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贞观的诗歌创作及诗风嬗变

2021-01-11 07:50马国云
关键词:贞观诗歌

马国云

(江苏开放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011)

顾贞观(1637—1714),字华封,一字梁汾,江苏无锡人。无锡顾氏诗礼传家,满门风雅。贞观曾祖为明末大儒顾宪成,祖父顾与沐,父亲顾枢,昆仲顾廷文、顾景文及子统均、开陆皆有文集。其姊顾贞立“语带风雅,气含骚雅,殊不似巾帼中人作者,亦奇女子也”[1],于清初词坛“是最有劲爽情韵的名家”[2]544。贞观于清初文坛颇有声望,原因有二:一是他的词的创作成就,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合称“京华词苑三绝”,又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词家三绝”;二是赎救“丁酉科场案”中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使其备受称誉。

目前学界对贞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贞观词,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实贞观除了词作外,还著有大量诗歌,此外尚有各种诗文选辑本,如《今词初集》《宋诗选》《全唐诗选》《古文选略》《东林翰墨》等。[3]就诗词而言,贞观《弹指词》及《弹指词补遗》共有词235首,而其诗集有诗歌376首。从数量上看,诗歌已然超过词作。从时间持续性看,贞观“早岁实先以诗名”,一直至暮年,诗歌创作贯穿一生。而词作在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逝后,贞观几乎不再为,他有言:“呜呼,容若已矣,吾何复拈长短句乎!”[4]445贞观此后约三十年的人生经历词作几乎无法反映。再从贞观诗歌成就看,“然诗亦卓然可传……在清初诸家中能自立一帜”[5]191。所以,若要对顾贞观作更为全面的观照,诗歌是一个重要维度。

一、顾贞观诗歌创作概述

贞观出于诗书之家,自幼“禀异资,读书目十行下。甫操觚,即殚心经史,尤喜骚选。从太仓吴梅村先生、同邑黄汉臣先生游,遂大肆力于诗古文词”[6]598。贞观入京后先后得位高权重、善掖后进的龚鼎孳、魏裔介赏识,后又结交纳兰性德。解组后于故乡惠山纑塘构积书岩,“斗室焚香,时讽先儒精语……手不停批,于经史子集,无不遍览”[6]598。

目前所见《顾梁汾先生诗词集》收贞观诗词最全,体例最清晰,该集由裘可桴检校,夏孙桐于1934年校印。除去集中《弹指词》四卷,诗歌共有五卷,分别为《楚颂亭诗(上下卷)》古近体289首、《扈从诗》七绝41首、《清平遗调》七绝19首、《纑塘集》五古27首。如果对内容稍作归类,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交游诗。贞观和吴兆骞的友情常为后世称道,吴汉槎流放宁古塔后,贞观积极筹措赎锾营救,其寄兆骞《金缕曲·季子平安否》《金缕曲·我亦飘零久》二首词被视为“极情”之作。诗歌方面,贞观有《寄吴汉槎》:“尺书自远道,叙意无暄寒。上言千载期,中有生平欢。今君履朔雪,令我愁南冠。入宫掩蛾眉,当门刈丛兰。生不伤罗网,安知惜羽翰。皦皦穷秋日,悠悠清川澜。挥涕一水间,延瞩层云端。精诚两相鉴,鉴之摧肺肝。”[6]604诗歌有序:“时在秋曹,有诗寄予。”[6]604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愁情,情真意切。又如贞观和宋荦的交游,宋荦仕途通达,颇得康熙帝赏识,贞观多有诗歌寄赠,如《商丘中丞见示〈沧浪亭诗〉,用欧阳修公原韵奉和》《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宋荦寿辰时,贞观作《小游仙为宋牧仲中丞寿》七绝十首。

明清之际文人雅集兴盛,题图吟咏数见不鲜。贞观年少时加入慎交社,后又和秦松龄、严绳孙、顾景文、邹显吉、安璇等人于乡里结“云门社”,“飞觞赋诗”亦是常事。锡山听松庵僧人性海所制竹炉朽坏后,贞观仿遗式重制,并作《重制竹炉告成志喜》诗:“竹炉清韵忽依然,位置仍宜水石边。书讯有僧来谷雨,鬓丝如鹤伴茶烟。家山梦去忘为客,故国诗成感纪年。冷暖此君须自觉,无劳更试醒心泉。”[6]613炉成之后,“(贞观)携至都下,客争赋之”[7],他的遍征题咏的行为,成为友朋中一件颇具影响力的事件。《竹炉联句》序载:“丙寅之秋,予适携炉及卷过朱竹垞寓斋古藤书屋,而孙愷似、姜西溟、周青士亦至,坐青藤下烧武夷茶,相与联吟,成四十韵。”[6]614除了以上朱彝尊、孙致弥、姜宸英、周筼的题诗之外,可考者尚有纳兰性德《题竹炉新咏卷》、陈大章《和顾梁汾舍人竹炉诗》、梁佩兰《顾梁汾舍人以制竹炉诗见示次韵二首》、秦保寅《复竹茶炉和顾梁汾》、宋荦《秋日寄顾梁汾舍人次韩元少阁学韵》、吴雯《顾梁汾舍人自制竹炉,携至都下,客争赋之,余即用原韵,为诗二首》。贞观不但有题图酬唱之风流雅事,而且和京城达官贵戚唱和颇多,翻检诗集可以发现,贞观交游唱和者尚有博尔都、揆叙等贵胄,也有秦松龄、严绳孙、徐乾学、查慎行等故旧,还有杜诏、华汝修、储雄文等后学。

