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28)
历数黑龙江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在波及范围、反应速度、影响深远上,均以2002年的非典疫情、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及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最为典型。黑龙江省虽然在抗击和处理疫情及事件的过程中总结并积累了一系列经验,且形成了一套关于政治动员的工作机制,但其中仍有进一步需要完善的空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地方政府作为治理重大公共危机的政治动员中枢之一,如何在此过程中积极响应、统一步调、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成为调研的重点议题。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
黑龙江省在重大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部署,为历次公共危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1]。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始终坚守抗疫指挥前线,动员调动全部医疗资源和力量在最短时间内到位到岗,并抽调精英团队驰援湖北,同时动员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下沉党员干部参与基层抗疫工作。此外,还采取网格化防护和地毯式管控,使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黑龙江省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2.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并将其作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解决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发动“人民战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动员程度非常高,社区村屯等自治组织按照国家和省里的部署进行统一行动,迅速高效地对辖区内的人民群众进行动员宣传,并设置义务监督员轮岗轮守,使抗疫工作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同时树立了一批抗疫先进模范人物,曝光了一些反面典型,使人人成为抗疫的一分子参与到抗疫斗争中来。
3.统一思想认识,目标引领行动
一是通过宣传战线普及防疫知识,进行防控文化输出。二是动员各方力量悬挂抗疫标语,通过液晶屏滚动播放、扩音设备语音输出等方式进行防疫常识的无死角覆盖。三是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正能量,唤起社会同理心。四是在全省宣传防疫无小事、居家隔离也是贡献等理念。仅据2020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一个月的不完全统计,宣传战线就提供了有关防控主题的文艺作品16436件,而微博、微信累计关注观看的人数更是突破了1687万人次,征集视频8278条,总播放量超过7500万次。这些做法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政治动员与社会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4.成立应急机构,初步整章建制
黑龙江省自2007年就开始着手编制《“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法律文件先后颁布了100余部,各职能部门也构建起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中央部署成立了应急管理厅,这些都为黑龙江省的政治动员工作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法律依据,使政治动员逐渐规范化为专门动员、依法动员。
1.响应精度不够
据对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工作观察,黑龙江省于1月25日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疫情初期,黑龙江省的政治动员大多停留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宣传普及上,对流动人群、密聚场所以及社区村屯的管控防疫缺乏有力的全口径动员,政治动员大都采取以言语规劝为主,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这也导致黑龙江省的疫情一度出现高发态势。事实上,黑龙江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本原因并非其政治动员响应速度慢,而是其政治动员响应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因此,只有提升政治动员响应精度,才能够保证疫情防控工作的真正成效。
对于东海天然气而言,通过上式计算得出Δη=10.74%,即:传统燃气锅炉每燃烧1Nm3天然气产生的水蒸气带走的汽化潜热占燃气低热值Qdr的10.74%,这意味着在传统锅炉中,有很大的热损失是由于水蒸气中所含有的汽化潜热造成的[13-15]。同时,该比例可用来表示若将该部分汽化潜热利用,可以使锅炉效率提高的百分比。
2.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2003年非典疫情后,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披露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对此类事件不得迟报、缓报、瞒报、漏报。而在黑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对于感染人群的信息披露确有不当之处。事实上,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一旦出现沟通不畅或者信息不对称,各种不实的信息就会对公众产生误导,这也给政府的政治动员响应工作造成了阻碍。因此,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与沟通,对于地方政府政治动员响应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
3.响应形式不完备
这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的政治动员响应不够灵活。在新冠肺炎疫情攻坚阶段,各类文件与行政指令层层下达,虽然禁止性规定很多,但监督力度却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将政治动员转变为问责条款,导致公众在心理上并未重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因此也无法实现令行禁止的动员目的。二是没能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与社会各界的力量,在激发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高质量有序参与防控方面,缺少亮眼的举措。三是各级政府的政治动员响应内容不明确。黑龙江省部分城市在交通和商业管制上的动员干预朝令夕改,个别县市甚至出现禁售酒水又撤回的指令。
基于上述分析,在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查找短板和不足,为进一步强化黑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完善科学研判决策流程,保证政治动员响应既快且精
其次,精心准备,积极行动,邀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集中深入研讨,列出问题清单,亡羊补牢、防微杜渐。同时,利用巡回演讲、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应急管理知识,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
最后,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识优势,甄选相关专家学者,建立应急管理咨询小组和联络员制度。在工作内容上:一是深刻解读党和国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治动员部署,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具体省情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二是积极参与对黑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动员部署。三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四是要注重政治动员响应工作的时效性。
2.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政治动员畅通高效
一是当突发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时,应根据公共事件的不同等级,确立相关地区行政负责人发言制度。相关的行政负责人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公共事件的不同性质作出相应处置。二是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1)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开的信息要经得起推敲和质疑,避免因为信息不实而导致缺乏权威性。(2)要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去除无效信息对公众的影响。三是要提高信息的人文关怀,对被披露者的个人隐私要予以保护。
3.坚决遏制政治动员中的形式主义,保证政治动员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黑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在政治动员部署后,派出督导组巡察动员成效,杜绝机械动员、消极动员、表面动员,重点要关注动员目标是否在人民群众中达成共识,动员部署是否转化为具体措施,动员过程是否取得现实成效。对于其中推诿扯皮、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折衷曲解、权力责任倒置的单位和领导干部,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其次,同级党委和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布的政令,必须向上一级党委和政府报备。其政治动员的工作部署,要求务必对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严密审慎的研讨与论证,避免不当决策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这也可以避免出现朝令夕改、前后矛盾、逻辑不清的工作局面,进一步推动政治动员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
再次,高度关注政治动员的可持续性,在制度化前提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补偿机制。对受损群众的家园重建、心理重塑等问题,要动员各方社会力量予以扶助,确保受损群众的物质与精神利益得到补偿,从而保障危机后的经济社会稳定。
最后,对身处一线的基层干部给予更多关怀。政治动员能否落在实处,归根结底还要落到基层干部身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许多基层干部舍生忘死、殚精竭虑、勇于奉献,为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要对基层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其中表现突出者要予以嘉奖。
4.激发人民群众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创造性,丰富政治动员响应形式
首先,要随时了解高校及校企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遇有突发公共事件,可立即向其寻求科技支持,并在机器人、通讯工程、追踪定位、人工智能等便民服务领域给予政策性支持,引导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中的成果转化。
其次,要引导培育志愿者组织、动员普及应急管理常识、灌输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使其成为公共危机治理中政治动员的生力军。 对于志愿者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参与行动,必须在应急指挥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进行,这是因为:一是保证统一有序参与,二是保证专业人士参与,三是避免秩序混乱造成其他损失。
最后,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从民间汲取智慧。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的经典案例表明,公众所提供的一些建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要积极动员广泛征集民间意见,进而寻找公共危机治理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