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安 王振华 李玉娜 游小淼 万 龙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中原油田随着勘探开发不断深入,科技攻关对象日趋复杂,传统的科技管理和各自为战的分散型科研攻关模式弊端日渐凸显。为实现中原油田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人员开拓思路,提出了“大科技”攻关管理模式,为油田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兄弟油田提供了借鉴。
科技项目管理是保证科技项目有效执行、提升科研效率的重要手段,需协调各种相关关系,有效利用人、财、物等资源,以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1]。
中原油田自1975年投入开发,历经40余年发展,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固化了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具体包括论证立项、过程管理、验收评定、科技奖励、应用推广。科研项目立项的编制由各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上报,科技部审查上下对接后,下达年度科研项目计划,各单位组织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通过项目签订科研项目任务书。油田每年自主开展的科研项目约为100项,快速发展时期可达到300项。过程管理实施季报年报、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完成后,科技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评定,并对创新性高、效益好的项目进行奖励。
固化管理流程的针对性强、效率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立项申报均是由研究院和生产单位自行申报,项目大多缺乏战略性、长远性,创新性普遍不强;二是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采用同一套科技管理体系,科研攻关由承担单位独立完成,横向交流较少,人、财、物等科技资源无法共享,科研投入成本高,攻关效率低;三是成果转化率不高,仅为55%,研究院负责科技攻关,生产单位负责成果应用,成果转化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多数科研项目在验收评价之时,就是成果完结之日,很多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院,未能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中原油田的发展经历了3次科技攻关会战,每次会战采取了不同模式。
(1)系统工程科技攻关模式。1983—1985年,第一次科技攻关会战,与石油系统11家企业,以及全国23所大学、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300多名科技工作者云集中原,攻克东濮凹陷深层高压复杂断块油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2)“十五”后3年,新一轮科技攻关会战,以突破瓶颈技术为目标,采取项目管理模式。期间主要攻克了4项瓶颈技术和4项配套技术,分别是油水井套管损坏预防技术、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深层低渗透油气层压裂改造技术、深层凝析气勘探综合评价配套技术,以及东濮凹陷油气勘探综合评价配套技术、地球物理勘探开发配套技术、注水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钻井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系列技术突破提高了东濮老油田勘探开发水平,油气当量产量保持在500×104t左右,实现了储采平衡,并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3)2005—2012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采取联合攻关模式。国家3部委设立“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和“四川盆地普光大型高含硫气田开发示范工程”2个重大科研项目,设12个课题47个专题。油田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现场实施工作组,组织3000多名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建成高含硫气藏开发科研攻关、新技术试验、推广应用和跟踪评价的创新基地,创新形成6项高含硫气田核心技术,建成世界第二个百亿立方米级的特大型高含硫气田和世界第二大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天然气输送到6省2市,2亿多人口受益,开创了我国特大型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的先河。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如何实现经济规模储量突破、经济挖掘剩余油潜力、有效提升油田质量效益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原油田3个生产基地工作侧重点不同,东濮稳产基础薄弱,普光面临安全稳产挑战,内蒙古亟需勘探突破。由于研究力量不均衡,点多线长,项目研究和管理面临不少问题。
面对新时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原油田亟需建立一个既能解决传统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又能适应东濮、普光、内蒙古3个基地实际需求的科研攻关模式。通过系统总结科技攻关经验,围绕油田发展战略,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借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模式,突破体制束缚,打破分公司、勘探局界限[2],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国有企业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
中原油田根据3个基地建设需求,全面调整科研布局,统一规划部署,使科研攻关目标与油田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科技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结合,跨区域、跨专业、多学科联合的“大科技”攻关思路逐步成型。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工程,包括:以筑牢油田发展资源基础为目的,开展东濮凹陷效益勘探科技工程;以夯实老区稳产基础、提高采收率为主线,开展东濮老区效益开发科技工程;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集团公司“十条龙”科研攻关为抓手,开展普光气田高产稳产科技工程;以实现东濮、内蒙古、通南巴等新区勘探突破为目标,开展新区勘探油气增储科技工程,确立以“四大科技工程”为创新平台的“大科技”攻关管理模式。
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建立了全新的项目、课题、专题3级管理体系,遵循科研规律,营造良好科研生态,逐步优化管理程序,实行以顶层设计、立项论证、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考核激励为主线的闭环式项目管理,即采用“大科技”思想、“科技工程”组织形式、“项目管理”运行模式,开展油田科技联合攻关,实现勘探与开发、油藏与工程、成果与应用无缝隙连接,有效释放了科技活力。
2.2.1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工程设置