二是记游诗。贞观一生四处游历,他曾五入京都,也曾随吴兴祚入闽,随幼子顾开陆入豫,故记游诗为其诗集重要组成。“戊寅重九后十日,阻风天门,追和太白绝句四首”,面对雄奇美景,诗人诗兴大发,作诗四首,题为《天门山追和太白绝句》,如其一:“片帆遥指两崖开,舟楫欹斜到却回。急雪乍翻惊浪起,不知谁唱野鹰来。”[6]620其三:“天门绝险至今开,八翼乘风底便回。偏是浪里身手捷,送潮归即弄潮来。”[6]620诗人多年后重游庐山,感慨颇多:“别庐山三十余年,向所为诗都不复记忆……五岳之外有匡庐,犹六经之外有庄骚也。”[6]630庐山之于五岳,犹如“庄骚”之于“六经”,可见诗人对雄奇秀美庐山的推崇。

壁立双芙蓉,正临无底谷。谁挥修月斧,尽削银河曲。倒洒万斛珠,翻飞千寻玉。有龙蟠其下,喧极眠更熟。纵横题石字,但见莓苔绿。洗钵注军持,余生此焉足。(《开先漱玉亭》)[6]630

百泉争一涧,乱石纷硖错。神禹爱此奇,茫然辍疏凿。雪车撞冰柱,呼噪万弩却。高鸟不敢飞,潜蚪将安托。夜分禅关梦,犹自避喷薄。绝境难久留,会寻他年约。(《栖贤三峡桥》)[6]630

漱玉亭、栖贤谷为庐山胜绝,前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贞观诗歌描绘了飞瀑雄伟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表达了流连于此的渴望。

贞观四处游历,他用诗歌记录了一路上所见所闻,其他尚有《虎阜》《毗陵》《维扬》《山阳》《晓发淮阴》《度长城岭》《出塞入塞篇》等作。如果把这些诗歌连缀起来,即可呈现出贞观一生之主要足迹。

三是咏物诗。吟诗作赋为风雅之事,文人骚客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眼前见景,下笔成诗,或借物言志,或驰逞才情,故咏物诗成为诗文中一大要类。随手翻检古人诗文集,“咏物诗”“咏物词”在在皆是。贞观集中有《清平遗调》十九首,原题为《咏花诗》。常见者如梅、菊、兰等,诗词常见气节、自甘寂寞之意自不会阙漏,如“自甘岑寂斗霜浓”“人间所得只清芬”“鹤立真成绝代姿”。当不同诗人吟咏同样对象而缺乏手段时,常会落入窠臼,了无生气。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有言:“夫咏物南宋最盛,亦南宋最工。然倘无白石高致,梅溪绮思,第取乐府补题而尽和之,是方物略耳,是群芳谱耳。”[8]谢氏虽是论词,但诗何尝不是此理。贞观咏物诗玲珑剔透,别有趣味。如《兰》:“玉样空明水样清,了无烦暑触壶冰。不知是韵从香得,还是香从韵里生。”[6]627如《芍药》:“十分明艳十分珍,几度催开却殿春。国色自来骄妒甚,休将梗叶话前身。”诗注:“牡丹异种多芍药接成,而声价悬绝,可为一慨。以前无牡丹之名,只有芍药。”[6]628诗歌以芍药和牡丹并论,芍药明艳珍贵,花开姗姗来迟,世人以为牡丹远比芍药珍贵,殊不知二者本是一族。再看咏《牡丹》诗:“九天春露湛朝霞,第一风流帝子家。容易一时俱第一,倾城名士与名花。”[6]627雍容高贵的牡丹和风流蕴藉的士子,二者才名相埒,何其风雅。贞观学生杜诏后来有诗唱和:“人间两无负,名士与名花。彩笔传香梦,红罗散绮霞。尽教惊绝体,无事著纷华。第一难忘句,风流帝子家。”[9]

