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洁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1)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1]。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2]。现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壮大,科研成果产出量持续增加,科研管理要求日益提高,在这大数据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科研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为科研工作提供助力,促进高校科研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高校科研产出量日益增加,传统的手工操作以及使用一般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等方式只能进行较为简单的数据,无法满足大量的数据采集和管理。如此一来,只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科研工作的长期发展。现如今,随着科研相关系统对各种科研数据依赖性越来越强,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得到各部门的重视,通过对其管理手段不断地摸索和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大数据作用发挥出来,为高校信息化科研管理发展提供助力[3]。所以,利用信息化地管理手段,不仅能够切实提高科研产出。
有效的管理机制才可以促进教师科研成果产出。在这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学习国内外高校的管理模式和自身相融合,取长补短。例如,高校科研项目工作申报中的选题大多数是来自于研究指南,依赖指南会导致选题范围受到限制,或者是内容更新不及时,课题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又或者是申报课题内容重复等情况[4]。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挖掘所需要数据进行整理,汇总给科研人员,为科研申报工作提供助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科研申报的过程中,避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在申报过程中反复准备繁琐的材料,可利用信息化平台,将申报、审核、汇总等工作都在平台上完成,利用“无纸化”手段,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共享资源,汇总数据。这样便捷的信息化平台操作方式,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科研管理信息化也能够转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来打破科研管理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更好地共享相关的资源。繁琐的数据管理和操作方式,不仅会影响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影响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可以更好的将科研数据进行处理、归纳和管理等。能够有效的压缩工作的时效,增强数据的完善度,让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决策水平。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科研项目,但是,由于一些部门、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项目管理对科研项目所起到的推进作用,所以,导致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出现[5]。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将各式各样的信息化平台导入,但未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的加入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不足,还是只会机械式的利用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工作,不但没取得很好的成效,反而反复做相同的事情,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已陆续引入各种信息化管理平台,但面对实际使用时,也都停留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一是,管理人员知识体系较为单一,面对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无法顺利的进行操作。二是,由于年龄层次不同,培训时也会出现接受度也差异较大的现象。三是,高校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培训也较为笼统,使用者没有得到深度的学习。导致信息化平台的作用还是被简单的分析和利用,功能方面的使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数据融合,未能将信息化平台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对信息化管理推进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高校科研管理标准一般会根据学校、学科特色来制定。这样的制定方式,只会方便局部的科研管理工作。同时,高校方面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构建了各种管理系统,如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科研成果管理平台等,但是却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的情况,没能实现有效的衔接,相同的科研管理工作,却有不同的管理标准和平台。但是,多样化的管理标准不仅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效果,也容易将工作变得繁琐复杂化,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文、理、工,学科不同,使用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不相同。但是,针对现在的交叉学科发展来看,很多数据不能得到共享,不同学科用会用到不同的信息化平台,管理人员最少需要操作2-3个管理平台,每个平台需要学习、使用,这样会大大的超出管理人员的能力、精力。对于科研人员,管理标准的多样化,也会影响科研精力,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平台使用,数据导入等工作,繁琐的前期工作也会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
想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必须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6]。面对改革换新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意识也尤为重要。不仅是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研究人员也应该加强信息化管理意识。所以要积极进行新理念的宣传,促进研究人员观念的转变,激发信息化管理意识,将引入的信息化平台作用最大化,共同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
现如今,大数据已被广泛应用,高校大量科研数据的收集、整理等都需要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对于管理人员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一:对人员的培训需要形成完整的体制,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让所有使用的人员都要得心应手。第二:管理人员的引进需要提高门槛。由于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大数据的相关操作能力需求较高,需要引入可以熟悉相关数据的人员,减轻培养压力。第三:积极组织学习研讨推进会,可以让优秀的管理人员出去学习,引入最新最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基本各司其就,管理标准不一致,未做到资源共享。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在中间做好交流工作,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一是,高校可以按照学科建立“科研大系统”,从中分各类子系统下达到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大系统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的管理标准,注重整体衔接,各个管理部门可以将各类数据分类导入,推动信息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交叉学科数据共享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学科融合度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从整体提升大数据的有效性。二是,管理部门也应结合自身特色和现有的管理方式,例如,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在科研管理中侧重点不同,也可以根据现有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革,互联网数据的有效整合,将有效数据充分体现,从而打造科学的管理方式。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强大能量资源[7]。在这样的一个大数据的环境下,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应该汲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优势之处,从激发意识、培养人员和完善标准等方式来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为高校科研长远发展方面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