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娜
(1.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12;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12)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又名醋柳、酸刺,隶属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耐寒、耐旱、抗风沙,根系发达、萌蘖力强,为生态、经济价值兼备的水土保持先锋树种。沙棘的根、茎、叶、果实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除痰、利肺、开胃、活血、消炎、止痛、促进组织再生的药理功能,可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轻化工行业。沙棘独特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潜在的经济、保健价值,使其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山西省沙棘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自然类型多、主产区相对集中,发展沙棘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笔者从沙棘的生态、经济及保健价值入手,阐述了沙棘产业发展对生态脱贫、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健康中国构建的重要作用。客观分析了促进山西沙棘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研判了制约山西沙棘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提出了促进沙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旨在为山西沙棘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沙棘产业作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生态惠民、绿色富民、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西省深度贫困地区多处于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及晋西北高寒区,资源缺乏,交通通信不便,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面积发展常见经济和用材树种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但在这些地区,分布着大量野生沙棘资源。充分利用野生沙棘资源,做好沙棘生态产业和生态建设规划,是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扶贫战略”破题的一个有力抓手。
山西省沙棘资源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产业化积累。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自优势,发展以沙棘为主体的生态特色产业,是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沙棘特有的生物生理学特性使其兼具食品、药品作用,也具有绿色新资源食品特征。据测定,沙棘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亚油酸、沙棘黄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氨基酸,具有抗肿瘤、保护消化系统、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及抗衰老等多重医疗和保健功效。发展沙棘生态产业,加快沙棘新药品种、保健品、功能食品等的研发,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沙棘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17 年,山西省林业厅和省扶贫办联合出台了《关于沙棘工业原料林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通过资金补贴方式进行沙棘林改造,鼓励将沙棘林经营权从村集体流转到合作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沙棘工业原料林基地的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为山西省沙棘产业的资源扩张、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
山西是沙棘资源大省,全省现有沙棘面积 30.20×104hm2.其中,天然沙棘林面积 24.67×104hm2,主要分布于北纬 36°以北、海拔 800 m~2 700 m的山坡、丘陵、沟谷林缘、荒地和疏林中。70%的天然沙棘资源分布在海拔1 000 m 以上的吕梁山、太行山及同朔风沙区。从县域分布来看,全省 78 个县(市、区)有沙棘种植和天然分布,其中,面积 2.0×104hm2以上的县有 3 个,6 667 hm2~20 000 hm2的县有 13 个。面积大、资源丰富、分布广、生态类型多是山西省沙棘资源的主要特征。
山西省针对沙棘资源开展了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在良种繁育及造林技术方面,进行了沙棘自然类型、种源试验、优树选择、性状遗传力估算、性状变异、生长发育习性及促进结实技术、无性繁殖技术、沙棘园营造技术等相关研究;在沙棘产业开发方面,进行了沙棘全果素制备方法、沙棘果渣花青素提取、CO2超临界萃取沙棘油酸价测定、沙棘果渣中β-胡萝卜素超临界 CO2萃取、沙棘叶黄酮提取等相关产品及工艺研究。研究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2 项,鉴定成果 6 项,申请发明专利 11 项、国家保健品批号 7 个,制定标准 5项,发表论文 60 余篇,为沙棘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山西省沙棘相关企业最多时达200家,沙棘汁、沙棘油、沙棘黄酮、花青素等产品不断被开发。随着市场竞争和监管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产业集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逐步被淘汰。山地阳光、野山坡、高原圣果、维仕杰等企业逐步成长为山西沙棘业界的龙头企业,开发出沙棘饮料、沙棘油、沙棘饼干、六味口服液、黄酮降心宁等系列化、多样化功能性产品,引领山西沙棘产业快速发展。
在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沙棘学科研究人员的多年努力下,山西省沙棘良种繁育及其产品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17 年 11 月,“沙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组织的评审。之后与“野山坡”、“山地阳光”、“河北神兴沙棘研究院”及中国沙棘产业联合会的多家企业签订了《山西省沙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议书》,就沙棘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机械采收及系列产品研发等签订了合作开发意向。组建了不同领域、行业、学科的创新联盟团队,为沙棘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
由于经费、研究区域和范围及持续时间有限,适宜不同气候区的少刺或无刺、果大、丰产和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的功能性品种仍较短缺。
从沙棘果产量来看,当前沙棘产量仍主要来源于天然沙棘林。天然沙棘林存在放任灌丛生长、密度大、雌雄比例不一,每公顷产果量仅300 kg/hm2~ 500 kg/hm2,采摘困难、成本高等问题。集约化栽培技术的缺失,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开展沙棘集约化栽培技术研究,可为贫困地区沙棘资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沙棘果实小而柄短,簇生于长有棘刺的果枝上,且附着牢固,使得果实采收困难,成为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沙棘果采摘仍以“枝条采摘法”和“冻果采摘法”2 种传统人工方式为主,人工采摘时农民为省时省力,往往将整枝甚至整棵植株砍倒,对沙棘资源保存和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虽然山西沙棘加工企业较多,但仍是以沙棘果汁、酒、茶、沙棘醋、沙棘油、黄酮胶囊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影响沙棘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国内已有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脂症的沙棘黄酮制品,和用于治疗褥疮、外伤和妇科疾病的沙棘产品,因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倍受患者青睐。但由于受国内技术、资金、工艺等研究水平限制,沙棘中活性物质的药用功效尚未得到全面开发。
建立健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沙棘产业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林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沙棘林改造补贴政策,水利部门将沙棘基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交通部门将沙棘产业基地道路建设列入相关补贴政策,农机部门将改造、割灌、修枝、采收机具设备纳入小型农机具补贴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性担保与贴息贷款政策,增强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充分利用政府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优势发展壮大沙棘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进一步开展沙棘自然类型中各类优树选择及其扩繁技术研究,选育少刺或无刺、大果、高产、抗逆性强、品质好的优良沙棘品种或功能性良种。建立种质资源圃,开展沙棘杂交育种工作,不断创制新品种,建立“品种配置+密度控制+树形管理+水肥调控+科学采收”的沙棘综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沙棘产业联盟的优势,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各类资源。采取“企业出题、专家攻关、成果共享”的模式,就天然沙棘林改造、沙棘品种选育和改良、综合栽培、果品机械化采收、功能食品研发等技术瓶颈展开联合攻关。尽快制定完善野生资源改造、种植、扩繁、采收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为沙棘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沙棘药品种、保健品、功能食品等的研发进程,提高沙棘医药加工技术水平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沙棘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培育沙棘精深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引进规模大、知名度高、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扶持,积极推行品牌认定、评选和商标注册,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探索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沙棘产业发展运行机制,提高沙棘产业综合竞争力。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强化沙棘资源和沙棘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有目的地组织企业参加各地林果产品展销会,同时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开设沙棘产业发展栏目,为山西省沙棘产业化发展壮大搭台造势。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升农民参与沙棘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