当然以上分法不能涵盖贞观诗歌全部,其它还有“怀人诗”“赠别诗”等,这些诗歌是他在不同阶段所作,具有记录他的人生经历的作用。

二、顾贞观诗歌风格嬗变

1.青年:导源中晚唐,风流蕴藉

贞观禀赋超然,邹升恒《梁汾公传》载:“(贞观)年十七,邑令稔知其名。小试日,命赋《蓉湖竞渡诗》,嗟赏不已,拔冠一军。”[6]598可惜此诗并无流传,但可想见其才华。清初江南士人立慎交社,宋实颖、宋德宜、宋德宏三人主盟,另有尤侗、吴兆骞、严绳孙、陈维崧等人参与,贞观“年最少,飞觞赋诗,才气横溢一时,推为英绝领袖”[6]598。

传统诗学观常将清诗作“宗唐”“宗宋”“唐宋兼祧”之别,青年时的顾贞观诗歌导源中晚唐。康熙元年(1662),贞观初至京城,寓居佛寺,偶题一诗于壁:“更残犹炷水沉烟,素绠银瓶欲曙天。落叶等闲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6]606龚鼎孳见后赞道:“‘真才子也。’一日名噪公卿。”[6]598此诗为《无题》其五,塑造了一个彻夜无眠的闺中怨妇形象,既有空灵秀雅之意境,又具有晚唐诗绵丽细腻之特征。故有评其诗曰:“其诗初学中晚唐,吐纳风流,芳兰竞体。”[6]663关于其诗歌导源中晚唐之特征,可再看其《无题》两首:

其一

葳蕤竟日锁无聊,不系连环解步摇。闲语雪衣猜薄幸,戏缄红豆赠妖娆。愁眉乍掩初三月,欢信难凭十八潮。浣却啼痕留束素,带围堪记别时腰。[6]606

其二

洗妆无绪弄妆迟,减尽铅华好自持。千里断魂斑竹泪,五更残梦刺桐时。封来尺鲤心相忆,望去惊鸿影若离。欲展情悰何日是,鸳鸯劫里莫围棋。[6]606

诗歌刻画了深闺之中无聊落寞的思妇形象,因心上人千里相隔而独自垂泪。诗歌一如温庭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之句,具有浓浓的“花间”味道,晚唐诗的绮丽柔媚一展无遗。

在《楚颂亭诗》集中,似上文绮丽诗风的诗歌占相当比重,如《无题》八首、《无题》十首,这些诗中都有“思妇”形象。那么,年少时的贞观为何要在诗中反复书写“思妇”形象?如果从文学作品“香草美人”的传统看,贞观把自身比拟为闺中思妇,表达对“修齐治平”的渴望亦为合理。理由有如下三点:一是贞观在其十七岁(顺治十年)赋《蓉湖竞渡诗》后,“隶苏郡嘉定籍,为弟子员”[6]598,可见其已选取科举之途,虽然“弟子员”身份处于科举序列之末端,其自言“非惟稻粱谋,兼为衣褐图”[6]607。二从贞观家族看,顾氏家族有着仕进的传统,其曾祖顾宪成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祖父顾与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官夔州知府;父亲顾枢为天启元年举人;甚至贞观在其晚年归乡后仍不忘训诫其子顾开陆:“吾家五世联科,三贤理学,端文公曾举天下公廉第一,尔清勤报国,克绍家声,勉之。”[6]598可见科举在其心目中之地位。三从贞观交游对象看,明清易代之后,士人的人生抉择多样,有坚不仕清,归隐逃禅者;有迫不及待,投身新政权者;亦有首鼠两端,犹豫不决者。翻检贞观交游友朋的人生履历可知,贞观此时交游之人几乎都选择了和清廷合作,走上科举之途。慎交社中宋实颖、宋德宏二人为顺治八年(1651)举人,宋德宜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尤侗为顺治三年(1646)副榜贡生;挚友吴兆骞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特别是同乡兼同龄好友秦松龄于顺治十二年中进士,选为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其诗句“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12]深得顺治帝褒扬。以上诸人的功名皆在贞观之前,他们的仕进抉择必定会对年轻的贞观产生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闺中思妇只不过是贞观的心理投射而已。其《感兴》(其三)道:“年少多苦心,假翼思高飞。良时困被褐,采采藿与薇。”[6]603可见其渴慕振翅高飞的愿望。《感兴》(其四)又道:“幽忧不遑寐,揽衣起盘桓。灼灼当轩姿,偏栖独吟难。所思即长路,日远衣裳单……”[6]603年少的贞观良夜无眠,盘桓不已,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焦虑,自己满腹才华,“灼灼轩姿”,心里时刻想着“长路”“高飞”。而“(贞观)以江南奏销案诖误”,则成为贞观束装入京寻求功名的契机。

