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华
(山东省临朐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 临朐 262600)
奶牛腹腔穿刺在奶牛真胃右方变位、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病症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示病性临床应用价值。但如果操作不规范,会导致判断失误,因为此三种疾病的治疗措施差别很大,变位手术治疗愈后良好,其它两种疾病多建议淘汰,由此如果诊断失误,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笔者在诊断一例真胃右方变位时先期判断失误,后在专家的指导下,重新进行诊断,采取手术措施成功治疗患病奶牛,现介绍如下,以供借鉴。
某奶牛养殖专业户饲养奶牛13头,泌乳牛7头,其中一头3胎奶牛发病。该牛4月15日分娩一头小母牛,犊牛重38 kg,顺产,胎衣排出正常,分娩后常规灌服糖、钙和健胃药,泌乳量随泌乳日龄增长良好。5月5日,突然发病,该牛进入牛舍后,呆立一旁,不愿进入颈枷采食,精神沉郁,畜主初步检查发现瘤胃轻度鼓气,蠕动音弱、持续时间短。体温39.8 ℃,呼吸、脉搏正常,认为是前胃迟缓,灌服泻剂、酊剂,静脉注射了钙和浓糖,当时精神好转,但是食欲仍旧未良好改善,治疗2 d后,无明显改善,请求进一步会诊。
病牛体况良好,精神沉郁,表现弓腰举背,两后肢交替负重,间或后肢踢腹现象,排出很少黑色粪便,无草沫,为粘稠样物,腥臭味。眼窝下陷,脱水明显,眼结膜呈树枝状充血。体温38.7 ℃,脉博98次/min,呼吸48次/min,从右侧倒数第三、四肋间一直延伸到右肷部听诊结合叩诊有钢管音,左侧有大面积的钢管音,但是不是很清脆,冲击式触诊,腹部有震水音;直肠检查,肠道空虚,无粪便,瘤胃背囊无偏移,右侧未碰触到真胃;腹腔穿刺,用16号针头,一次性穿透体壁皮肤、肌肉和腹膜,有淡黄色液体自针头滴下,连接注射器,回抽,抽取出带有草沫的浑浊液体,认为是由于真胃溃疡、穿孔导致的内容物进入腹腔,导致的腹膜炎,建议淘汰。
同行的高级兽医师分析认为,该病例真胃穿孔继发腹膜炎的可能性有,但是如果腹膜炎首先要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同时建议对抽取物进行pH测定,经过精密pH试纸测定,pH在1.2~1.3之间,为鲜红色,由此可以判断抽取的液体是真胃液,并且是存在于真胃内的真胃液,如果已经扩散到腹腔,酸性不应该如此强。因为在如此强的酸性条件下,牛不可能有如此的活力,再者腹膜有强大嗜渗出功能,其血浆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可以中和真胃中的盐酸,降低其酸性,减少对腹腔脏器和腹膜的损害,因此判断此穿刺液为真胃内容物,本病例为真胃右方变位,且为逆时针扭转,直肠检查未在右侧触诊到真胃,可能的原因是真胃的膨胀未达到腹腔后部。
常规进行右侧腹腔切开术,手术确诊为真胃右方变位,真胃膨胀,放出内容物约有10 L,真胃壁充血,但是不是特别严重;放出多余气体和液体,调整瓣皱胃位置后,实行小网膜幽门部固定术固定,常规闭合腹腔,一般外科手术护理,2 d后食欲渐长,5 d后食欲恢复,泌乳量稳步上升。
是未严格按照腹腔穿刺规范进行操作,操作过于鲁莽,进针速度过快,在真胃扭转时,真胃壁与腹腔底部紧密接触,快速刺入针头,直接刺 穿腹壁、腹肌、腹膜和真胃壁,由此导致抽取液体是真胃液而非腹腔液。
真胃穿孔、真胃右方变位和弥漫性腹膜炎共同特征是右侧腹壁紧张、有腹痛现象,听诊结合叩诊均有钢管音,范围也基本相似,容易发生误诊,腹腔穿刺时,穿刺液是弱酸性,腹膜炎穿刺液是弱碱性,真胃液是强酸性,真胃穿孔介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