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美育教育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前提,用创新的思维、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及数学中的美。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以美育人,寓美于教”,让每堂课都有“课眼”,并让其闪光。本文作者从如何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揭示美、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感受美、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美,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美育;运用
我们生活在碧海蓝天,青山绿水之间,纵观大自然之美,无不令人心旷神怡;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衣食住行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自然之美与科技之美相互交织,为当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作为一名教师,深感处在大数据时代的责任和压力。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这个场所,学校更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中间环节,是孩子步入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健康的、文明的、德才兼备的人,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逻辑之美、思路之美,就要用心寻找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美育,瞄准切入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渗透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将美育与学科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使“课眼”闪光,让学生在不紧张的氛围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下面就如何把“美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浅谈一下本人的观点:
一、创设数学教学的情境“美”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大纲的实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以及课程的学习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是渗透美育的重要环节。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的再认识(一)”这节课时,本人用课件出示民间剪纸艺术。一幅幅优美的图案,把学生从课堂带进我们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了解贴窗花的意义,即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又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来自艺术作品的数学问题——对称美。本人再用科技的手段给学生展示对称美的图片,如苏州园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汽车车标、银行标志……课堂上,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图认识对称、理解对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教育者应通过不同方式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成趣味横生的美育课。再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把学生们准备的学具(各种大小不等的圆片)和本人课前准备的教具(直尺、绳子、圆片)在讲桌上摆放整齐,并邀请一位同学当老师的小助手,其他同学帮忙记录数据,学生与老师相互配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艺术之美。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而有趣,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感受到逻辑思路之美。
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在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如在学习数学概念、定义、计算法则、公式、定律等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要在抽象的数学教学中,启发引导他们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及审美情感,让他们在美的情境中轻松愉快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探究。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学,同时数学又为我们的生活解决很多问题,通过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鼓励启发学生探究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美。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课时,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积极探究、实践和动手操作,把凌乱的七巧板、美丽的笑脸及汽车拼图等图形,重新归整成一副完整的图案,让孩子们体会到几何知识的应用美。再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这节课时,学生用数字,还有三角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梯形、线段、圆等平面图形中的一个或几个图形相组合成新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绘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时,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几何图形构图的魅力,又让学生欣赏了阿拉伯数字的音符美和三角形的变化美。“欣赏与设计”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上课快结束时,又用课件给学生呈现荷兰艺术家埃舍尔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三、现代教学手段来揭示“美”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大数据时代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两者完美整合,不单单是两者的简单叠加,更是要通过高科技手段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个要素的丰富和谐,使多媒体教学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就大大改变了,用信息化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整合的过程中将美渗透到课堂教学里。比如,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透视图的时候,通过书本上的平面图形,学生很难想象出它的立体结构。如果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由此,信息技术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把抽象的、理性地思考,用一种智慧的、艺术的教学手段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正如数学家普罗克拉斯和怀特里德所认为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再例如,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课时,教学重点是指出物体相对的面,学生很快能找到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因为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很多种,所以寻找正方体中相对的面就有些困难。如果通过运用多媒体,用非常直观的动态演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就很容易找到各自相对的面,这样就使原本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抽象的教学变得具体形象,从而避免了用实物演示的弊端。在教学中,“课眼”找到了,教学重点就很容易突破,教学效率也就很大程度地提高,现代化教学的魅力学生也能够充分感受到。
四、在学以致用中感受“美”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全面开展,网上学习提上了日程,教育者也在积极探索研究,创新出不同的作业形式,大量的调查性、实践性、操作性作业取代了书面的应试作业。如在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老师布置让学生自己回顾本单元知识,可以用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梳理,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如口述、知识集合、知识树等,这些回顾知识的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学生在呈现自己的设计成果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得以提升。再比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出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再集体讨论研究结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正确性。然后本人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任意两条短边和第三边(首尾相接)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点,即本节课的“课眼”(重点、难点、关键)就找到了,用熟练地操作,准确的语言把“课眼”上活了。所以说要想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了。今年的线上教学就体现出了这一点,线上开拓时空,线下生成精彩,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识整合,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五、在教学评价中体会“美”
现在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利用这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呈现给学生,用美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评价上多注意美育的渗透。学生要面对考试,而且都十分在意、紧张考试结果,如果我们教师也能像课程改革教材一样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用激励有趣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图式呈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能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总结归纳中汲取经验,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通过适当方式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这就使得美育在数学评价中得以渗透,并发挥作用。比如今年的教学评价不同于往年,线上教学就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这次作业比上次进步多了!”“粗心了,下次要注意”“老师看到了你的优点”等,美的评价让孩子们的心近了,探究的知识也就多了,学生愿意学习了,由此体现出美的评价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美育教育。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学生、教材有机结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首先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通过学生积极的配合,一节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就呈现出来了。教师要善于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把每节课课眼找到并“上活”,这样在课堂上渗透美育教育才能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挖掘教学领域中诸多的美育内涵,就会寻找到更多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以美引真”,能够使教学课堂真正意义上做到教师与学生情感和心灵的交流沟通,达到教师、学生、教材的完美统一,使每节数学课的“课眼”都能闪光,让孩子的学习愉快而轻松,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真诚对话,把教师以“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生也成为爱思考、会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单自文.让美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J].学周刊,2019(04):86-87.
[2]杨丕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华夏教师,2018(19):57-58.
[3]刘淑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