贞观离开故乡后,经毗陵、扬州、高邮、淮安诸地北上。经过明末清初的战火过后,运河沿岸繁华不再,面对沧桑河山,诗人颇有黍离之感。贞观有《青玉案》词:“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中有渔樵话。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峨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4]10登高远眺,残阳西下,衰草荒烟,只剩残山剩水!吴世昌先生评此词道:“当满清盛世而曰‘山残水剩’,其立场可知。”[13]试看《维扬》:“憔悴琼花不可怜,自拚佳丽委风烟。黄衫对酒闻催拍,红袖当卢唤数钱。晓郭珠廉还十里,春堤锦缆已千年。月明桥畔吹箫处,勒马重回一惘然。”[6]607诗歌用杜牧“玉人何处教吹箫”典故,抒发了烟花之地繁盛不再的怅惘。又如《清明次少陵韵》:“春郊过雨润青烟,着处游鞯与画船。挈膝带香骄不返,明眸照水见何缘。飞飞燕子轻无赖,短短桃枝弱可怜。醴酪几家还设在,秋千近俗亦居然。潜行野老悲蒲柳,暂下饥鸟逐纸钱。酒冷饧温好风日,他时曾此太平年。”[6]602江南清明,游人如织,桃红燕飞,前朝遗民踽踽潜行,游冶喧闹和悲伤野老、纸钱翻飞形成巨大反差,诗人内心深处易代的伤感表露无遗。明灭后,江南一带抗清运动持续不断,社会秩序混乱。贞观在《鹅湖行》中写道:“惊风吹沙翻大泽,万顷琉璃撼空碧。鱼龙跋扈天冥冥,行子苍茫动魂魄。高樯大舸忽经过,云是江湖贩盐客。猩红缠腰白帕首,清昼传觞夜行炙。自夸白雪横金穴,公估一千私六百……呜呼!天物本无主,此辈暴殄岂足惜……几年沧海罢腾沸,共理鱼钩销金戟。蒹葭翠滴鸥鹭白,浩荡万里从所适。”[6]607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不法盐商趁机鱼肉乡里,作者于此几多批判;同时又渴望烽烟退散、万世太平。

这样的情感在贞观青年时代的诗词中颇常见,“昔日歌钟漏,今秋瓜蔓生”“烽火迷城阙”“墐户千家避客兵”等等,这些诗文关注社会民生,情感真挚。贞观年少成名,自视甚高,但家庭窘困、地位卑微,渴望借仕进改变现状,而且对时事的关注、对百姓的怜悯正体现了一个对未来有所希冀的青年士子的心声和态度。

2.壮年:高华俊朗,欲有建树

顺治十八年(1661),顾贞观25岁,他于生日当天从家乡出发,有《闰七月生日发泾上作》句:“万里思投笔,三年愧负薪。辞家初度日,作客再生身。”[6]607康熙元年(1662),贞观因得龚鼎孳赏识后入官学;后魏裔介对贞观赞誉有加,其子魏勣有言:“先君子于风雅一途概少许可,独属意梁汾。谓:大雅不作久矣,绝而续之,其在斯人乎!”[14]310康熙三年(1664),贞观奉特旨考选中书,授内秘书院办事、中书舍人;康熙五年(1666)举顺天乡试第二名,擢内国史院典籍;康熙十年(1671),贞观离职,以上就是贞观仕途的全部经历。

应该说,顾贞观一入京城就得高人赏识,后又作为帝王近侍,是怀有较高的心理期待的。康熙六年(1667),贞观扈从东巡,写了大量的诗词来记录此次出巡盛况,《弹指词》集有《六朝歌头·翠华东指》《减字木兰花·波光似练》《愁倚阑令·昌平道中》等词。至于诗歌,贞观共“赋七言绝句六十首”,并专门结集,题为《扈从诗》。诗集开篇为《圣谕出猎恭纪》:“今节千秋日正中,早传天语赋车攻。龙旗指日临双关,凤辇先期告两宫。”[6]625诗注:“中秋传谕定出都日期,并点从官。”[6]625一般而言,天子围猎既有驰骋游乐的目的,更有练兵讲武、武力示威的用意,故歌颂太平盛世、描摹豪迈军容概是扈从诗的应有之义。贞观作为从官,这些内容概不能免,如“当时设险刘家口,半壁天高万马回。今日太平烽火息,千山秋霁六龙来”(《刘家营》)[6]625,如“野牧千群出废屯,荒荒白日下烟墩。只今辽海尽汤沐,锁钥何须重北门”(《羊角屯》)[6]625。贞观诗歌更多的是关注路途所见所闻。如《横山偏凉汀》:“云根一线入微茫,飞阁晴收潋滟光。行过悬崖最高处,莫回马首望羊肠。”[6]626更具风华者如《马鞭山》:“寒色凭陵仗浊醪,夜深千帐解弓刀。山山落木村村雨,卧听天风送海涛。”[6]626这些诗歌不但没有宫廷气、阿谀气,反而显得俊爽萧飒。可再看《长城》:“砧忤秋风万里情,古来征戍说长城。今宵指点深闺梦,只傍朱旗翠辇行。”[6]625古诗中“征人怨”题材屡见不鲜,而长城又是征用民力的典型象征,对征戍的怨恨常敷演为各种《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贞观此诗并没有传统的怨恨之意,反而写出闺中妇人内心的荣耀,诗歌别具手眼、高朗风华。故其六十首扈从诗“一时传诵”,顾景星在《梁汾过访》诗中亦评“家绍端文学,人传扈从诗”[15]。

