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佩,范铜钢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2016 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今年10月颁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都提到大力普及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方法,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康做出全面性、科学性的路径规划。在此背景下,健身气功通过切实可行的工作与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我国优秀养生文化之一。但反观近年来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大多是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这对其产业市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导致自我造血能力有限与相关影响力较小,十分不利于健身气功的可持续发展。2019 年8 月国务院提出“促进体育消费,增强发展动力”[2]。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整体收入水平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体育消费的能力大幅度提高[3],这足以表明健身气功具有以国家-市场双重调控的形式存在、 强化产业的内在机制、激发市场消费动力的基本能力,为健身气功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因此,在产业链的逻辑关系下,本文首先将健身气功产业发展内容主要分为产业技术、产业制度、产业服务、产业用品、产业资源等方面,相对应地提出健身气功已具备的产业化基础,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之处,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健身气功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式与实现路径。
2003 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将9 种功法正式推广后,2019 年健身气功·明目功开始实行试点教学与推广,并相应贡献了治未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习练健身气功人数达到近500 万人[4],使健身气功项目正式成为国家倡导的养生保健方法。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功法技术上,基于习练健身气功的本质属性,其动作大都以舒展大方、简单易行的方式进行创编,再配合轻缓舒适的伴奏,形成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5]等作用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运动方式比较符合中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健身原则,使年青人可能产生了一种“健身气功是老人运动”的思想,有损于“面子工程”的一些错误导向[6]。同时相关数据也表明了健身气功习练者现处于以中老年人群庞大、青少年人群缺失,女性近 3 倍多于男性的弱势状态[7]。如果健身气功受众人群继续长期处于老龄化状态,无论对于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形成,还是群众体育实际消费呈现低水平状态来看,都不利于健身气功产业的基础发展。其次,由于健身气功功法技术的作用功效实验大多以中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众不具备强说服力,也未制定针对具体病症或练习部位的实用功法动作,并且由于健身气功具有内隐性特点,在练习过程中也无法直接体现出明显的练习功效,使工作繁忙的年青人无暇顾及功法技术全面性、整合性的作用功效,大大降低了主力消费群体的投入力量,同时也降低了爱好者的练习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对健身气功的含义理解始终停留在陈旧观念上,最终导致健身气功的练习人群长期呈现老龄化趋势。所以发展健身气功产业应该首先准确定位受众人群的切实需求,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年龄受众人群的消费能力,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练习健身气功的过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理想健身状态,同时形成健身气功产业技术供需链的基本潜在价值。
2004 年起,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健身养生文化传统,我国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推广普及健身气功的功法练习,其中包括政策扶持、段位制考核、教练员培训、科研机构、图书出版、视频磁盘、练习场地及一系列有助于健身气功传播的途径方式都逐渐踏入正轨,结果不负众望,截至2018 年底,全国健身气功注册站点达到35 314 个,培训各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22.8 万人,推广健身气功也再次成为中央文件的重要实施部分[4],这些结果充分证明健身气功已然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养生方法之一。现如今健身气功发展趋势看似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依据历史经验,一味地依靠国家扶持的项目难以成为世界体育的主力军,规避市场的自我修复与调节能力,健身气功产业仍会长期处于初步发展状态。在学校体育方面,各个院校积极开展普修班、特长班等,但不作为考试、就业的主要攻克方向,师生普遍持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与学,充当“面子工程”的学习项目,不利于健身气功市场企业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事业。在竞技体育方面,金牌才是唯一的王牌,而健身气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健康,持续不断的高强度训练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不利于健身气功市场企业准确形成文化定位,而且政府部门对于健身气功的主导性较强,许多表演竞赛等活动大多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偶尔出现合作性公司企业,依旧在整体上实行公益性促进其发展,虽然保证了健身气功的科学化、普及化推广,但是相应导致社会链接资源无法直接参与健身气功表演赛事,造成健身气功市场产业链发展持续处于间断阶段。在全民体育方面,对于习练者来说,很有可能将不可多得的公益学习机遇与健身方式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来对待,相应削减了人民群众对优秀养生文化的重视程度,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健身消费观念均有不良影响,同时也可能造成健身气功市场企业和盈利性练习场所与潜在消费人群之间的矛盾,如文化不认同或尽可能避免消费等消极意识,降低市场投入的发展态势,导致自我造血能力下降,不得不依靠政府扶持得以生存,最终进入一个相对恶性循环状态。