顶层设计是科技项目组织的关键,强化顶层设计,有利于增强理论技术体系整体合理布局,提升科技攻关针对性和系统性,解决科技项目重复分散问题,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十三五”以来,油田依托“大科技”攻关思路,统筹安排科技攻关。一是油田分管勘探、开发领导根据油田整体发展规划,确定阶段科技工程的设立,结合年度生产经营指标,设置课题目标;二是精心组织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目标,分解细化至各专题。实行首席专家和总师推进制。在课题、专题负责人优选中,油田专家、技术首席全员参与,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技术引领作用。
2.2.2 滚动立项,实施课题长负责制
项目确立得是否合理、恰当,不仅关系到项目本身,更涉及应用前景和所发挥的作用[3]。为从源头确保科研项目质量,油田创新了立项程序。一是课题长设计技术路线,提出专题设置、专题攻关目标、攻关内容和专题长人选;按照课题设计的总体框架,组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审查各专题的论证报告,确保与课题整体部署一致。二是在科技工程实施中,根据专题阶段完成情况和现场实施效果,对于好的项目,可持续滚动立项,保证成果的有效性和效益的最大化;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于油田政策有重大调整、项目攻关没有进展、缺乏工程依托的项目,及时调整或终止合同[4-5]。通过实施滚动立项和课题长负责制,科技攻关项目立项针对性更强,重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
2.2.3 齐抓共管,明确部门职责
“大科技”攻关管理改变了传统单一作战模式,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联合攻关,多单位、多部门统筹调配人员、物资等技术力量和资源。为此,油田制定科技工程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的内容、目标、专题设置,确定责任人及职责,规范项目运行方式及管理程序。科技部负责项目整体协调和组织运行,投资发展部负责投资落实和监督使用,财务资产部负责运行成本筹集及核销,企业管理部负责项目考核及兑现,专业技术部门和各生产单位负责技术推广应用,生产运行管理部负责现场协调与实施。同时,建立专项经费审批制度,为科技工程的运行管理、规范核算提供制度保证。多单位、多部门联合管理,使科研攻关正规化、制度化,显著提高了科研攻关管理效率。
2.2.4 强化过程管理,推进项目运行
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是保证科技成果质量的基础。为了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油田建立专题月度讲评自改、课题季度检查、项目半年评估3级管理模式。组织专家组根据研究内容、工作完成情况、阶段成果创新性、现场应用效果等6项内容,进行量化评价,以油田会议纪要形式,下发课题长、专题长及相关单位,由油田总经理办公室和项目办公室分别督导。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攻关运行有序、工作更具体、人员调配更科学、资金到位更及时、科研生产衔接更好、成果转化周期更短、推广应用更快。
2.2.5 严把项目验收关,提高科技成果质量
科技工程验收采取专题验收的形式,以专题合同任务书为依据,严格按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组织项目验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研究任务未完成不放过、成果总结提升不科学不放过、总结报告编写不符合要求不放过、资金使用不合规不放过。通过合同的约束作用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2.2.6 完善评价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
建立适合科技工程的项目考核政策,每年进行一次中评会,对项目各课题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施工作量及经济效益、取得的技术创新和成果、投资到位及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系统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奖励兑现。
不断配套完善激励政策,将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科技进步奖和专利的主要完成者纳入年金激励。科技进步奖奖励额度在原基础上翻一番,配套完善中原油田创新团队奖、科技管理先进个人等奖项,明确授奖条件和评审标准[6]。明确项目的主研人员、骨干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激励,提高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大科技”攻关管理体系的建立、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提升了油田科技管理水平。一是明确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低油价“寒冬”期,科技工作主动率先转型,推动老油田转型发展;二是把科技创新融入生产经营,促进降本增效,创造低成本优势,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创造条件服务科技工作,使科研攻关从以前的“能干什么干什么”转变成“需要什么干什么”,项目研发效率和效果明显提升;四是充分发挥联合攻关的优势,推进资源和技术配套,推动关键技术突破,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与影响力大幅提升。
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有效整合了技术力量和技术资源,形成以主研人员为核心,以 “卡脖子”关键技术为重点,以实物工作量为抓手,以形成标准化技术(产品)为目标的项目攻关方式,提升了科研攻关与勘探开发工作匹配度,勘探取得新突破,开发效果显著提高。油田在内蒙古银额盆地沙漠地区发现拐子湖油田,在东濮凹陷形成了古生界煤系烃源成烃成藏及目标评价技术等3项勘探评价技术。在老区效益开发方面,持续发展东濮多层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水驱效益开发技术系列,配套完善二氧化碳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丰富了φ101.6mm套管井精细注采工艺技术,满足了油藏开发的需要,集成创新形成复杂井况修复系列工艺技术,提高了老井利用率。在高酸性气藏安全稳产技术方面,完善了深层礁滩相储层精细描述及有效动用技术系列,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形成高含硫碳酸盐岩有水气藏稳产技术系列,恢复了气井产能。
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为着力点,依托3级科技攻关平台,实行项目长负责制、课题长推进制、专题长竞聘制、研究人员双向选择制,油田专家担任专题长以上职务,优化攻关人员专业、年龄,科学合理组建专题组,实现院、所、室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攻关,广大科技人员快速成长,建立了多层级人才梯队,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满足了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十三五”以来,油田有10人被评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突出贡献专家,4人获“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
“大科技”攻关管理模式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油田科技管理水平。“十四五”时期,结合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及油田“千万吨级一流油气公司”发展目标,中原油田系统总结“四大科技”工程的成功经验并深化推广,计划实施“十大工程”科技攻关,深入开展非常规油气领域勘探技术、高含硫气藏安全稳产技术、老区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紧抓新能源、新材料研究的起步工作,进一步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有效融合,大力实施开放式创新,为油田转型发展提供新的科技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