相较于入京后的数年蛰伏,贞观得以扈从东巡,确为人生的机遇。关于这点,好友严绳孙曾有组诗《寄顾梁汾次见怀原韵》寄赠,如“交河飞雪几经来,扈跸长杨一骑催。围合侍臣齐立马,圣人亲自射熊来”(其四)、“知尔看云晨复昏,不须惆怅怨王孙。高堂几个承恩日,亲捧天书下九门”(其五)。[16]553从诗意看,贞观在写给严绳孙的诗歌中表达了扈从东巡之后对自身国史院典籍现状的不满,认为是“闲曹承乏小行人”[6]609。严绳孙回寄诗对友人进行宽慰:“抚剑悲歌欲别时,临歧曾不问何之。秋风仙桂泥金信,不似蒙阴落魄诗。”[16]553所谓“蒙阴落魄诗”指贞观年少时作的《蒙阴山中七歌》,述自身落魄境况,如咏自己:“吁嗟顾生谁遣来,抑塞磊落无时开。”咏姊:“兄弟飘零世所诟,甥乎戒尔莫如舅。”咏汉槎:“我行霜露犹苦寒,冰雪摧残不可想。”[6]608贞观的落魄是不争的事实,其入京途中行囊被洗劫一空、滞留历城之事也被好友录于诗中。秦松龄在《有怀顾华封在历城堵伊令署》中咏道:“呜呼顾生遭时穷,秋风匹马驱向东。丈夫失意每如此,含耻自拔尘埃中……七歌寄我再三读,抑塞块垒何时终。人生荣辱亦消歇,风流文采难遭逢。呜呼,顾生宁复嗟时穷。”[17]同乡严绳孙宽慰贞观要珍惜机缘,当下的状态较落魄之时不可同日而语,把侍从帝王当成人生难得的机遇和荣耀。

如:浙教版八上《2.7探索勾股定理》。在学习单的最后,可以向 A班学生介绍历史上不同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达芬奇证明法、赵爽证明法、美国总统证明法、欧几里得证明法、反证法证明法等等。并且以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为例,要求学生去课后探索如何求证,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开拓了他们的数学视野。

贞观由落魄入京、满怀期待始,到“得见天颜”,得到近侍扈从的短暂宽慰,这样的经历体现在诗歌中,加之才情,就有了扈从诗的独具标格,查为仁有评道:“顾梁汾舍人贞观风神俊朗,大似过江人物。”[18]贞观的才情还体现在《扈从诗》集中的“帐房随笔”系列诗。试看:“木城南面御床高,飞鞚才停圣体劳。日息寒生犹露坐,烟光欲上衮龙袍。”[6]626诗注:“日暮启奏,月高始退。”[6]626作为文学侍从的贞观记录了康熙帝勤勉朝政的形象。再看:“一箸红虬鹿脯香,更缘消渴试琼浆。也知天子怜臣朔,亲赐神仙服食方。”[6]626诗注:“御榻东偏稍下设一帐房,夜深入直,赐馔赐茶。”[6]626诗歌又刻画了一个体恤臣民的君王形象。此《帐房随笔》系列的文学价值或许不足,但从诗歌的角度记载了康熙帝的日常,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丁澎有“摘事会新,抒词必典。可备实录所未载,真杜陵诗史也”[6]627的评价,而纪炅则曰:“以宫体而注起居,奋笔花而征羽猎,把袖龙标,拍肩摩诘,凤池绝调。”[6]627诗评或有谀意,但亦有理。

贞观仕途坎坷,康熙六年扈从东巡,次年丁父忧,归里守丧,“服阙,赴补,移疾归”[6]598;康熙十年,因受魏裔介牵连去职;康熙十五年(1676),在徐元文引荐下,贞观结识纳兰性德,成为知己。康熙二十四年(1685),纳兰性德卒,贞观悲痛异常,后隐居乡里。