现如今我国健身气功的服务产业方面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来说,仍处于初步发展或依存状态。众所周知,体育产业链的关键是实现价值增值,重点是衍生产品,不断链接资源和产品,如门票、赞助、彩票、保险、媒体、中介等,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直接或间接为赛事活动服务的部门,包括旅游、传媒、通讯等,出现新的产业链[3],健身气功的服务产业发展也应如此,需要多重视其项目空间拓展,注重立体化产业空间的培育[8]。因此从健身气功服务产业的现实审视来看,首先,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练习兴趣与积极性,任何一项体育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表演、比赛等赛事活动,所以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2017 年,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出《健身气功裁判员管理暂行方法》[9],但由于健身气功服务产业内容的定位不准确等原因,使健身气功功法技术的评价标准逐渐向武术套路化靠拢,主张高、难、美、新的盲目审美趋势,此评价体系不但混淆消费群体的健康需求,还导致健身气功基本产品脱离简约文化,最终归为千篇一律的难度审美,使健身气功功法动作的表演形式陷入无法自我创新的困境,不利于构建健身气功服务产业的内容消费体系。其次,对于健身气功服务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来说,大多数都是从表演竞赛体系评判的高水平选手或全国技术培训中进行挑选,而在练习过程中,不论有无自身理论基础,习练者进行较短时间的套路练习便可参加表演或比赛,随后便进入新功法学习过程中,常以“数量”论高低,未免发生“鱼龙混杂”“盲目攀比”的现象,严重缺乏健身气功基本技术与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学习,这也是大多数站点与社区习练者的基本学习流程,不利于健身气功服务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最后,在健身气功表演竞赛活动的运行中,尽管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实行放权政策,并且大力扶持开展赛事及其他活动,但健身气功服务性企业仍旧缺乏对赛事规格、水平及各种产业资源的创新性,导致无法链接其他营利性产业,同时也相应降低了健身气功的服务影响力,对健身气功服务产业的发展路径造成实质性影响,大大束缚了社会体育服务产业的营销规模。
依靠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消费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积极趋势,并且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已超越传统的汽车、石油、化工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3],据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收入的居民普遍进行了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平均值达到了98.9%,不同收入居民之间在实物体育消费方面不存在差异[10],其中健身气功的实物消费用品也对此做出一定的贡献。虽然我国作为一个体育用品制造和出口大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全球竞争力较弱,与国内服务业发展比较,三大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11],而健身气功作为新型养生健身产业项目,其消费失衡主要原因是由于自身用品数量少、 地域经济差异以及其他体育产品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健身气功用品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一,对于健身气功用品的数量及种类问题,目前我国仅存在销售图书光盘、服装、十二段锦坐垫、太极养生杖等有关于学习技术动作的用品,很多还是作为公益性用品免费发放,并且其替代性极强,如练习太极拳的服装也可以用来练习健身气功,此方式从健身气功的普及推广方面来说,对于人民群众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从健身气功用品产业的发展来说,严重缺乏能够传递健身气功实物消费用品价值的独特性与品牌定位,导致逐渐失去自身竞争力,这是造成消费结构失衡的首要原因。第二,对于不同地域的用品消费问题,由于各地经济存在差异与政府重视程度不同,健身气功很有可能还未被西部地区等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所熟知,即使练习过健身气功,其消费能力与需求也很少会分配在健身气功用品方面,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民体育水平差距,这是造成消费结构失衡的内部因素。第三,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运作机制日趋完善,但由于其他体育文化用品的强冲击力,导致我国本土化项目始终无法直接与现代市场需求相契合,使健身气功用品产业逐渐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与能力,长而久之容易造成知名度低、美誉度差、无创意等不良影响,属于消费结构失衡的外部因素。
