻辑内涵。要想达成这些目标,对广大小学生而言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游戏化理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运用,解决了上述问题,它以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从趣味体验中认识数学、感知数学、运用数学,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不再畏惧数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化理念;智趣教学

数学,给人最直观的认识就是抽象、严密、逻辑、规范。小学生还处于形象化思维占主导阶段,对数学语言往往存在理解阻碍。单纯地讲解数学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而人的创造力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游戏化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将游戏活动与数学知识融合起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以参与游戏的方式,去体验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教学中,笔者尊重儿童立场,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展开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游戏中习得数学方法,让数学课堂智趣共生。

一、重视游戏化数学活动,发挥其教育价值

小学生年龄小,对数学的抽象性语言,存在认知障碍。数学课堂游戏化,借助于“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走出单纯的逻辑性讲解、抽象性理解的窠臼。游戏化的理念,将数学问题渗透于游戏中,以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

(一)游戏化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手脑并用

小学生爱玩、好动,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时,对于两者的分辨,单纯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后,我们通过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进行对照,观察和归纳两者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学生在亲手制作中,深刻体会“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也从两者的异同点辨析中,提高了认识,活跃了数学课堂。

(二)游戏化数学活动,让数学知识更直观

数学以抽象著称。小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上,形象化思维占主导。对于数学知识,因抽象而感到理解困惑。游戏化数学活动,可以为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游戏,感受和获得数学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圆柱”时,对于“圆柱”的结构与特点,单纯按照书本知识进行呈现,学生注意力难集中,也无法真切感受“圆柱”。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如圆柱形笔杆,圆柱形柱子,圆柱形水杯等等。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亲手触摸,以直接感知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圆柱,让数学学习更直观。

(三)游戏化数学活动,让数学课堂更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讲知识,做练习,学生对数学慢慢丧失了兴趣。对于游戏化活动,我们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体验中,让学生从数学游戏中获得趣味,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对于这些概念,我们直接引入“拼图游戏”。利用硬纸板,将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卡放在纸板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拼接不同的图形。“拼图游戏”,看似在玩,实则是让学生在玩中去观察纸板形状,去发现拼图中的“平移”和“旋转”过程,在学生拼接完成后,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拼接想法和过程,逐渐增强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数学课堂也变得趣味横生。

(四)游戏化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数学,既要讲解数学知识,还要开发学生的思维智慧,特别是创新意识、创造力的启发,要培养学生的优秀数学品质。小学生好奇心强,充满了求知欲。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探究意识,展开创造性数学游戏活动。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对于“余数”的理解,一些学生搞不透,想不明。为此,我们在课后,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以“狼和小羊”游戏为例,设置规则如下:设置8只小羊,分别由八名学生组成。狼要吃小羊,小羊要通过“抱”在一起,团结起来对抗狼。安排一个学生,问: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回答:3点了,运用“8÷3=2(组)……2(人)”方式,让其他学生观察“余数”的结果。当教师回答“4点了”,由“8÷4=2(组)”,余数为零,即没有余数。当教师回答“5点了”,由“8÷5=1(组)……3(人)”,让学生看到有三个人为余数。这种游戏化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又增进了学生对“余数”的理解。

二、把握数学游戏化设计要点,促进学生启智创新

在小学数学游戏化活动教学中,要把握设计要点,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让学生真正参与游戏体验,在“玩”中学数学,在“趣”中获得智力开发。不同游戏活动,要顺应学情,结合教学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

(一)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视角来设计游戏活动

在数学游戏中,学生是游戏活动参与者,也是实践者。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要满足学生兴趣激活,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参与游戏体验。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时,对于“分数”概念的导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游戏,让学生展开“猴王分饼”游戏活动。有个猴王烙了三张饼,分给自己的小猴吃。第一张饼,猴王平分4块,给甲猴1块,乙猴不满,想要2块。猴王于是将第二张饼,平分了8块,分给乙猴2块。猴丙更贪心,想要3块。于是,猴王将第三张饼平分了12块,分给猴丙3块。问,同学们,哪个猴子吃得多?现在,我们按照四个人一组,一人代表“猴王”,另外三人代表猴甲、猴乙、猴丙,给每组三张圆形卡纸,请同学们按照故事进行平分,看一看,哪个猴子吃得最多?关注学生的游戏体验,给学生创造参与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感受数学知识。在分饼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最终发现,猴甲、猴乙、猴丙所得的饼同样多。围绕这个结果,请同学们想一想,猴王用什么方法来满足每个猴子的要求?大家想知道緣由吗?这时,我们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机下,导出“分数”概念,让学生认识“分数”,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数学热情。

(二)突出游戏体验,以问题视角来设计游戏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借助于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看、做、玩中认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学习“游戏的公平性”时,什么是“公平”?如何呈现“公平”?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既单一,又无趣。为此,我们在课前设计“摸球”游戏。教师拿出一个布口袋,将10个乒乓球放入口袋。这些乒乓球都涂成不同的颜色。然后,挑选学生伸进口袋去摸球。每摸出一个,观察球的颜色,每人摸5次。摸到红球多,则学生赢;摸到黄球多,则老师赢。在对多个学生进行摸球结果统计后发现,每次都是“老师赢”。学生们不服气,要求查看口袋里的乒乓球的颜色。当拿出10个球,都是黄色时,同学们纷纷嚷道:“不公平”。由此,教师顺势引出新课“游戏的公平性”,同学们在对“不公平”的强烈反应后,一下子将注意力聚焦于“公平性”问题上。一个有效的数学游戏,让数学课堂别开生面,直观而生动。

(三)唤醒应用意识,以思维视角来设计游戏活动

学习数学,要强调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数学思维的拓展,更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感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游戏的设计,承载着数学知识的传递使命,要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得数学经验,激活数学思维。如认识“人民币”,我们结合购物场景,在教室搭建超市购物游戏活动,让学生从角色扮演中,认识价格,快速找到合适的购物方案,增强对人民币的灵活运用。另外,在购物过程中,通过对钱数的计算,还可以渗透估算方法。当然,游戏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如“24点”游戏,我们利用扑克牌,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让学生进行四则混合计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计算结果为“24”。在学习“倍数”时,我们引入“拍七令”游戏,让学生分组,从“1”开始数数,逢“7”或“7”的倍数,要“拍手”示意,不能报出来,否则算输,重新报数。还有“小猫钓鱼”游戏活动,在桌面上摆放10张牌,作为“鱼”,挑选两名学生,每人5张牌。轮流用手中的牌,根据约定的“和”去“钓鱼”,增强学生对“二十以内加减法”的训练,契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也让数学练习课堂更有趣。

三、结束语

游戏活动在数学课堂的融入,让数学知识不再难。游戏化教学,教师要把握其特点,发挥其补充课堂教学的作用,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活跃数学课堂,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数学游戏方式很多,教师在运用中要贴近学情,契合学生心智需要,注重游戏的“趣味性”与“益智性”,从“玩”与“学”中找准平衡点,立足学生,激活学生自主热情。教师在游戏设计中,要融入课堂提问、追问、讨论、反思等方法,把握游戏活动的整体性与有序性,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参考文献】

[1]庄惠芬.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的内涵、特质与原理[J].江苏教育,2019(81):7-9.

[2]林燕娟.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数学游戏化学习[J].江苏教育,2019(81):14-17.

[3]肖丹.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運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19):56-57.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