和纳兰性德相识对贞观而言至关重要,一者贞观赎救吴兆骞得益于纳兰性德的大力援手,容若对成就贞观令名功莫大焉;二者贞观母丧,容若解囊相助;三者二人情谊相契。“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一谈则数日夕。”[19]容若逝后,贞观大恸:“且擗且号,且疑且愕。日晻晻而遽沉,天苍苍而忽暮,肠惨惨而欲断,日昏昏而如瞀……十年之中,聚而散,散而复聚,无一日不相忆,无一事不相体,无一念不相注。”[20]读来令人动容。

更重要者,二人互为激赏,引为知音,欲以诗文坛坫当时,传名后世。康熙十六年(1677),贞观与纳兰性德合刻《今词初集》,序记:“容若旷世逸才,与梁汾持论极合,采集近时名流篇什,为《兰畹》《金荃》树帜,期与诗家坛坫并峙古今。”[21]严迪昌先生认为:“可以说是他别树一帜的标志。”[2]279其他《侧帽词》《饮水词》和贞观《弹指词》也几乎于这段时间付诸枣梨。所谓“与诗家坛坫并峙古今”,一指诗词二体同尊之意,二指贞观与容若欲通过刊印词集与时人“并峙”,表明二人“立言”之期冀。《弹指词》亦有序:“吾词独不落宋人圈?可信必传。”[6]634可见其传之后世的期待和自信。此时朱彝尊浙西词派大纛即将树起,而陈维崧阳羡派也蹈厉风行,正是词坛引领风骚之机。若以二人之本意、才情,若非容若早逝,“‘花间草堂’词群足以构成别具特色的流派”[22]。关于贞观欲坛坫当时之意,时人也有着明晰的认识。魏勣在贞观《宋诗选》序中先赞此选“洵善本也”,然后接着评价:“梁汾果身隐而名益彰,齿进而业愈富,探微抉奥,为世宗匹,岂不伟哉。古今来学士大夫以文章声气争衡于坛坫者,代不乏人,然未有目不破万卷之书、胸不具千古之识,而能使海内操管之家翕然奉为绳尺、禀为师承也,则信乎风雅果在梁汾,而先君子之鉴赏诚不虚矣。”[14]311推演此句的逻辑,即可得出贞观“争衡于坛坫者”的事实。

诗词虽是两种不同体裁,但本质相同,皆为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手段,都是特定时期心境的产物。当贞观欲求以诗词“立言”“事功”之时,他的诗歌创作必定受此心理影响。只有抓住此关捩,才能理解为何贞观有大量的和达官贵要的交往唱和诗。最典型者为贞观和裕亲王的唱和,贞观有《集唐裕亲王亦乐园十景》共二十首,如《南楼晓望》《苍崖雪霁》《西阁闻泉》《红亭漾月》等,又有赠裕亲王《谢宴诗》四首。裕亲王为康熙帝的二哥福全,地位高隆。贞观和权贵的交游诗占据其在京城创作诗歌的相当比重。再如贞观有《赠博文亭王孙》《寄题博文亭王孙东皋渔夫图》诗,博尔都为努尔哈赤五世孙,亦为清廷贵胄。博尔都《问亭诗集》亦有寄赠贞观之作,如《赠顾梁汾次韩元少韵》《送顾梁汾南还》等。贞观和明珠次子揆叙更有十数首赠别、唱和之作。翻检贞观诗集可发现,贞观往来京城期间,除了和宗室酬唱频繁,其他唱和者还有魏裔介、宋荦等曾居高位之人。这当中固然包含有真挚的情谊以及满汉交流放松的背景,但“也不能无视友情成因中的功利因素”[23],不可忽略这些人为贞观可能带来“立言”的潜在便利。对此,贞观应有清晰认识,其在《栩园词弃稿》有序云:“吾友容若,其门地才华,直越晏小山而上之。欲尽招海内词人,毕出其奇,远方骎骎,渐有应者……假令今日,更得一有大力者起而倡之,众人幡然从而和之,安知衰者之不复盛邪?”[24]或许,友人中的“大力者”正是沦落京城、不甘卑微的贞观迫切需要的,只是似容若这样的地位、才情,有一已属难得,何论第二。

3.晚年:隐居乡邑,精微古淡

贞观自京城归后,“复修端文公专祠在惠麓者,于祠旁构精庐数楹,曰积书岩,叠石疏泉,杂种梅竹,为晚岁栖息之所”[6]598。经历了青年时代的满怀梦想和中年时代的蹉跎挣扎,贞观晚年看淡世味而归于简朴有以下几个因素。