2017 年,依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制定《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12],为健身气功产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从国内状况来看,大部分习练者是已经发现身体某部位不适症状之后,才产生就医行为,这与人民群众传统就医观密不可分,属于被动型的服务产业[13],并且健身气功产业化似乎朝向武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前进,严重限制了国内产业资源整合的协同创新性,而且两者从根本性质上就不属于同类项目,武术着重于技击、表演、养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而健身气功从古至今始终围绕养生康健方向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一性与文化性,所以健身气功产业的发展模式自然不可照抄照搬其他产业,可以着重融合交叉其他产业市场领域,防止形成固态发展方式,切实打造一条属于健身气功产业化的特色发展体系道路。健身气功源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是健身气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14]。从国外发展形势来看,主要是我国政府在持续不断向国外进行宣传功法产品、培训双语教练员、翻译出版宣传资料、举办表演竞赛、 开设健身气功学院以及设置专项基金等对外交流活动。2019 年9 月,第三届世界健身气功日参加数量多达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万名健身气功爱好者,并且首次有残疾人团体参与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使中华文化的瑰宝全球范围精彩呈现[15]。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除了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国外健身气功市场企业仍无太大实质性产业进展,导致缺乏国际体育发展资源的整合以及拓展品牌商业化的能力,无法将本土化养生产业作为中国文化商品传播于国外,譬如,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印度瑜伽等品牌对世界的影响力。因此积极向境外传播也是扩大健身气功产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可以完善健身气功市场合作体系,也是提升健身气功产业新能级的重要举措。
健身气功产业化是保持健身气功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之一,而构建产业化的基本运行动力则绝大部分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本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集中分析与整合目前健身气功练习人群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及体育消费比例等特征,是加强促进健身气功的功法动作以更加切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方式进行研发与编创的捷径。
导是引导,向是方向,导向就是通过言语沟通与其他方式的沟通去影响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引导自己或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向行动[16],而健身气功一开始将练习目标定在“结果导向”的层面上,如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应疗病功效、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应壮力功效等,未能将练习人群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严重限制了健身气功受众人群的拓展空间。随后健身气功·明目功的研发与推广可以表明健身气功已由“结果导向”逐渐转向“问题导向”层面,抓住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矛盾进行针对性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大多数群体的健康需求,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但是从健身气功产业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最终练习目标应落实在“需求导向”的层面,这不仅要求结合多种产业技术来满足受众人群的健康需求,还必须要求健身气功的功法动作、 推广模式与我国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首先,对于线上服务,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模式,建立健身气功运动处方库,将古籍中的功法动作加以注释、校勘、今译并相对应编创动作,再依据中医学的功效作用与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分类、分层,共同研制成互联网自助软件技术,利用多种技术产业进行管理与协调发展。如keep 等APP 项目开发,使练习人群可根据自身健康需求进行“家庭散式型”锻炼,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练习内容,使习练者都有可能作为某个动作的先导者,避免灌输式的固定学习方式,还可以使社会潜力受众人群对健身气功的含义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健身气功摆脱陈旧固态的思维观念框架,转型成为新时代年青人的潮流运动。其次,对于线下服务来说,可融合各级医疗产业,促进体医融合、武医融合等交叉服务,重点培养跨学科专业青年人才,针对养生、疗病、术后恢复等不同症状及多种体质,编创“防未病,治已病”的练习动作,基于古籍气功的理论基础,准确定位健身气功产业主体消费人群的健康需求,重点结合并适当引导年青人的运动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健身气功功法动作编创,进一步扩展健身气功产业的服务对象,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事业建设。
