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例孕妇及其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2021-01-11 17:30魏超平郭金将吕朦陈晓英刘秀香
山东医药 2021年36期
关键词:胎龄产科早产儿

魏超平,郭金将,吕朦,陈晓英,刘秀香

1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山东 青岛 266000;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必要辅助因子,是凝血级联反应的一个关键成分,其主要生理作用为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如缺乏可导致严重的出血性疾病[1]。新生儿来自孕妇的含量较少,自身合成功能差,极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从而导致出血症的发生,即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症(VKD)[2]。此症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经典型、晚发型,多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胸腹腔内出血和颅内出血。其中晚发型因严重颅内出血、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而病情重预后差[3-4],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造成家庭及社会的巨大负担。因此,维生素K备受重视,多通过给新生儿和孕妇补充以预防新生儿VKD的发生[5]。但维生素K系脂溶性维生素,如补充过量,易在体内蓄积,导致黄疸、溶血、肝损害、心肺疾病等中毒反应。目前,国内外针对新生儿维生素K的预防方案并无统一的推荐标准,应用剂量从0.5~2 mg,应用时间长短不一,推荐方案主要针对健康足月新生儿。但随着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危急重症患儿、早产儿、尤其是胎龄<28周的极早早产儿得以存活,既往的维生素K预防方案是否适用于此类患儿,有无可能因蓄积导致过量甚至中毒,目前国内外无类似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向山东地区各级医院产科及新生儿科医生发布维生素K1应用情况调查问卷,收集638例孕妇及其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应用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38例孕妇,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33岁;均为单胎妊娠,并成功分娩;不限是否有基础疾病或妊娠期并发症,不限分娩方式。638例新生儿,男347例,女291例;年龄1~28 d;均为活婴,不限日龄、胎龄、体质量、是否处于疾病状态;347例因患病被收治于新生儿科(NICU或母婴同室),其余291例健康状态儿童留在产科。

1.2 维生素K1应用情况调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制定维生素K1应用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链接发布至山东省各级医院产科及新生儿科医生,调查对象为在各院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调查内容为孕妇及其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情况,具体包括:孕妇产前产后如何补充、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频次、剂量、应用途径、应用时间、胎龄/体质量是否与剂量有关、出院后是否补充。结合目前应用习惯,新生儿科患病新生儿“应用频次”下设“连续应用次数”选项。因调查对象覆盖早产儿,在“应用剂量”下设“不同胎龄/体质量维生素K1应用剂量”选项以了解不同胎龄/体质量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情况。通过分类统计、交叉分析等方法,得出本地区孕妇及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情况。本次调查覆盖整个山东省,医院级别不同,能较好地反映维生素K1的应用情况。

2 结果

2.1 孕妇维生素K1应用情况 产前答卷中,540例(84.63%)不会常规补充,78例(12.21%)因孕妇服用抗惊厥类药物、抗凝药物口服“维生素K1”胶囊补充,20例(3.16%)常规口服含“维生素K1”的胶囊补充。产后答卷中,559例(87.58%)不会常规补充,75例(11.79%)不确定,4例(0.63%)通过口服含“维生素K1”成分的胶囊补充。

2.2 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情况

2.2.1 健康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情况 a.应用途径:健康儿童生后均予补充,所用制剂均为维生素K1注射液,应用途径均为肌肉注射。b.应用剂量:198例(68.20%)维生素K1应用时不考虑其胎龄/体质量,分别应用1 mg(104例,52.70%)、2 mg(17例,8.78%)、3 mg(36例,18.24%)、5 mg(36例,18.24%)、10 mg(4例,2.03%)。79例(27.19%)因“胎龄/体质量不同”应用剂量不同,14例(4.81%)因产程延长、胎盘早剥等不确定原因临时决定维生素K1应用剂量(3、5 mg不等)。79例因“胎龄/体质量不同”剂量不同的新生儿中,维生素K1应用剂量前三位为1、3、5 mg;其中54例因“体质量不同则剂量不同”,体质量界限前三位为2.5 kg(20例)、1.5 kg(12例)、3.0 kg及1 kg(8例);25例因“胎龄不同则剂量不同”,胎龄界限前三位为37周(12例)、32周(10例)、28周及34周(2例)。c.应用次数及时间:维生素K1注射液应用次数依次为1次(263例,90.32%),3次及以上(18例,6.45%),2次(9例,3.1%)。应用时间依次为:生后即刻(190例,65.44%),生后24 h内(99例,34.1%),生后24 h后(13例,0.45%)。

