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培
(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桡骨远端部位由于解剖部位比较薄弱,如果受到外力影响容易引起骨折现象的发生。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通常是由于腕关节过度用力引起的。该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该病患者在不断增加[1]。老年患者由于骨质比较疏松,在外伤影响后容易出现骨折情况,所以该病以老年患者居多。针对该病主要给予小夹板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使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取得满意的预后效果[2]。在本次研究中,对64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64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时间段入选。均给予小夹板固定治疗,分为2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者作为对照组,32例给予康复护理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11例,年龄跨度为36-74岁,平均为(53.6±2.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摔伤8例,坠落伤7例,砸伤4例。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2例,年龄跨度为37-75岁,平均为(54.2±2.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摔伤7例,坠落伤6例,砸伤5例。基础资料对比中,2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骨折早期护理。由于患者对该病不够了解,加强疼痛影响,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需要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告知患者骨折原因、部位、治疗方法、预后效果、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自身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信心,缓解不良心理。并告知患者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积极面对治疗。另外,在骨折早期需要指导患者内服中成药初伤胶囊,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及时消瘀退肿、活血行气。并在患处给予药膏敷贴,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患者会出现软组织肿胀情况,需要给予中药外敷处理,以便止痛消肿,化瘀活血。并告知患者尽早开展手指屈伸功能练习,尽量屈伸手指小关节,确保5指持续伸展5秒,并用最大力气持续握拳5秒,每天练习30次,以便提高患者个体耐受性。之后可以告知患者被动活动腕关节,确保动作轻柔,开展屈伸、环转练习,每天手指屈伸活动30次。(2)骨折中期护理。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治疗,以便温养筋骨,并在患处给予外敷处理。等到肿胀消退之后,需要对夹板的松紧度及时调整,并对骨折局部轻柔按摩3分钟。对腕关节进行牵拉与前后移动处理,加强手指关节被动练习,给予背伸掌屈练习,开展腕关节前后旋转练习,促使腕关节功能逐渐康复。之后需要不断增加活动难度与活动量,逐渐过渡到主动练习,提高患者耐受性。(3)骨折后期护理。合理调整内服药物及数量,在更换敷料的时候需要对绷带、松散脱落情况进行处理。对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溃疡、痒痛、皮肤发红等情况,一旦出现这类情况,需要及时对症处理,并加入到治疗中来。在骨折稳定的过程中,需要告知患者加强腕关节练习,给予合理牵拉处理。并适度的开展旋前与旋后位运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择运动次数。并加强前臂旋转功能锻炼,在手指完全伸直后可以对桡骨远端进行活动。
3 观察指标: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另外,对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肢体肿胀消除时间进行统计。并对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5 结果
5.1 2组患者VAS评分对比:观察组VAS评分为(2.3±0.4)分,对照组VAS评分为(5.4±0.6)分,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肢体肿胀消除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d)
5.3 2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观察组出现腕关节畸形1例,肿胀2例,并发症率为9.4%;对照组出现腕关节畸形2例,肿胀4例,前臂旋转功能受限2例,并发症率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不断增加,骨折后会导致桡骨连续性与完整性受到破坏,腕关节功能出现异常,会伴有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该病需要及时给予治疗,其中小夹板固定治疗是常见治疗方法,能够对骨折部位进行合理复位处理,固定效果较好,能够间接增加患者主动活动范围。在治疗的时候还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以便促使腕关节功能尽快恢复正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疼痛症状[3-4]。
将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患者中,能够给予合理的内服与外敷药物治疗,达到有效的消肿、化瘀效果。并在患者骨折早期、中期与后期时间段中加强康复干预,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肿胀与疼痛症状,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缩短康复进程[5]。
综上所述,在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患者中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率,缩短康复进程,护理效果显著,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