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发展通常经历3 个阶段,分别为计划管理体制阶段、 市场化管理体制探索阶段和市场化管理体制发展阶段[17]。目前在健身气功方面处于“计划管理体制阶段”战略,主要应用于竞技体育的荣誉需求以及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并已成功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此战略相应影响了全民体育的推广普及方式。但是从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运动性质、表现形式、群体组成以及最终目标等方面来看,两者存在较大差别,也就是说,发展全民体育不需要完全依赖国家政府管理,适当推行“小国家,大社会”的引导方式,合理配置国家资源,积极调动市场需求弹性,实行加快发展本土化体育的产业机制。
健身气功属于全民体育的范畴之一,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便于防范发展中的科学路径问题也合乎情理,但如今健身气功发展态势已经可初步实行国家-市场双重管理模式的战略要求,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健身气功产业化发展,拓展健身气功实体产业的消费形式,创新网络技术应用的物质载体,形成以国家-站点、市场-俱乐部、网络-个人等多样化、一体化产业模式,构建标准性、创新性、普及性的推广范式。因此,继上世纪70、80 年代后,为了更好地迎接健身气功二次高潮期,首先,要落实政府对健身气功产业化的宏观调控,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稳定与均衡,在市场与网络等多种渠道推广时,需要特别注重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宏观经济效益以及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实行多次公开讲解健身气功的含义与练习方式,推动健身气功的宣传性、 社会性、认知性,防止市场垄断性、民间迷信性等事件发生,保证习练者可以自觉按照科学化方式进行锻炼,这是健身气功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健身气功产业的市场积极性,使有关政府部门与市场企业形成直接对接任务的形式,保证健身气功新型企业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再应用凯恩斯主义市场理论,提倡使用“看不见的手”进行操纵健身气功产业的内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集思广益、谋划新思路的方式,使健身气功产业的组成部分与发展过程融合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市场板块,譬如,多注重培育复合型人才,市场可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保障运动员的生活质量,改变人民群众的陈旧观念,促进市场开展健身气功培训活动,等等,皆可推动实现健身气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多重发展,优化组织机构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本土化体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将健身气功作为赛事运营的核心内容,必须加强表演套路的实用化或艺术化等多种表现形式,可大胆尝试多种喜闻乐见并具有健身功效的表演竞赛套路。譬如,从狭义角度说,将“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五禽戏”等套路中包含的所有动作进行融合,鼓励创新型、简约型、实用型的表演模式;从广义角度说,可以根据古籍气功动作的文字叙述或图片显示的途径进行特色化编创,并相应解释功法动作出处及编创灵感等理论知识,增加健身气功表演竞赛的知识环节,使健身气功作为销售性商品添加DIY 特性,丰富赛事内容的竞争性、可观赏性,大力开展与创新健身气功赛事的核心内容,不仅有利于增强健身气功赛事的宣传效果,还有助于衍生赛事资金的多种赞助渠道,进一步加强健身气功赛事的经济合作能力。其次,人才是促进健身气功赛事宣传与传播的基本载体。产品是固定不动的,只有附加于人,才可将健身气功导入盈利模式,所以在培育健身气功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功法动作的理论及技术,适当普及一些销售性、商业化知识,加强引导习练健身气功的最终目标,防止出现“大师”等社会问题,注重专业对口、就业问题的现实问题,避免人才短缺、流失等不良现象发生,还可以尝试利用赛事模式进行“创星”的宣传手段,培养商业化、娱乐化人才,运用市场专业机构增加电视直播、特邀运动员、奖金等娱乐性活动,打造专业性与娱乐性并存的人才建设计划。最后,对于健身气功赛事的运营机制体系,成熟俱乐部制度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健康产业的一种固定经营模式,因此健身气功可以初步尝试健康服务产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但是不需要完全模仿外国俱乐部的发展模式,也不可以依旧沿用中国俱乐部的旧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形式创新属于健身气功赛事运营的新型俱乐部模式。对此可以借鉴“马拉松”“综艺节目”等新型产业的内在运营机制,打造健身气功赛事运营内容、组织、设计、宣传、销售等一体化产业价值链。因此根据健身气功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赛事运营应该首先将工作重心主要放于宣传与推广工作,借此吸引消费人群与赞助商等,运用“知信行”的免费策略营销模式,增强国内外赛事运营的传播属性,将健身气功的文化意识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后,逐渐引导消费者进行服务类消费,如门票、彩票、媒体中介等,再综合考虑自身的资源及商业能力,进而调整或改良,提升健身气功国内外赛事运营产业链的价值,进一步实现健身气功服务产业的链条效应。
品牌形象理论在近代品牌形象理论大师大卫·奥格威的观点中,得到了高度的升华并在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应用。他认为品牌形象就是个性,一个产品就像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个形象决定了其在市场的地位“成功还是失败”[18]。这也正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健身气功用品市场发展欠缺自信性、文化性与创新性,导致健身气功用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求产生矛盾,存在用品种类少、美誉度差、发展不平衡等体育用品的共性弊端。