2.2.2 患病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情况 a.应用途径:应用途径依次为肌肉注射(226例,65.12%)、静脉点滴(67例,19.38%)、静脉推注(50例,14.34%)、口服(4例,1.16%)。b.应用剂量:149例(43.02%)维生素K1应用时不考虑其胎龄/体质量,应用剂量依次为1 mg(77例,51.68%)、2 mg(36例,24.16%)、3 mg(24例,16.11%)、5 mg(12例,8.05%)。171例(49.28%)因“胎龄/体质量不同”应用剂量不同。27例(7.75%)依据入院时情况如凝血异常、重症感染等临时决定维生素K1应用剂量。171例“胎龄/体质量不同则剂量不同”患儿中,应用剂量依次为1、3、5 mg;其中131例因“体质量不同则剂量不同”,体质量界限前三位为2.5 kg(43例)、1.0 kg(31例)、3 kg(23例);40例因“胎龄不同则剂量不同”,胎龄界限前三位为37周(19例)、32周(15例)、28周(5例)。c.应用次数及时间:289例(83.33%)在入院后常规应用维生素K1注射液,不考虑其是否曾用过;仅58例(16.71%)被考虑是否曾用过、有无出血倾向、腹泻、长期应用抗生素、母乳喂养、距离上次应用是否超过1周等因素。272例(78.29%)在入院3 d内应用维生素K1注射液,74例(21.32%)在入院3 d之内及以后均应用,1例(0.29%)在入院3 d后应用。272例“入院3天内补充维生素K1”患儿中,167例(61.39%)选择入院后连用3 d,94例(34.65%)在入院当天应用,11例(3.96%)入院后连用2 d;74例“入院3天之内及以后均应用维生素K1”患儿中,31例应用时间不固定(取决于患儿情况),23例每周应用1次,11例(14.55%)每月应用1次。③出院后:638例新生儿中,501例出院后(78.53%)不常规补充,111例(17.40%)表示不了解,26例(4.1%)常规补充(均为首次回访时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1 mg)。

3 讨论

VKD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经典型、晚发型,各型均以出血为主要表现,部位不同,出血轻重程度不一,晚发型多为颅内出血,常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1-4]。目前,我国新生儿在生后早期均能予补充维生素K1,但应用剂量及频次是否统一、满月后有无继续补充、患病新生儿或早产儿如何应用,目前尚不明。维生素K系脂溶性维生素,补充不足不能维持其在体内的有效生理浓度,补充过量则容易蓄积引起不良反应。本研究通过调查山东省产科新生儿以新生儿科新生儿、早产儿和孕妇维生素K1的应用情况,以了解其应用是否合理。

此次问卷调查发现,山东地区产科健康儿童生后均予常规补充维生素K1,肌肉注射。68.2%新生儿不论胎龄体质量均给予1 mg,其他则因胎龄或体质量不同选择不同剂量。提示目前本地区产科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剂量不统一。83.33%的新生儿科患儿在产科注射维生素K1后,因患病住院时会被再次补充,且存在入院后连用3 d、后期定期补充的情况,提示目前本地区患病新生儿在入院后及住院期间被多次补充维生素K1。在应用剂量上,22.1%的新生儿应用1 mg,其次为2、5、3 mg,49.23%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剂量由医生根据胎龄或体质量自行决定。目前,维生素K1如何应用尚无统一标准,我国推荐新生儿出生时应用1 mg,早产儿应用0.5 mg[5],美国预防方案为肌注0.5~1 mg或口服1~2 mg,英国建议口服400μg/(kg·d)(<2 500 g)或1 mg/d(>2 500 g),意大利、荷兰、丹麦等建议0.5~1 mg肌注,各国推荐方案中所用剂量多为1 mg[6-7]。我国有学者[8]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维生素K水平时发现,生后未用维生素K1者体内K1严重缺乏,检测值<0.05 ng/mL,但维生素K1注射液1 mg连用3 d后,血浆维生素K水平即明显升高,为500~1 000 ng/mL,远远高于健康成人体内水平。本地区维生素K1应用剂量在不同地区医院及不同医师之间差别较大,用量多大于推荐量,甚至出现胎龄越小应用剂量越大的应用方法。因疾病住院的新生儿或各脏器机能不全的早产儿,血浆维生素K水平的显著升高是否会加重脏器负担、延缓体内代谢引起蓄积甚至中毒,应用抗生素时是否需要频繁补充[9],目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频繁应用增加了过敏[10]的风险。针对目前日益增多的早产儿,尤其是极早早产儿,维生素K在体内水平的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各国推荐的固定剂量是否适用于所有早产儿,应用剂量是否需要参考胎龄或体质量,有学者做过类似研究[11],但无明确结论。本调查发现,较多的新生儿科医生表示应用剂量应参考胎龄或体质量,这为我们以后对早产儿维生素K1水平研究提供了支持。与在住院期间被多次应用维生素K1不同,本地区80%左右患儿出院后并未再常规进行维生素K1的补充,这或许与医生重视程度不足有关。曾有文献报道可口服或皮下注射补充,目前结论不一[12-14]。

研究[15]表明,孕妇亦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水平。《儿科学》第8版推荐孕妇孕末3个月、临产时肌注10 mg维生素K1;孕妇口服维生素K1 20 mg/次,每周2次,可提高胎儿血液及母乳中维生素K水平,以达到预防VKD目的。国外亦推荐维生素K1需补充至生后13周[7-8,16]。本调查发现,山东地区孕妇常规补充维生素K者分别仅占3.16%、0.63%,提示本地区维生素K的补充亦不足,需加强健康宣教及提高医生对孕妇补充维生素K的重视程度。

总之,各地区新生儿维生素K1应用剂量不一,产科新生儿出院后维生素K补充不足,新生儿科患儿住院期间维生素K补充剂量过大、出院后补充不足。这可能增加晚发型VKD风险,需加强新生儿出院后维生素K的补充。另外,较多新生儿科医生认为,不同胎龄或体质量早产儿应用维生素K1的剂量应不同,但目前并无针对早产儿维生素K1的应用指南,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胎龄产科早产儿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