贞观曾外孙杨兆槐有记:“先生少壮时才名爆海内,所传长短句,词坛奉为赤帜久矣,然微闻先生后颇悔之,而敛惊香藻,思归于简朴古淡。”[6]629此处需要探讨的是贞观究竟后悔什么?概言之有两点,一为对长短句的“极情之至”颇悔之,二为“才名爆海内”的过往。因此,贞观晚年诗歌不再“极情”,他深居简出,沉于理学和佛学。贞观门人邹升恒记载:“先生归自洛川,神采弥旺,而世味已谙,作诗亦不多,斗室焚香,时讽先儒精语,或旁及梵书,视少日才名如空华幻影,一切不留色相中矣。”[6]598又记“晚年尝莅东林讲席,学者请开示一言,先生揭‘改过安贫’四字”[6]599。“安贫”者,指清贫的生活,贞观晚年清贫,需要亲自耕种营生,其有《灌园》描述劳作之状:“不自量筋力,求为人灌园。意惟营一食,迹若避群喧……还将理菜畦,膏泽资泉源。黾勉试操作,编篱复插援。早韭和露茁,晚崧凌霜翻。但从采掇便,未觉烹饪繁。心行诚苦疲,既饱亦轩轩。”[6]631虽然“苦疲”,但未觉“繁”。“改过”者,意味改正过去的错误,而过去的错误即指曾经对功名的追求,从中可见贞观欲和过往决绝的心路历程。

最能体现贞观晚年诗风的《纑塘集》,为贞观“晚年林下所作也”,此集现存二十七首。王士禛有评:“余论诗海内四十余年,独心折梁溪数君子,古调自爱,不为流俗转移,中间如荪友、留仙、梁汾三家,尤为超诣。”[6]629虽然王渔阳对时人多有揄扬,但他对贞观三人更青眼有加。贞观有诗《雨止纑塘书舍,抵暮无一人过桥上者》:“山浅雨亦深,烟光暮如积。窅然清池上,暂与尘土隔。倚杖玩浮沤,凭阑数归翼。无生复奚灭,有动随所息。磬响时一来,怀哉岩岫客。愿言依此境,共对香镫夕。”[6]630诗歌重在营造意境,山林远离尘嚣,斜阳之下,阒寂无人,只有附近的山寺不时传来钟磬之声,诗人乐于其中,或者饶有趣味地玩弄水中的浮泡,或者凭阑数着归巢的鸟雀,何等惬意悠闲。贞观晚年常栖息于故乡惠山,自称“不论世事只论诗”[6]618,心怀澹远。《寒食留山中作》:“林栖爱山静,亦爱山泉冷。恍与道言接,欣将尘事屏。闲寻烟萝踪,忽落风花影。游冶遮吁陌,登攀非一径。谁能芳节近,不逐韶光永。舣擢向横塘,飞筋凌绝蹬。岩峦昼如梦,入夜还复醒。却谢景中人,来参人外景。”[6]631摒弃了凡尘俗事,流连于方外之景,贞观虽未出世,但似出世。关于这点,贞观《弹指词》已露端倪,为何以“弹指”名词集,诸洛说:“昔弥勒弹指,楼阁门开,善才即见百千万亿弥勒化身,先生以斯名集,殆自示其苦心孤诣,神超入化处。”[4]5翻检其词,集中常有“心香”“般若精”“尘根”“无生”“一瓣”等具有佛教典故或禅意之词。到了晚年,这样的特征愈加明显,如《夜闻梵音》:“一灯山牖出,隔竹露光泫。坐听香台人,《法华》中夜转。清泉漱寒玉,细入吴音软。嚼蜡况横陈,凡襟何待遣。”[6]631诗中用“一灯”“香台”“法华”“嚼蜡”等语,具有浓郁的禅理意味,夜深之中闻听梵音,红尘俗事遣散殆尽。正如邹升恒所言,贞观晚年几乎在讽“先儒精语”和“梵书”中度过。

《纑塘集》为贞观手定:“梁汾临殁,自选诗一卷授门人杜云川太史,云川付梓以传,不满四十篇。”[6]600从诗集编撰的角度看,贞观亲自选取约四十首诗歌编集并交于门人杜诏付梓,必定蕴含着自身的诗学倾向和价值参照。换言之,贞观只愿把这些“极古淡,味在酸咸之外”的诗歌传诸后世,而之前导源中晚唐的诗歌和扈从诗的诗学倾向已经被晚年的贞观彻底抛弃。所谓文为心声,《纑塘集》又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贞观晚年归老纑塘的心境。关于《纑塘集》的诗学特征,王士禛在贞观诗集序中论:“顷读梁汾近诗寥寥二十余篇,趣味澄夐,如清沇之贯达,所谓得味于酸咸之外者,悠悠斯世,其孰能知之。”[6]629王渔阳所谓“得味于酸咸之外”之意,出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此论是司空图“韵味说”核心要义之一,亦是评价诗歌常用之语。关于此诗学特征,可再看:

纑塘一集出于手定,以清微淡远为宗,优入韦柳,乃晚年最高之境。[6]597

晚岁以王孟韦柳为宗,一变而清微澹远,如清湘瑤瑟,古韵泠泠;又如天仙化人,饮露餐霞,不复思人间烟火。[6]597

纑塘集为晚年作,以清微澹远为宗,诗境最高,在清初诸家中能自立一帜者。[5]249

梁汾晚自选诗不满四十篇,旨在古澹。[27]

可见贞观晚年悠游纑塘,清微古淡之诗风颇受好评。

此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贞观晚年诗学倾向应该和王士禛有着紧密的联系。此时,王士禛作为诗坛执牛耳者,“神韵”大纛高扬,门下风附者亦大有人在。后人关于渔阳的“神韵说”有所共识:“崇尚清远冲淡;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主张兴会……”[28]渔阳在阐释“神韵”时,举“微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日出不逢人,满院风铃雨”“时见一舟行,濛濛水云外”等诗句,这些“有景无人、闻声无形、拉开视线、拓远空间的诗什,这就是他崇尚的‘清远’美境,同时也即其所指对的‘天然不可凑泊’的‘神韵’”[29]。可以发现贞观《纑塘集》中多有渔阳所倡的“神韵”句,如“人静山雨来,雀喧庭霰集。泉香冷逾徹,已就漪澜汲”(《午坐》)[6]630、“群木日夜疏,空水相与秋。迨兹农功毕,霜明落墟幽”(《立冬日荆溪道中》)[6]632、“纤纤初生月,欲落更微颦。流影不待夜,敛辉才送春”(《立夏见新月》)[6]631,等等。渔阳、贞观二人常有诗文往来,渔阳有《寄答顾梁汾》:“雀罗门巷冷,再枉故人诗。遥忆微吟罢,松泉月上时。屏风谱佳什,冰雪浣消辞。去去归东海,何人问子期?”[30]渔阳引贞观为知音,而且还为贞观诗集作序。同时贞观有《题渔阳山人西城别墅》(四首),如:

跂石闻斧柯,嘤鸣结遐想。遥闻紫芝曲,似答烟中响。更有长吟人,微风吹鹤氅。(《樵唱轩》)[6]621

风雨移岩宝,白云犹自眠。谁施混沌凿,复此尧时天。石髓如可服,归来定得仙。(《小善卷》)[6]621

贞观四首写给渔阳的诗,一样清远微澹,具有“神韵”。而且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纑塘集》中,贞观常把渔阳关于诗的月旦品评注于诗后。如《寒甚不得游南岳、张公、善卷诸洞,依韵惜别,聊为后期》,诗注:“王阮亭曰:《荆溪》五言诸诗,纤浓古澹,直入韦公之室。”[6]632如《清晖阁》诗注:“王阮亭曰:二绝句旁见侧出,可悟兴观之旨。”[6]622如《憩炼石阁,时为道流所居》诗注:“王阮亭曰,顷读梁汾近诗,趣味澄夐,如清沇贯达,所谓得味于酸咸之外者,悠悠斯世,其孰能知之。”[6]631此句是王士禛为贞观集所作序中文字,贞观直接引于诗末,他例不再枚举。这些诗注首先体现了渔阳在文坛的地位,同时表明贞观特别在意渔阳对自己诗歌的评价,更有表明渔阳在自己心目中地位的意图。所以,如果把贞观直接归于渔阳纛下或许过于唐突,但是贞观熟稔渔阳“神韵说”则是必定无疑的,而受“神韵”影响也大有可能。这也就对渔阳前文所言“(贞观等)不为流俗转移”更易理解,贞观等人有意或无意的“神韵”创作观成了为渔阳的呐喊助威,所以对渔阳所道“独心折梁溪数君子”“如荪友、留仙、梁汾三家,尤为超诣”这些溢美之词也就更易理解了。

三、结 语

顾贞观出于江南诗礼传家的文学家族,他和吴兆骞、纳兰性德的交谊以及脍炙人口的《弹指词》都是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诗歌而言,他通过诗歌记录了人生的经历,袒露了内心世界,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这些内容对认识顾贞观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人生阅历的变化,他的诗歌风格也随之变化,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贞观以追寻科举梦想始,以看淡世事终,这样的人生轨迹在古代士子中具有普遍性。他的特殊性在于清朝定鼎后,贞观出于江南“隐”的家族,选择“仕进”,最终又归于“隐”。揭示这一历程,有助于探究他的诗歌成就,有助于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的顾贞观,也有助于揭示明清易代之际遗民家族成员对清朝政权的“拒”与“迎”的复杂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贞观诗歌
诗歌不除外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区域自媒体的传播力研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为友屈膝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