因此,基于我国健身气功用品现状,在健身气功用品市场还仍具有较小规模的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打造一套属于健身气功用品市场的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传播和品牌评价的品牌形象理论基础[18],务必做好健身气功用品市场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在健身气功用品方面,主要包括服装、道具及器材设施,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研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健身气功用品市场发展的不足与困境,从而以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群众体育等不同的练习需求为切入点,分析消费者的现时心态,倡导品牌时尚,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习练者开发具有特色化的用品市场,作为健身气功用品构建品牌形象的基础规划。对于健身气功用品的品牌文化与传播建设方面,必须基于我国本土化特色体育方向,再将健身气功用品的品牌文化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如李宁品牌、德国西门子品牌的发展模式,作为健身气功用品市场构建品牌形象的核心力量,随后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使用知名运动员代言等方式,坚持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19],作为健身气功用品市场品牌形象的宣传途径。另外,还必须设立品牌专利权[20],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我国健身气功用品的企业核心竞争性。对于我国偏远地区消费水平低下等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制定“扶贫方针”,并取得良好发展。因此,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扶贫政策,适当引导基层习练者科学消费,对提升我国体育品牌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对于健身气功用品的评价方面,可开设多种渠道进行现时反馈,注重消费者定性或定量的评估,力将健身气功用品特征与习练者需求达成一致,扩大产品使用需求,将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21]作为健身气功用品市场构建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我国健身气功用品消费失衡的多种影响因素,主要以建立品牌形象为主要出发点,提高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补齐贫困地区的资源短板等现象,解决用品数量少、质量差、消费水平低下以及结构失衡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本土化体育的国际形象。
早在1998 年美国Shin,Soenen 等学者就指出有效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运营管理是实现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整体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2]。健身气功属于健康医疗产业项目之一,主要起着“防未病”的社会体育作用,因此可以着重针对健身气功的养生功效方面进行全方位拓展。首先在国家扶持的现状下,可以大力促进健身气功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倡导发挥体育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重点产业的带动作用[23],脱离单一化发展形式,将健身气功产业以创新性形式融合体育供给模式,如“医疗+”“旅游+”“休闲+”的健康服务产业模式,建立健身气功服务贸易体验的专业示范区,充分开发健身气功的社交功能,提升产业资源的利用率,以专一化、特色化、娱乐化的文化基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健身气功产业发展,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领健身气功产业走向跨域发展的创新机制,提升国内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健身气功国际化发展,则需要考虑跨文化传播的3 个要素,即认知、言语过程和非言语过程的影响[24]。首先,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主体常会以自身惯性思维方式来解读物质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健身气功必须“入乡随俗”,适当调整功法内容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差异,如瑜伽中国化等,尽量避免潜在文化冲突,寻找创新型平等交流方式,是促进健身气功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其次,对于构建国际健身气功交流平台,除了开设学习场地、教练员培训、 表演竞赛等一系列促进健身气功国际产业化的市场资源之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也是健身气功走向国家化产业的一条捷径,因此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国际市场资源,借助从高校引进沿线国家的健身气功教练员,共同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市场开发团队,从而进行国家-市场双重管控下的创新传播模式,是促进健身气功国际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载体,切实加强本土化体育的的国际文化交流。
健身气功产业化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于其本身基础建设,而且对于我国体育产业也起着巨大启示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健身气功初步尝试产业化模式,不应沿用固定陈旧的发展模式,导致逐渐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而是应该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鼓励市场可以大胆创新新型模式,无论在产业技术、 产业服务等各个方面,使国家与市场达成一致的奋斗目标,共同解决健身气功产业化的潜在问题,以全面化、创新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开创体育产业的规划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